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說“父母是孩子的一麵鏡子”、“父母是孩子永遠讀不完的一本書”。趙錫成、朱木蘭夫婦的勤奮好學、事業追求,對趙小蘭的成長起著深刻而長遠的影響。更為難得的是,趙氏夫婦把中華民族優良傳統發揚光大了,貧不苟且、富不嬌縱、勤勞好學、孝敬父母、善待他人、自主自理、責任、自強等等,這些難能可貴的品質不僅他們繼承了,而且傳給後代。趙小蘭表現出的既親切,又帶有適度矜持的風度和東方式雍容的氣質,讓美國人折服,這也是趙家珍視傳統的家教獲得成功的一個證明。
父母很重要一點是擺脫生活事務的束縛,教育孩子參加家務勞動,幫助其成為生產型的、有責任感和熱愛勞動的人。
那麼,怎樣培養孩子愛勞動的觀念呢?給家長的建議如下:
1.組織安排家務。如今,絕大多數家庭的家務沒有科學安排,基本上是由父母包辦代替。因此,父母應善於組織安排家務,辦法如每周召開一次家庭會議,如果孩子在會上對家務提出某些建議或解決方法,說明孩子願意合作共同搞好家務事,否則就應采取適當方式進行教育。不過,父母要首先做出表率,做孩子的垂範。同時要根據孩子的合理化建議,針對家庭每個成員的愛好和能力,分配給每人一份工作,也可以每周或每月分別輪流做各項家務。這樣,孩子就容易養成勞動習慣和計劃家務、做好家務勞動了。
2.考慮孩子的能力。父母必須考慮到孩子的實際承受能力,並進行具體而耐心的指導或示範,教孩子怎樣一步一步地完成其所承擔的任務。比如,讓孩子收拾衛生間時,要教他先清除垃圾,再刷洗浴缸,最後擦拭地板,等等。讓年幼的孩子做的家務活,必須是具體而又簡單的事情,這樣孩子才有信心去完成。
3.讚揚孩子的成績。孩子參加家務勞動,既是學習過程,又是鍛煉過程,自然在這個過程中會有成功和失敗。這就要求父母應當教育孩子戰勝困難、不怕失敗,樹立信心和決心,學會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因此,父母要經常、恰當地發現與讚揚孩子的優點,肯定成績,並和藹可親地指出其不足之處。
4.提高孩子的責任感。如果孩子沒有完成分配給他的家務活,比如吃飯前的準備工作,你不妨對他說:“要是你收拾好了桌子,我們就可以馬上開飯了。”……總之,隨著時間的推移,就能使孩子意識到其行為所產生的好壞不同效果。這樣,他們就會慢慢地懂得自己在家庭中所起的作用和責任的分量了。
5.講究獎勵方式。許多專家勸告人們:不要用金錢作為對孩子從事家務勞動或其他成績的獎勵。因為幹家務是每個家庭成員應盡的義務,而學習等則是他們應當努力完成的本分;況且用金錢刺激,極容易產生為“獎金”而做、而學的負效應。實踐證明對孩子進行非金錢的適當物質獎勵比獎金錢好,尤其是以精神獎勵為好。最好是給些榮譽獎。
讓孩子成為家務好幫手
勞動是人類存在的基礎和手段,是一個人在體格、智慧和道德上臻於完善的源泉。
——烏中斯基
讓孩子承擔一定的家務活動,這是培養孩子家庭責任感的一個很好的手段,開始的時候可以是很簡單的,比如幫助媽媽拿個盤子、遞個鉤子之類的。慢慢的可以給孩子分擔一些稍微重一點的,比如掃掃地、倒倒垃圾什麼的,再到後來,承擔洗碗、洗衣服等等。
陳宇華的父母在處理孩子做家務方麵的做法很有啟示。在給宇華分配任務前,爸爸媽媽總給她先講清楚,一個家庭總要有很多事情要做,每個人,包括爸爸媽媽在內,都享受著一份“家”的溫馨,因此也都有責任承擔一定的家務。比如,陳宇華開始承擔家裏的掃地任務,媽媽說:“你現在還小。所以現在負責掃地,相信你一定會樂意,而且每天都會把地掃得很幹淨,以後家裏地幹不幹淨就看你的了。”一旦把這個任務給了陳宇華,以後爸爸媽媽就不會過問,由陳宇華一個人幹,他們隻是在旁邊監督一下。陳宇華偶爾也有偷懶的時候,比如不想拖地,就用水把地濕一濕,但是都給媽媽識破了,幾次之後,她也就打消了僥幸的念頭,老老實實地負責自己的工作。
年幼的孩子總會以能夠幫助父母幹點家務而為榮,更何況陳宇華還是一個比較懂事的孩子,沒有爸爸媽媽的命令,第一次洗碗是陳宇華主動要求的。
“媽媽,我來幫你洗碗吧。”和爸爸媽媽在一起吃飯的陳宇華很興奮,她急於想做點事情來表示對此的高興,因此媽媽剛剛開始收拾碗筷的時候,陳宇華便主動請纓了。“好啊!可是有一條,你今天洗碗了,以後的碗可都要歸你洗了。”媽媽自然很高興,勞累了一天,她巴不得能夠早早去休息一下。“沒有問題。”看到媽媽同意自己幫忙,高興中的陳宇華根本就沒有考慮媽媽話中的“以後”兩個字對她來說是意味著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