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善待別人,快樂自己(1 / 3)

1 與其超越別人,不如超越自己

懶惰是每一個人的大敵,也是人的天性。

猶太人很早就意識到這個問題,並在處世的過程中時刻提醒自己:“與其超越別人,不如超越自己”。

超越自己,才能不斷地鞭策自己前進,而不因為一時的懈怠或者暫時的成功而失去繼續努力向前的動力。

知識如同銀器,要經常擦拭,如果一天懶得動手,銀器就會蒙上灰塵,失去亮光。猶太人認為,超越自己的事情一天都不能放鬆,盡量地學些不同的事物,將它們組合起來,才會有新的智慧和洞察力產生,這些不同的事物相互影響之後,往往會有許多新的創見。每個人都有與生俱來的創造力,隻是有些人通過堅持不懈的學習,把它發揮了出來。更多的人則因為懈怠讓這種才能荒廢掉了。

猶太人堅信這一點,於是在自己的法典中寫下了:“超越別人的人,不能算是真正的超越;超越從前的自我,才是真正超越的人。”

在猶太人眼中,與其千方百計地想要超越別人,不如勤以自勉,借以超越自己,這種人才能最後走上成功的道路。

猶太人有一則故事教導人們要去超越自己。

有一對父子倆都是拉比。父親性格溫和,考慮周到;而兒子卻孤僻、傲慢,所以他一直沒有成功。

有一天,兒子對父親抱怨這件事情,老人說:

“我的孩子,作為拉比我們之間的區別是:當有人向我請教律法上的困難問題時,我給他回答。他提的問題以及我的回答,我的提問人和我都滿意;但是若有人問你問題,則雙方都不滿意——你的提問人不滿意是因為你說他的問題不是問題;你不滿意是因為你不能給他一個答案。所以,你不能怪別人而必須放下架子鼓勵自己,才能成功。”

“父親,你是說我必須超越自己?”

“是的,”父親回答,“真正超越從前自我的人,才是真正成功的人。”

超越自己的曆史傳統融入了猶太人的血液之中,所以,猶太民族成為最勤奮的民族。

在當今,大多數人的生活,是不斷複製的照片,一張與另一張極其相似,變得平淡乏味。在這樣一種生活之中,保持一種不斷前進的動力則變得越來越重要了。猶太人更加珍視這種流傳已久的傳統,不斷反省自己的生活,追求更新和超越。

食品大王保羅·紐曼的故事更能說明猶太人如何打破舊有的生活狀態。紐曼是美國著名的影星,他有傑出的表演才能和先天的強健體魄,他是銀幕上的男性偶像。他主演了許多影片,如1956年的《上帝喜歡我》、1958年的《漫長的夏日》、1960年的《在陽台上》、1961年的《騙》等,均獲觀眾的好評。他曾5次被提名為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男主角,到1987年他60歲時,終於在第六次提名時,榮膺奧斯卡最佳男主角,圓了自己40年的夢。此外,他還是出色的導演。他在電影上的成就,為他贏得了聲譽和財富,他成了一位富有的藝術家。

保羅·紐曼是出生在美國的猶太人,他的父親是一位小商人,母親喜歡音樂、藝術。紐曼大學畢業後,留在父親的商店工作。本來做一個老板,做一個猶太商人,他也可以成功,可他不滿足於日複一日的平淡生意。於是,在不解和懷疑的目光中,他毅然賣掉了雜貨店,一心一意投入到了演藝界。1987年,他因在《金錢本色》中的成功表演而獲奧斯卡獎。保羅·紐曼從商人到藝人的跨越,使其在新的領域內贏得了更大的成功,也發揮了自己在表演上的天賦。

但是,保羅·紐曼的超越永遠沒有完結。1982年,一個偶然的機會使他接觸到了一種新的食品。這種新玩意兒是拌麵條用的醬汁,味道非常好。曾經作為商人的紐曼看到了其中蘊藏的商機,於是他與朋友合作,投資數十萬美元開發這種食品,並成立了“保羅·紐曼食品公司”,就這樣,他又開始了從藝人到企業家的超越。最後,他被譽為美國的“食品大王”。

保羅·紐曼的從商人到演員直到天皇巨星,又從天皇巨星到企業家直到食品大王,他的人生之路告訴我們,要不斷超越自我,不斷讓自己在新的生活和環境中去迎接挑戰,我們才能保持住生命不滅的創造力,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掘自己的潛力。

惟其如此,我們才能獲得一個又一個的成功!

2 善,能增加人性之美

猶太人注重善惡的價值判斷。

他們認為,如果一個人僅憑著自己的好惡而活著,那麼他的自我感受也好,利害得失也好,都很難持久。一個人隻有具有善的力量,才能吸引住別人。

善惡分明,這是猶太人誠實或信用的魔力所在。

猶太人不僅注重培養知識及能力,而且,強調教育應該培養一個人辨別善惡的能力。他們認為生活的意義應該很廣泛,否則人們會失去生氣,不能生活得有聲有色。因為人處世的目的不外乎兩個,一為“過人的生活”,二為“增加人性之美”。

一則猶太故事很能說明猶太人是如何看待善惡問題的。

有一個人終生都十分自私。他快要死了的時候,他的家人催促他吃點東西。他說:“如果你們給我一個熟雞蛋,我就吃。”

他正要吃雞蛋,一個窮人出現在門階前乞求道:“給我點施舍吧!”將死之人便把頭轉向家人,命令他們把他的雞蛋給乞丐。

臨死時,兒子問他:“父親,你所去的世界是什麼樣的?”

他回答道:“要以實際行動行善,那樣,你就會在你將要去的世界裏有一席之地。我終生所行過的善隻是給了那個乞丐一個雞蛋。但是我死了之後,那個雞蛋卻抵消了我所犯下的所有罪過並且我要被天堂接納了。”

猶太人用這個故事說明,做善事可以抵消自己的罪惡。那麼如何去行善呢?

猶太人又有一則寓言說明這個問題。

一個人想知道天空是從哪裏開始的。他首先遇到一隻螞蟻,問道:“天空是從哪裏開始的?”

螞蟻回答說:“天空是從你鞋子那麼高的地方開始的。”

他繼續向前走,遇到了一隻山羊,他問山羊:“天空是從哪裏開始的?”

山羊回答說:“天空是從草原消失的地方開始的。”

最後,他遇到了一位白發老人,問道:“天空是從什麼地方開始的?”

老者說:“天空是從你的腳下開始的。”

天空開始於你的腳下,世界也是如此。

因此,猶太人認為,世界開始於每一個人,絕不可以說:“我怎麼能有改善世界的力量呢?我是完全無能為力的啊!”所以,猶太人強調要加強個人自身修養,培養起善惡的觀念,並由此來影響周圍的人和環境。

影響周圍環境,就是要去阻止別人作惡。猶太人認為,無論誰,如果他能夠阻止家裏人作惡而沒有去阻止,就要為家裏人的罪惡而受罰;如果他能夠阻止身邊的人作惡而沒有去阻止,就要為身邊的人的罪惡而受罰;如果他能夠阻止整個世界作惡而沒有去阻止,就要為整個世界的罪惡而受罰。

善惡的判斷,要從自己開始。《猶太法典》是這樣教育猶太人的:“凡能超越別人的人,都受過兩種教育——一種受自教師,另外一種受自自己。”

猶太人強調善惡之辨,但並不把善惡看成是非常絕對的,他們並不認為好人就會好到底,而壞人也壞得不可救藥。

他們認為每個人都有“光”和“影”兩麵,任何好人都會有“影(壞)”的一麵,任何壞人也都會有“光(好)”的一麵,因此有缺點不要抬不起頭,隻要讓光的部分更光亮就好了;同樣,即使有優點和長處也不要自滿,必須不斷努力縮小影的範圍。

猶太人雖然認為每個人都應該以善來改造自己、改造世界,但並不單純地認為個人活著就是為了他人和社會。

《猶太法典》上指明個人的處世目的是:“人是為保存自己和幫助他人而生。”

因此,猶太人認為,人不可隻為自己,或隻為他人而活著。光想著自己的人是卑賤的,而光想著怎樣做自我犧牲的人,則有喪失了理智的嫌疑。

因此,猶太人的善惡觀,也是非常有分寸的,而且,易於為人們所理解和接受。這正是猶太人絕妙的處世智慧。

3苦中作樂,處世中的智慧

猶太民族一向是以苦中作樂而著稱的。

猶太人中有一句流傳很廣的諺語:“有十個煩惱比僅有一個煩惱好得多。”

猶太人認為,因為僅有一個煩惱時,這個煩惱一定是相當深刻的,所以一個人如果同時有很多煩惱,他就應該謝天謝地。我們常聽說有人為一個煩惱而自殺身亡,但卻很少聽到有人為十個煩惱而自殺。

猶太人的這個觀念十分有趣,但是其中體現出了猶太人麵對苦難和折磨的從容姿態。

猶太人有一則名叫“飛馬騰空”的童話故事。

古時候,有一個人因惹怒國王而被判了死刑,這個人向國王請求饒恕一命,他說:“隻要給我一年的時間,我就能使您最心愛的馬飛上天空。如果過了一年,您的馬不能在天空自如飛翔的話,我寧願被處死刑,絕不會有半點怨言。”

國王想了想就答應了他。

在他回到牢房之後,另一位囚犯對他說:“你不要信口開河好不好,馬怎麼能飛上天空呢?”

這個人回答說:“在這一年之內,也許國王會死,也許我自己病死,說不定那匹馬出意外送了命。總之,在這一年之內,誰知道會發生什麼事呢?所以隻要有一年的時間,沒準兒馬真的能飛上天空!”

縱觀猶太人顛沛流離的曆史,到處都彌漫著這種樂觀的精神。

可以說,猶太民族就是因為有了這種樂觀的精神,心中充滿希望,他們才能生存下來。

對於猶太人來說勇氣和希望深深地埋藏在他們心底,任何人都無法奪去。所以,他們一直樂觀向上,縱使在世間最罕見的苦難中也堅強無比。

在猶太人眼中,幽默是隻有強者才能擁有的特權。因此他們很重視幽默。因為幽默是人所具備的力量中之最強大者。

猶太人常說:“笑是百藥中最佳的良藥之一。”

因為“笑”能在痛苦時安慰他們的心,能使快樂的猶太人更加充滿活力,可是,猶太人認為笑所隱藏的力量絕不僅如此;隻要更重視笑,它就會成為人類所有與生俱來的能力中,最強而有力的一種武器。猶太人認為幽默就是要使人笑起來。

盡管猶太人有著苦難的曆史經曆,但他們對生活一直充滿堅定的信念,否則他們的民族就不可能經受住那麼多折磨而幸存下來。事實上正是苦難造就了猶太人不可動搖的樂觀精神。

歡樂和笑聲是猶太人生活中必備的良藥,這使他們總能保持一種樂觀的生活態度。對猶太人來說,生活的壓力太大了,他們無法用淚水和無休止的呻吟來化解它。迫害、痛苦和他們在潮濕的“貧民監獄”裏的貧困生活都不能阻止他們的歡笑。但是,猶太人的笑聲不是一般的無聊取樂,也不僅僅是消遣,而是對嚴酷生活的一種頑強而具有反抗性的回答。因而在猶太人的幽默裏存在一種獨特的智慧,它不僅僅是一種對生活的尖銳批評,還是一種能幫助他們緩解痛苦,有效地調節、娛樂身心的好辦法。

這令人愉悅的幽默,有人把它叫做“猶太風趣”。

很多猶太傳說和民間故事包含著深深的悲劇幽默情調。就像許多猶太民歌一樣,它們的旋律中總是回蕩著揮之不去的憂傷。但這種憂傷卻沒墮落為絕望或是自憐自歎。他們總是在淨化之中保持著尊嚴,在堅定的信念中使痛苦也變得高貴,即使是在失敗中他們也因為擁有正義而獲得道義上的勝利。

猶太人性格中的“幽默”,是與他們的樂觀精神以及向逆境挑戰的勇氣聯係在一起的。

猶太人認為,幽默是人們所能擁有的最強大的力量。它能使人放鬆心情,持寬和的心態。

因此,每逢尷尬的場麵,猶太人總喜歡借助笑話、幽默來使氣氛、場麵開朗起來。

盡管並不是所有的幽默都是成功的,有些幽默反而會使局麵更加難堪。但是,猶太人也並不覺得這有什麼不好,他們看重的是個人的心態,而不計較效果,因此,猶太人說:“隻要是幽默就能使人放鬆心情,而惟有賢者才能在任何情況下,都永遠保持著寬鬆的心情。”

猶太人認為隻有那些強人,那些不屈不撓的人,才能在危機之中,瞬間離開自己所處的境地一步,站在客觀的立場上,來觀察自己、幽默自己。在猶太人眼裏,幽默既代表了強人的韌性,也代表了強人的膽識。

猶太人把幽默當做一種重要的精神食糧。在希伯來語中,智慧被稱為“赫夫瑪”,幽默也被稱為“赫夫瑪”,而幽默正好成為了猶太民族苦中作樂的生存和處世智慧。

4 寬容自己——錢和性並不肮髒

猶太人做事講求節製。但是如果把猶太民族看做是一個主張禁欲的民族,那就大錯特錯了。猶太人對人的基本需求采取的是一種相當寬容的客觀態度。

猶太人正視人對於金錢和性的欲望,並不認為這是個可恥的事情。在猶太人心中,這兩者並不肮髒。相反,卻是有益於人生的。

猶太教的拉比們認為,金錢和性有某種共同點,缺少了兩者或者之一,人們便會一股腦兒地想著這兩件事,直到得到了之後,才會有心情去享受別的樂趣。所以,它們都是人生不可或缺的慰藉。

古代的猶太社會裏,曾經有過很多隱士,他們為了擺脫世俗的煩惱,尋求神仙般的生活,就住進沙漠,一麵向神禱告,一麵苦修宗教,猶太人稱這種人為“那吉爾人”。那吉爾人遠離酒和女人,在沙漠地一住少則1年,多則10年。但是,一旦他們回到社會之中,就要請求神寬恕自己的罪。

因為在猶太教的觀念之中,否定生存的喜悅是一種罪行。

這種觀念猶太人保存至今。

對猶太人來說,一時的脫離常規並不是不可饒恕的事情,比如時而酩酊大醉、口出囈語;時而引吭高歌、放鬆心情;甚至還要打架,疏散心中的鬱悶,這都是無可厚非的。但是,無論一個人如何擺脫常規,都應該使自己的行為有益於正常生活的維持。

猶太人並不害怕人生齒輪一時的亂轉,對於他們來說,可怕的是它終生的亂轉。

猶太人並不以金錢和性為恥,但也絕不以此為榮。相反,對於金錢和性,猶太人認為要適當,不可過度沉迷其中。

對金錢和性,既不敵視,看若洪水猛獸,也不倡導放縱沉迷其中。主張對其應有一個正確客觀的看法,這一點自古以來為許多民族所缺乏,而猶太人卻獨特地做到了,並且成為他們處世的一個準則。這無疑是猶太民族的高明和不凡之處。

5 對自己充滿希望才會有希望

猶太人認為,和疾病搏鬥的最有效方法,並不是消極地殺死細菌或毒素,而是積極地設法使自己的身體強健起來。

因為,在猶太人眼中,當有充分的營養和休息後,身體自然而然地就能抵抗疾病。

同樣的道理,猶太人認為,生命的天平常在希望和絕望之間搖擺不定,隻要增加希望的分量,便能保住生命,也就可以讓天平的指針傾向有利於自己的方向。所以,在處世智慧中,猶太人堅信與其和絕望搏鬥,不如維持希望。

“我們必須勇敢,並且運用自己所具備的優良本質,借以生存下去,更要發揮這一種能力來認識自己。經常有恐懼、謹慎、懦弱及膽怯等因素控製著我們的活動,所以我們最大的敵人是妨礙自己的本能,也就是與生俱來的‘欲望’和‘個性’。”一位猶太拉比告誡人們時說。

《猶太法典》中有一句話:“今天將要發生的事我們都還不知道,何必為明天而煩惱呢?”

猶太人認為,人生有三道門,分別通往過去、現在和將來;不可關閉這三扇門中的任何一扇,同時還要對每一扇門都存著希望,借著過去的經驗,來把握現在、創造未來。這是人生的真正目的。

在猶太人心中,人的一生並不隻是由今天和過去兩個因素構成,還應包括有很多“明天”的成分在內,而明天的那一部分,也就包括著明天一定能好轉的“希望”部分。所以人不僅是能生存在過去和現在之中的動物,同時也是能夠生存在未來之中的動物。

猶太人為什麼尊敬年高德劭的長者?因為他們“過去”的那一扇門中有寶物。為什麼年輕力壯的男女都很美?因為他們“現在”的門中有寶物。孩子為什麼可愛?因為他們象征著“未來”。

猶太人很倔強、好強、不屈不撓,他們絕不甘心落在別人之後,他們認為誰灰心、誰氣餒,誰就是戰敗者。

雅各向朋友艾隆克借了一筆錢,眼看著明天就要到期了,可是雅各仍然囊空如洗,一毛錢也沒有。明天怎麼還債呢?他腦子裏亂糟糟的,不知道明天怎麼向艾隆克解釋?他雖然躺在床上,可是輾轉反側,睡不著覺;後來他幹脆下床,在床邊繞圈子,又在椅子上坐了下來。他想了又想,仍然想不出個所以然來。這時雅各的太太利百伽突然開口說:“你這個人真笨,明天你沒有錢還,應該擔心,應該睡不著覺的,不是艾隆克嗎?”雅各一下恍然大悟,他呼呼大睡,一覺睡到天亮。

猶太人認為,有晴朗的日子,也會有陰暗的日子,所以事情既然已經成為過去,誰也無可奈何。神為了補償人的過去,所以賜給人未來,隻要不失去希望,人們就一定能隨心所欲地創造未來。

因此,猶太人對困難和逆境是既不灰心、也不氣餒,總是保存著希望而頑強地生活著。

6 看重自我,尊重別人

一個人來到小鎮,他攔住集市上的一個猶太人問道:“先生,您能否告訴我,教堂的主持瑞伯·揚科住在哪裏?”

“哦,”那人回答道,“你說的大概是那個結巴瑞伯·揚科吧,他的父親是瑞伯·艾瑞莫,一個老濕疹……他住在離教堂稍遠的地方。”

這個人到了教堂,他問一個過路人,“您能告訴我瑞伯·揚科住在哪裏嗎?”

“哦,你說的是瑞伯·揚科啊,那個疝氣患者,愛打老婆的家夥?”過路人說道,“他已經埋掉了三個老婆了。你到那邊能找到他。”

這個人繼續往前走,他相信自己沒走錯,但為了確保無誤,他還是停下來問了一個店鋪老板。

“您能告訴我瑞伯·揚科住在哪裏嗎?”

“哦,瑞伯·揚科!”店主答道,“你是說瑞伯·揚科·高尼夫,每過一年就要破產一次的那位!他就在那裏!”

這個人向瑞伯·揚科走去,向他問道,“請告訴我,瑞伯·揚科,您究竟為什麼不願做這個鎮的主持呢?”

“因為不幸太多!”

“那麼為什麼您又要做呢?”

“問得好!我這樣做是出於榮譽!”

猶太人非常重視個人的榮譽。因為在猶太人的心目中,真正能保持高度榮耀、重視榮譽的人,才能在社會上有地位,在人際交往中受到別人的信賴。

但是,對於榮譽,猶太民族又有自己獨到的看法。

在猶太人心中,隻有靠自己才能決定什麼是美。榮譽和榮耀都要發自個人的內心,絕對不是可以透過別人眼光來衡量的東西。因為一個人必須要有某種不可動搖的立場,才能證明人格的尊嚴。

因此,對於猶太人來說,一個人的精神支柱即在於信念,不具信念的人,同時也欠缺說服力。自信是猶太人榮譽的源泉。

猶太人認為,一個人願意信賴你時,他所想依靠的就是你的信譽。在猶太人眼中,一個人為了自己的信譽,即使必須付出生命,也應該緊緊地把守住它。雖然,“榮譽”是虛假的,但是,每一個人都必須要有榮譽心。

“神是神,隻有神才是神。”這是猶太人在漫長曆史中,長久流傳的一句話。這是為什麼呢?因為神有它的榮譽。

“榮譽”代表著社會上的好評,“榮譽”也代表自己的信譽。所以,猶太人認為一個人是否能保存自己的榮譽,完全在於自己,和別人一點關係也沒有。因此,榮譽也好,信譽也好,首先是個人內心的問題,其次它又是社會的。因此,既重視自我又重視別人的人,才是重視榮譽的人。

對於榮譽的獨到理解,使猶太人能夠辯證地處理好個人行為與他人看法的關係,這是一種成功的處世智慧。

7 有進有出,才是快樂人生之道

在猶太人心目中,任何人都不可妄想占據所有的東西。

因此,在猶太人看來,對於人們來說,分享是一個很重要的觀念。但是,大多數的人總是希望分享別人的利益,而不希望別人與自己分享。對此,猶太拉比常常用以色列的兩個內海——加利利海和死海給猶太人以這方麵的教育。

死海在海平麵下392米的低處,它的周圍是一片無垠的沙漠,對岸則是約旦的領土。死海的水中含有很高的鹽分,鹽的比重很大,當人們掉進去時,身體會自然浮起而不會淹死。死海的水中無魚,也沒有其他任何生物。

加利利海是一個淡水湖,裏麵含有很多生物,因耶穌基督曾在此地漁獵,而享有盛名。海中盛產一種“聖彼得魚”,這種魚雖然外表醜陋,可是肉味鮮美,已成該地名產。加利利海邊餐廳林立,都以售聖彼得魚為主,來遊覽的旅客們常常因此大飽口福。

加利利海的岸邊的老樹枝葉茂密,樹上百鳥雲集,啼聲悅耳,真是一個充滿生趣的美麗世界!相形之下,死海就沒有這麼活躍。死海沒有任何生物生存在其中,周圍也沒有半棵樹,更聽不到鳥兒的歌聲,連漂浮在死海上的空氣,都讓人覺得沉重而透不過氣來,因為如此,人們才會名之為“死海”吧。

兩者為什麼有如此差別呢?

猶太拉比們的解釋是:加利利海不像死海——隻知收,而不知出。

約旦河流入加利利海之後,又流了出來,最後到達死海。加利利海接受了多少東西,也會給別人多少東西,所以它經常是活生生的。而每一滴水,到了死海之後,都要被占有。死海把所有的東西都占為己有,隻知進而不知出,所以生物都不願意住在其中,造成死氣沉沉的景象。

水不流,魚不棲,沒有任何生物飲水,隻取而不予,這是非常不正常的現象。因為死海從來不分給別人什麼,所以它才會“死”在那裏。在人的一生中,也常常會遇到像死海這樣隻進不出的人。

因此,猶太人認為,人應該像加利利海那樣活躍,經常給予,千萬不能學死海,隻進不出。

有進有出,這才是聰明人的處世之道。而猶太民族在處世之中就常常注意這一點,既接受人家的給予,同時也很注意把自己的東西給予人家,把分享作為人生的信條。這是猶太人成為世界上最優秀民族的原因之一。

8 人的熱情要靠理智來支撐

猶太人把人的熱情分為兩種。一種是感情所煽起的熱情,另一種則是理智所支持的熱情。

猶太人認為,感情所煽起的熱情是很危險的,因為感情時而高昂,但卻絕不能持久;理智則可貫徹終生。

在猶太人看來,人的熱情,要靠理性來支持。比如愛因斯坦的“相對論”研究,都充滿著熱情,並以理智為基礎,理智又促進熱情,使他敢於向困難挑戰。

同時,在猶太人心中,凡是經不起時間折磨,過了一段時間就會失去價值的東西,都不珍貴,感情便是這種不堪時間折磨的東西。

在猶太人心中,同情是一種感情煽動起來的熱情。

猶太人稱同情為“雷赫姆”,“雷赫姆”是“母親的子宮”之意。

拉比們說母親懷胎10月時,不管肚子裏的孩子是男是女,她都一定會流露出深切的母愛,“同情”的語源就是這麼來的。

《聖經》上說:神本來打算讓這個世界成為隻有正義才可以統治的地方,但是沒有成功,在不得已的情況下,他把“同情”給了人,使人能繼續生存於世上。

猶太拉比告誡人們:絕不可因過度的熱情而引火焚身,毀滅自己。因為這種熱情會使人生的齒輪狂轉,戀愛就是其中的一項。猶太人很少有激烈的熱戀,雖然他們也會戀愛,但是大多數人認為,戀愛隻不過是為建立家庭預做準備而已。

猶太人很重視“中庸”的觀念,而不喜歡偏激,這也是猶太人強調理性處世的原因之一。

雖然如此,但並不是所有的猶太人都不重視感情。

《猶太法典》中有一句很美的話:“心滿了的時候,就會從眼睛溢出來。”可見《猶太法典》是肯定感情的存在。但是,當猶太小孩哭時,他們的父母就會以“笑是風力、哭是水力”這句諺語來恥笑孩子,教導他以理性的態度來停止感情的泄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