人成敗的奧秘在哪裏?美國傑那德勒和日本日比野省三合著的《心靈軟件——自我成功技巧》告訴我們:一個人在思維能力上的差異是直接影響到他的成功與失敗的,因為任何人的處境總是在不斷變化之中,由此就會有不同的遭遇,也會帶來種種難題和困惑,有必要從調整自己的思維方式來解決麵臨的許多問題。這裏主要指突破性思維。思維是人的變化著的智力活動,在解決問題時需要用不同的方法進行思考,而具備洞察力,能鑒別優劣並善於作出抉擇的思維方法才具有創造性即突破性。
。
那麼,怎樣培養孩子超常思維的好習慣呢?給家長的建議如下:
1.鼓勵孩子進行奇異思想
當孩子提出任何奇怪的想法,家長應該立刻鼓勵,說“了不起”。鼓勵孩子的奇怪想法,就是鼓勵孩子多思考,而批評則隻能讓孩子的思維能力萎縮。
2.和孩子做思維比賽練習
父母可以和孩子比賽,看誰想的歪點子多。這種趣味性的練習,可以極大地提高孩子的思維活躍性,並讓他逐漸養成非常規思維的習慣,在難題麵前永不言敗。
父親和他的兩個女兒
有想像力而無鑒別力是世上最可怕的事。
——歌德
一個父親有兩個女兒,一個嫁給左鄰的園丁,一個嫁給右鄰的磚瓦匠。有一天,父親到嫁給園丁的女兒那裏去,問女兒的近況,女兒說:“一切都很如意,隻希望老天能下一陣大雨,使花草得到灌溉和滋潤。”第二天,父親到嫁給磚瓦匠的女兒那裏去,也問她的生活怎樣,女兒回答說:“我沒有缺少什麼,我隻希望天氣繼續這樣晴朗幹燥,陽光充足,那麼,我丈夫的磚頭就可以很快曬幹!”父親便對她說:“你妹妹希望下雨,而你卻希望晴天,我如何讓你們兩個人都滿意呢?”
人的希望是不同的,而且常常彼此衝突,因此這位父親當然沒有法子滿足這兩位女兒的要求。這也說明了做一國之君,或是一位主管的為難所在,像這兩位女兒的問題,連老天爺也無法解決哩!所以這兩位女兒也沒有必要抱怨。
生活是複雜的,也是多變的。有時風平浪靜,有時驚濤拍岸;有時晴空麗日,有時風雨雷電;有時鮮花盛開,有時滿路荊叢。麵對多樣的生活,理智者從不幻想一帆風順,堅強者從不畏懼風急浪惡,勇敢者從不膽怯坎坷崢嶸。理智地看待生活,堅強地投入生活,勇敢地挑戰生活,這樣才能感受到生活的真諦,從而排除時代和曆史的局限,超越個人的榮辱得失,嘔心瀝血於既定目標去成就偉大的事業。
那麼,怎樣從認識論的角度來培養孩子辯證思考的好習慣呢?給家長的建議如下:
培養正確的利害觀
1.利與害是相互對立,互相排斥的。首先是它們的含義不同,利就是得,害就是失。其次,對同一個人來說它們的流向總是相逆的。如市場交易,買方付出金錢,買到貨物;賣方售出貨物,收到金錢。再次,利和害直接關係到人們利益上的有無和多寡,會給人們帶來不同的主觀感受,並使人們進行不同的行為選擇。如喜獲豐收,村民們會把酒慶祝;國失千城,百萬人淚灑長街。
2.利與害是相互聯係,相互統一的。首先,二者互相依存,互相依賴。有利必有害,有害必有利,它們互為存在的條件。如一個人要想取得成功,必須付出艱苦的努力,“不是幾番寒徹骨,怎有梅花撲鼻香”就是這個道理。再如個體和群體的關係,二者的利害也是相互依存的。個體的利害包含在群體的利害之中,但它們之間也時常發生矛盾,這就需要以一方的害保證另一方的利。
從煙囪裏爬出來的工人
發展獨立思考和獨立判斷的一般能力,應當始終放在首位,而不應當把獲得專業知識放在首位。
——愛因斯坦
愛因斯坦對學生說:“有兩位工人從煙囪裏爬出來,一位很幹淨,一位很肮髒,請問誰會去洗澡?”
一位學生說:“當然是肮髒的工人會去洗澡。”
愛因斯坦反問說:“是嗎?幹淨的工人看見肮髒的工人,他會覺得的確很肮髒。肮髒的工人看到幹淨的工人很幹淨,就不這麼想了。我想再問你們,哪個工人會去洗澡?”
另一位學生似乎發現了答案:“因為幹淨的工人看到肮髒的工人,以為自己也是肮髒的,肮髒的工人看到幹淨的工人,就會以為自己是幹淨的。所以幹淨的工人會去洗澡。”
在場的學生都認同這個答案,愛因斯坦笑說:“答案是錯的。理由很簡單,兩個工人從煙囪裏爬出來,怎麼可能一個工人幹淨一個工人肮髒?”
人們習慣著老師的教導或前人的經驗成長,這不是不好,卻是一種不足。傳授而來的知識都隻是第二手的而不是第一手的,所謂師傅帶進門,剛開始藉由他人的教導或啟蒙,幫助我們進入知識的領域,但那卻不是惟一的途徑與目的,真正的成長和突破必須來自個人最深的體認和領悟,這正是所謂的修行在個人。
別人的經驗對我們而言,常會有隔靴搔癢之感,總是隔了一層,惟有自行突破才有驚奇的發現。填鴨式的教導,長了考試的技巧,少了自我成長的機會。在親身發掘和突破的過程中,智慧的火花才會進裂出來,瓶頸才得以掙脫突破;隻是依附別人的火炬前進,終有一天會迷失方向,他人的經驗應該隻是邁向成功的階段,擷取成功的果實還是必須自己來,因此盡信書不如無書,人雲亦雲,隻會讓自己失去準則與主觀的判斷,隻有第一手的經曆,才會讓自己更上一層樓,這也正是人類進步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