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麼,PEG也是需要考慮的,但這個G並不是那麼容易圈定的,因為業績增長並非線性尤其小特高新的公司。都知道小特高新出大牛股,那麼,你隻願意給PE45估值,但有人尤其機構資金或願意給PE55,市場資金也越來越聰明,會搶跑,適當多給高一些的估值便於搶籌碼,本來預期長投可賺10倍而務實性提高一些買入成本,打個折賺7倍也是巨大利潤啊。實際運作看,機構也玩高拋低吸滾動降低成本的,通過一些手段可以降低成本,也未必不能10倍。這就是小特高新品種常態性高估值總是下不來的重要原因之一。

(6)關於極限低估值。這是可遇不可求的,投資沒有必要總去試圖挑戰極限,林奇和費雪都談到投資成長股不要錙銖必較,也是這層意思,我反複談及考量風險收益比的問題,這個對決定投資成敗更關鍵。太過關注極限低市值或極限低估值:本質1就是試圖抄極限大底,這要掂量自己究竟有沒有這個能力;本質2是考量自己買入後盡量縮小及承擔短期波動風險。

(7)關於如何離場?個人觀點和實操方式是,考慮市場不可測因素及小特高新股票的波動性特征,買入後提前做好心理預判,比如你容許股價下跌20%甚至30%,但長期要有三五倍甚至五倍以上的空間,亦即買入時重點權衡風險收益比,這筆買賣值不值得。這樣就不會總去計較蠅頭小利或過度被短期股價波動牽製了。

我以前做過兩年以上的持股,現在改為中長期持股模式輔以空間變量交互決定離場的選擇,也就是說,如果我預期買入品種一兩年或有一兩倍甚至更高空間,如果它半年甚至不到半年就實現了這個預期升幅,我就會考慮大幅減倉或清倉離場。關於離場問題,大投機家科斯托拉尼談得深刻而智慧~~大致意思是最豐厚利潤誕生於市場最瘋狂的後期階段,要拋開估值束縛跟著市場裝傻,並拿捏好出局時機而不能真傻。

(8)至於提出的迦南科技市值最壞能低到多少的問題,百穀王不是神仙也回答不了,我隻給出幾個思考維度:①行業估值對比;②該公司成長能力研究;③行業及該股的曆史估值之低、中、高的區位權衡;④看量能分布狀態研究機構動向。

(9)估值是動態的,也是變化的,不要抱殘守缺、刻舟求劍,也不要試圖精準定格和獲得完美估值。股價的波動從來未曾符合過股票的真正價值,股價永遠過高或過低;如果股價可以隨時反映真正的價值,也就不會有上下波動的行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