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方式得法,教育的願望才能實現。第一位步入美國內閣的華裔女性趙小蘭女士,堪稱美國當今政壇上的新星。趙女士事業上的成功,用她自己的話說,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孩童時父母給予的良好家教。趙女士父母的家教方式出人意料,那就是引導和要求孩子參與家庭的大部分事務,從小就培養孩子獨立、勤勞、當家作主的品格,不因他們年齡小而盲目溺愛,也不一味包辦所有的事情。
趙小蘭1954年出生於台灣。他的父親趙錫成從事海運業,曾是台灣遠洋船隊中最年輕的船長。他在台灣海事考試中名列第一,引起了香港船業大亨董浩雲(董建華的父親)的注意,經過交談,董浩雲對這位年輕人的才能和品質極為讚賞,出資讓他到美國去讀書深造。當時小蘭才5歲,和媽媽朱木蘭及兩個妹妹留在台灣。1962年,8歲的小蘭和母親、妹妹一同乘船到紐約與父親團聚。當時,他們一家的生活相當艱難。全家擠住在紐約皇後區的一個公寓房間裏。父親要打3份工,母親要操心全家人的衣食和照顧4個年幼的孩子。
由於趙錫成的才華和努力,獲得博士學位的他很快在航運財經界嶄露頭角。事業迅速發展,家庭生活也迅速改善,但是,富起來的趙父卻仍然讓孩子讀平民化的公立高中。孩子在外麵的花費不論多少都要拿收據回家報賬。趙錫成說,這不是小氣,而是要讓孩子學會自立,學會在美國社會中生存,懂得怎樣用錢並養成經濟頭腦。趙家的教育,既注意東方傳統,又注意吸收西方先進的成分。從小教孩子理財就是一例。這種因地製宜的施教為孩子在美國社會立足和發展打下了基礎。
趙小蘭16歲時,無論是她個人還是家庭的狀況都已相當令人滿意。但這年暑假,趙小蘭仍然提出要找分暑期工打打。趙錫成夫婦同意了,小蘭就去了曼哈頓一家圖書館當管理員助手。
小蘭的成長不僅得益於父親的教誨,也得益於母親言傳身教。母親朱木蘭受過很好的教育,但是初到美國時,為了孩子,她毅然放棄工作機會,承擔起養育3個孩子的責任。
到了後來,隨著趙錫成事業的發展,家裏條件大大改觀,家裏有了管家。但小蘭的媽媽依然要求孩子自己洗衣服、整理床鋪、打掃房間。朱木蘭說,管家是請來幫助父母的,不是服侍孩子的。她認為,無論是窮是富,對孩子的要求都是一樣,這樣孩子才能始終保持良好的品行和作風。窮不能苟且,富也不能嬌縱。這樣,不僅能讓孩子及早學會自立,更要緊的是讓她們養成一種不為外物轉移的好品質。
說來難以相信,趙小蘭家門前長達120英尺的車道竟然是幾姐妹在父親帶領下自己動手鋪成的。趙小蘭後來在《我的事業和人生》中寫道:“那時候我們不見得喜歡。如今想來,大家一起工作,一起交流,很能領會父親的良苦用心了。”對於這些事情,作為母親的朱木蘭這樣說:家園,家園,這個園地是一家人的,每個人都有責任。正由於她們貢獻出自己的心力,所以尤其會愛這個家,覺得自己是家的一分子。家是屬於自己的;特別是在一家人的工作中,更能體會到榮辱與共、同心協力,從而產生共同意識。讓孩子從小做家務,絕不是可有可無的小事情。它除了能鍛煉孩子的動手能力、促進其身體的協調發展外,還能使孩子養成務實的良好習慣,培養孩子的辦事能力和團隊精神,同時,也是增進家庭成員責任感和親情的一種好方式。朱木蘭這段話很有見地,值得借鑒。
首先,孩子們也參與家務事的決策。如每周召開家庭會議,傾聽孩子暢所欲言,談收獲,提計劃,並讓孩子分工負責來完成。其次,他們要求孩子參與家裏客人的招待,每當宴請客人,6個女兒全是“女招待”,守在客人身後斟酒端菜。趙小蘭女士說,人生並不是讀書便足夠的,招待客人其實也是一種訓練,孩子可以從中學到許多待人接物的道理。三是讓孩子參加家務勞動。自己的房間和衣服當然是自己清理,門前草坪上的雜草清除、遊泳池的清潔。甚至門口120英尺柏油路,都由孩子們協力鋪成。趙女士回憶說:“當時我們不喜歡,但是如今想來,家務事對我的影響是學校所不可替代的。”
趙小蘭進入華盛頓的高層圈以後,從總統到同事到媒體,對她的學識、修養、辦事能力、團隊精神,乃至她那既親切又帶有適度矜持的風度和東方式雍容的氣質,都給予了高度的評價,認為她能成為第一個進入美國內閣的華人決非僥幸所致。老布什當年要夫人學學趙家的家教也決非客套之語。這一評價,更使美國人對中國人的家庭教育刮目相看。對於東方家教和西方家教孰優孰劣,趙小蘭並不加以評論,她隻是牢牢地記住父母為她所做的一切,並從親情中獲得極大的快樂。盡管她的事務很忙,但她始終經常抽出時間和家人相聚。老布什至今還記得,擔任了美國運輸部副部長的趙小蘭曾在父親節特地從華盛頓趕回紐約家中,給老父親送上一份禮物和女兒的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