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英國殖民地大臣約瑟夫.張伯倫提議並組織的,超過五百萬人參加的“聯合王國女王,印度女皇維多利亞陛下登基六十周年慶典”在浩大的風光之後落下帷幕,作為東方一個擁有四億臣民的皇帝親至參加慶典,在遠東“三角戰爭”陰雲密布,正待雷電交加之時,光緒受到了英國王室和女王政府的熱情接待。
慶典過後,英國人忙著召集“殖民地自治領總理會議”,協調大英帝國在世界各地的經濟利益和軍事部署。
光緒在威爾士親王愛德華之子約克公爵喬治和駐英公使羅豐祿的陪同下,帶著隨員載澤、保昌、載灃及一群禁衛軍混成團選調的官兵來到距離倫敦一百多公裏的南部海濱城市布賴頓,入住英國皇室賣給倫敦市議會的皇家穹頂宮。
之所以來到布賴頓,乃是因為此地距離樸茨茅斯距離較近,擁有像皇家穹頂宮這樣可以接待貴客的印度外觀、中國內設的宮殿。而樸茨茅斯是英國第二大軍港和第三大的造船基地,此地的海軍造船廠在規模上僅次於紐卡斯爾的阿姆斯特朗公司。參觀過海軍造船廠之後,東方古老帝國的皇帝就將踏上歸途,把在英國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和深切的感悟盡情的揮灑在那片土地上。
同樣擁有四億以上的臣民,同樣擁有千萬平方公裏以上的領土,大清帝國皇帝與“歐洲的老祖母”之間卻相差萬裏。一個是貧弱落後的帝國,一個是號稱“日不落”的世界第一強國;一個僅有兩艘舊式鐵甲艦,一個擁有上百艘裝甲艦和新式戰列艦;一個在對外戰爭中頻頻失敗,屢屢簽訂喪權辱國的條約,一個在非洲的蘇丹、南非,在遠東,在南美,在中東頻頻獲勝,擴張利益。
為何會如此?
光緒可以找出萬千的理由來回答自己提出的問題,卻在與年長六歲的約克公爵一番談話之後,不得不承認楊格所提出的“效仿英國,行君主立憲,以憲政治國”是大清帝國從弱到強的一條“捷徑”,也是想要強國的大清帝國勢必會走的軌跡。
楊格曾經說過,“我國欲求強大,首先就要興辦工業,促進商業,實現社會結構從封閉的、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社會,向工業化、大流通,由政府主導、調控經濟的工商社會發展,轉型。”這話在英國得到了充分的驗證,正確無比!可是丁卯新政也正是從興辦軍工、修築鐵路、提倡新學等等入手,卻行之艱難,困難重重,原因就在於各地方保守勢力的阻擾和督撫、地方官員中缺乏如楊格那般的遠見和膽略。
光緒有些後悔,早知道自己能在英國受到如此震撼,真該把那些頑固不化的老東西們統統帶來看一看!
“皇上,內閣密碼電奏。”
“今後就稱陛下吧。”光緒從臨海的窗戶邊回頭,從載澤手裏接過電報抄紙,順便的瞟了一眼載澤的團蟒朝服,怎麼看怎麼不順眼,乃道:“得空去找裁縫製一件英國大臣們穿的那種禮服。”
“奴才不敢。”
“哼!”光緒不悅的一擺手,提高了聲量:“朕幾次三番的說過,欲要強國,首要在移風易俗,否則,與那些頑固不開化的東西何異?!記住,所有滿人不得自稱奴才,要稱臣,跟漢人一樣!回頭,還要滿漢通婚,載澤,你不是還沒立側福晉嗎?就再娶個漢女吧?”
連襟皇帝要自己娶個漢女,那自己的福晉葉赫那拉氏豈不要告到皇後妹妹那裏去?這事兒可算玩大嘍!
“奴,臣不敢。”
“不敢?那朕就......”光緒本想說自己準備選個漢族妃子的,卻猛然間想到了珍妃,乃生生的打住了話頭,隨即改口道:“砍了你腦袋。”
雖然明知光緒有玩笑的意思,可“君無戲言,皇上的話就是聖旨,一言九鼎”,保不準哪天就成真了。哭喪著臉,載澤跪拜道:“冤枉啊皇上,奴才,不,臣真是冤枉啊!”
“起來吧,以後也甭跪了,就像英國官員對女王那樣行鞠躬禮啦。約克公爵有一句話說的好,尊敬是從內心裏的自然流露,不是表麵上的禮節。”說著話,光緒衝著起身的載澤笑了笑,轉眼看了電報,麵色一肅,問道:“監國親王、內閣首輔和參謀總長要朕對日宣戰,在此地?是否妥當?”
載澤總算揣摩出皇帝的意趣來,皇帝在英國看了恁多西洋景兒受了刺激,所謂改稱呼,要奴才娶漢女都是圖一時新鮮吧?那就湊個趣兒,讓皇帝高興高興,別老拿著宮中規矩、祖宗舊製說話做事。
一念及此,載澤鞠躬道:“陛下,臣以為宣戰不是問題,一紙電報擬發到公使館,轉發日本國駐英公使館即可,明日英國的那個,那個《泰晤士報》肯定要寫上這麼一段,大清帝國向日本國宣戰,戰爭已經在博川打起來啦。問題是,陛下應當立即就此事知會那位公爵,最後確定英國政府的態度。他們的內閣首輔大臣前番召見羅豐祿時,似乎還沒拿定主意呐!”
“傳召羅豐祿、保昌。”
羅豐祿、保昌早就看到密碼電報,此時就在門外,隻等皇帝這句話了。
羅豐祿說:“陛下,前番英國首相索爾茲伯裏侯爵曾說,駐清公使竇納樂提議把日本訂購戰艦轉交我國之事未能通過內閣會議,英王政府尚且在遠東戰略上猶豫不決。不過,情況已經有了好轉,正因陛下以東方大國皇帝的身份親臨英國致賀,顯露出我大清遠比日本僅僅派遣親王前來更具誠意。最近,英王政府正在召集殖民地會議,據說情況並不樂觀,其在北美的殖民地加拿大對索爾茲伯裏內閣欲加強殖民地稅收控製的政策極為不滿、會議陷入尷尬的僵局。此時,我國欲對日宣戰,正好可以給索爾茲伯裏侯爵一個台階,緩解其殖民地會議的緊張氣氛。臣以為,可速速將此事通報英國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