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0章 熱愛勞動(1)(1 / 3)

培養孩子勤勞的習慣勞動是產生一切力量、一切道德和一切幸福的威力無比的源泉。

——齊萬尼奧裏

現在,許多家庭物質條件好了,又隻有一個孩子,所以一門心思地想讓孩子盡量過得舒服些,少吃點苦。孩子要什麼就給什麼,口袋裏零花錢不斷,生活照顧得無微不至,生怕孩子吃了苦。這樣做的結果,一是使孩子不知一飯一粥的來之不易,二是使孩子生活難以自理,將來更難以自立於社會。作為父母必須意識到:今天的天堂,難遮明日的風雨。如果從小不讓孩子吃點“蹲苗苦”,將來“莊稼”就難以長好。

許許多多的事例證明,童年和少年經受過困難、挫折和磨煉,是日後成才的資本。北京大學生物學教授陳章良,出生在福建省福清市一個家境貧寒的農民家庭裏,他9歲入學,26歲獲博士學位,28歲被破格晉升為教授,30歲獲聯合國青年科學家獎,成為獲此殊榮的第一位中國公民。作為一個農民的兒子,能夠在這麼短的時間連續完成“四級跳”,這不能不說與陳章良的父母對他的教育,尤其是吃苦耐勞的教育和培養非常有關。

陳章良由於家境清貧,入學前一直在家幫助幹活,直到9歲才上小學。有些人認為,從智力開發的角度看,他浪費了許多美好的時光,可是陳章良並不這樣認為,他說:“學前教育很重要,學前的四年勞動,我起早摸黑在大自然熏陶下成長,空白的僅是文化,因為我年齡大一些,一入學,就很用功。由小學到大學,我都擔任班幹部,14歲入團,就當團支書,社會工作鍛煉了我的組織能力,增強了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他正是靠這股自尊心和自信心,僅用17年時間就完成了小學至博士的學業。難怪有的大學生問他:“你是否絕對聰明?”他說:“我很刻苦。”他認為,一個人能否成功,關鍵在於是否有吃苦耐勞的精神。

陳章良的父母雖然目不識丁,但他們卻能盡到父母的責任,以勞動人民的質樸感情教育陳章良怎樣做人。他們教育陳章良從小就要學做事,“不要坐在家裏等著天上掉下玉米來”,“要好好勞動,努力念書,不要乞求別人為你解脫困境”。所以,陳章良最難忘的是羅立中的國畫《父親》,最難以拒絕的是父母在家鄉的期待。正是與父母親難分難舍的思想感情,使他時時刻刻想著如何報效祖國、報效母親。

為了培養孩子們的吃苦耐勞精神,一些生理和心理學家提出,要給孩子一些“劣性刺激”。主要包括以下幾種。

饑餓與寒冷。現在的少年兒童,食欲和抗病能力普遍不強。為了增強兒童的食欲,提高消化和吸收功能,有意識地讓他們餓一下是很有必要的。同樣,為了提高兒童的防寒抗病機能,有意識地讓他們凍一下也是有益的,但不以損害身體為度。

耐勞與吃苦。特別是城市孩子,生活在父母的羽翼下,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幾乎與勞累無緣。為了培養他們吃苦耐勞的品質,讓他們經受一些勞累的鍛煉是非常必要的。

困難與挫折。常給孩子出些經過努力可以克服的“難題”,並教給他們克服困難的辦法,還要讓他們嚐試和體驗挫折和失敗的滋味,以使他們幼小的心靈能認識到並不是想要什麼就能得到什麼,要幹什麼就能幹成什麼。因此,也就不會常向大人提出各種不合理的要求。

培養孩子勤勞的習慣,父母要讓孩子知道,要享受真正的人生,享受真正的生活,就必須從事這樣或那樣的勞動。隻有在勞動中,人們才能找到無盡的快樂,才能創造美好的生活,而懶惰、好逸惡勞是萬惡之源。勞動是成功的本源,因為美好的東西如果輕易得到,孩子就會毫不在意,隻有讓他們親自付出相應的勞動和汗水,才能懂得珍惜、愛護這些美好的東西。而那些優秀的人物,那些偉人,無一不是在苦難中,在貧困的推動下,勤奮勞作,而終於脫穎而出的。生長在城市裏的孩子往往就像溫室裏的花草一樣,很少經曆風吹雨打,不懂世上還有“艱辛”二字。他們不懂得體貼農民,不知道愛惜糧食和敬重土地,他們已經喪失了把勞動作為美德的最樸素的理解。而讓他們獲得這種理解,體會這種艱難,培養起對勞動的興趣,便隻有讓他們親自去體驗。

那麼,怎樣培養孩子勤勞的習慣呢?給家長的建議如下:

1.鼓勵孩子參加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隻要沒有危險,父母都要積極鼓勵。比如,幫助父母掃地,擦桌子等。

2.給孩子一個固定的勞動崗位。父母可以給孩子設立一個勞動崗位,如洗碗,鋪床鋪等,要有標準和要求。

3.教給孩子一些必要的勞動技能。

培養孩子愛勞動的觀念

勞動是良心和義務的第一個最正直的捍己者。

蘇霍姆林斯基

孩子的勞動觀念必須從小養成,應讓其在家庭日常生活中承擔一定的力所能及的家務,甚至2歲的孩子也要讓他懂得收拾自己的玩具、睡衣之類。而一個14歲左右的孩子應當成為有能力獨立做大部分家務活的幫手,如負責決定家庭菜單和烹調、收拾與打掃房間及庭院等等。並指出,父母過分地寬容、寵愛孩子,會把孩子變成懶惰性、依賴性的人,危害極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