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之,在處世的智慧中,猶太人作為整體的民族來說,它是比較偏重於理性而少感情的。
9 人生需要除“鏽”
金屬會生鏽,這是生活中的常理。也許有人認為“鏽”是一種有百害而無一利的東西,但是猶太人卻認為絕非如此。
在猶太人心中,神創造的每一件東西,都有它的理由。而且它創造的每一件東西天天都在進步,人也參與了這種創造的活動。
甚至人每天都要重生,都要蛻變,而且無論是知識或是流行,每天也都有或多或少的改變。所以這個世界的創造過程是時時刻刻有進展的。“鏽”是創造過程中的一員,所以它也是有用的。
為了去創造,猶太人提出,必須毀掉舊的東西,才能有新的創造。在一場戲劇中,常有新的角色出現;當新的東西誕生時,就會有舊的東西腐蝕、消失。“鏽”就是一種去除舊的東西,並且準備產生新的東西的東西。
假如沒有“鏽”的破壞,這個世界就會堆滿破銅爛鐵。
猶太拉比們認為,人的生活中,也有類似“鏽”的現象,例如:人們的記憶,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逐漸稀淡。因為人類應該忘懷從前的事情,不必記住所有的事物,而應該用清新的頭腦去思考一些新的問題。
老年人常說:“年紀一大,記憶力就愈來愈差,牙齒也不管用了。”猶太人認為,其實這正是神的旨意。神為了讓老年人度過一個安詳的晚年,所以才減弱他們的記憶,同時也老化他們的牙齒,使老年人隻能接受柔軟的食物。
因此,猶太人認為任何事都有好與壞兩麵。他們看待人生也是如此,每一個人都有堅強的一麵,同時也有脆弱的一麵。
無論人或事,都不應單純地看待他們的某一方麵,而應綜合、全麵、辯證地看待。
10 自大是罪惡的捷徑
世界上有很多不美麗的東西,但是其中最醜陋的便是“自大”。
猶太人認為,當人自滿自大時,就會失去一個人應有的謙虛以及改過向上的念頭。自滿自大的人很容易犯過錯。因此,《猶太法典》雖不認為自大是一種罪過,卻認為它是一種愚昧。
有很多人總以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但是周圍的任何人卻絕不可能那麼重視自己,因此他厭惡別人的漠不關心,同時更為自己沒有達到更高的目標而生氣,於是就會產生過度的自我嫌惡。在猶太人看來,這也算是自大的一種。
因為這種自我嫌惡和虛榮心是互為表裏的。
猶太人說:“如果自己的內心已由自己占滿時,就再也不會有留給神住的地方了。”因此,在誇獎別人之前,猶太人絕不會誇獎自己。
猶太人告誡孩子們不可自大時,常引用《聖經·創世紀》做比喻:
在《創世紀》中,神首先分別光明與黑暗;再分割天空和地麵,並將地麵劃分為水、陸;然後他開始創造生物;到了最後才創造人——亞當;因此,甚至跳蚤都比人早到這個世界,那麼人有什麼了不起呢?就是在動物麵前,連耀武揚威的資格也都沒有。
謙虛是美德,因此《猶太法典》中告誡人們說:“即使是一個賢人,隻要他炫耀自己的知識,他就不如一個以無知為恥的愚者。”
猶太人有許多嘲笑不謙虛的人的故事。
有一位從事神聖工作的拉比好像在熟睡。他的旁邊坐著信徒,他們正在討論這位神聖的人無與倫比的美德。
“他是多麼虔誠!”一個信徒陶醉般叫了出來,“在整個波蘭也找不到第二個像他的人!”
“誰能和他比仁慈?”另一個信徒狂熱地呐喊,“他給人寬廣無私的施舍。”
“還有多麼溫和的脾氣!難道有誰見過他激動嗎?”另一個信徒眼睛發光地低語。
“啊,他是多麼的博學!”一個信徒用聖歌般的調子說,“他是一個偉大的拉比!”
信徒們陷入了沉默,這時這位拉比慢慢地睜開了一隻眼睛,用一種受傷害的表情看著他們。
“怎麼沒有人說說我的謙虛?”他責備說。
這則故事的名字就叫《謙虛的拉比》,它嘲諷了一個毫不謙虛的拉比的愚蠢。
此外,法典還對自大的危險提出了警告:“金錢是自大的捷徑,而自大是罪惡的捷徑。”
不把內在顯現給別人看的人,才是最聰明的人。不自大,也是猶太民族處世技巧之一。
11 每個人的命運都掌握在自己手裏
翻閱那些成功猶太人士的奮鬥史,我們總會看到:他們都是將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從自我做起,不斷超越自己,最終成就自己的強者。就猶太商人而言,那些名震天下、威儀四方的富商巨賈們,更是從無到有,白手起家,不斷積累,不斷壯大自身實力,而最終功成名就的代表。美國連鎖店先驅盧賓最早也是一個窮光蛋,他16歲時隨著“西部大淘金”的浪潮去加利福尼亞,但淘金並沒有為他掙來多少錢。後來他做一些小商小販的買賣,才開始賺一些錢。慢慢的,他越賺越多,並將自己的生意擴大到城市,直到發明連鎖經營的方式,他的生意才越做越大,以致像滾雪球一樣,曆經數年的時間,終於成了大富翁。而金融世家羅斯柴爾德家族的第一代創始人邁耶·羅斯柴爾德也是一個出生於德國法蘭克福一條髒亂猶太街的窮小子。他開始時販買古錢幣,並為之苦苦經營了20多年,終於因世人對古錢幣的喜好而命運陡轉,成了富翁,並最終涉身金融領域,一發不可收,最後成了威震歐洲乃至全球的金融舵手。另外,服裝大王羅森沃德、牛仔褲的創始人利維·施特勞斯、美國電報大王薩爾諾夫、股票神人孔菲德等等都是白手起家,不斷完善自我、承認自我,從一無所有,而最終成為富翁大亨的猶太人。
《猶太法典》中有這樣一個故事:
有兩個猶太人,一個是家世顯赫的青年,另一個則是一貧如洗的牧羊人。家底殷實的青年非常神氣,他為自己的祖先和自己的富有而自豪,並向牧羊人趾高氣揚地吹噓。牧羊人聽後,毫不自卑地回應說:“原來你是那樣偉大祖先的後代啊!可是,你要知道,你或許是你們家族的最後一個人,而我卻是我們家族的祖先。”
牧羊人的意思是說,盡管你很富有,但你不過是背靠著顯赫的家勢,並不能說明你自己有多大本事;我盡管貧窮,但我的一切都來自我自己的努力,而不是家族或祖先的給予,並且隻要我努力地去奮鬥,我們的家族就可能因我而開始富裕,從而慢慢顯赫起來,到若幹年後,我就是我們這個顯赫家族的祖先了。由此看來,在猶太社會當中,個體的存在是高於家庭,乃至家族的存在的。家族的存在不是不重要,但在個人的成功方麵,家庭或家族並不是重要的因素,最重要的因素是自己,是個人的努力與奮鬥。
正是基於此種認識,我們才有馬克思、愛因斯坦、弗洛伊德、奧本海姆這樣偉大的智慧頭腦,而他們都不是來自顯赫的家族,他們依靠的是自己。
那麼具體而言,怎樣才能將命運掌握在自己的手心呢?在猶太人的思想和猶太商人的行動當中,可以體現出以下幾點:
(1)要有頑強的獨立意識;
(2)要具有自強不息的精神;
(3)要確立自己人生奮鬥的遠大目標;
(4)要在人生奮鬥的旅程中,積極進取,奮鬥不已。
如果做到了這四點,估計你就找到了掌握自己命運的金鑰匙。
12 惟我可信,獨立意識強烈
猶太人的現實生活,幾乎都是處於動蕩與逆境之中。如何在逆境中求得生存和發展,把握住自己的命運,是每個猶太人都在思考和關心的問題。長期的流浪和居無定所,加上所料不及的歧視和壓迫,使他們在艱苦惡劣的環境中樹立了一種獨立的生命意識。而對於後代,在他們還是孩提時就被灌以獨立自救的意識,以期能在未來的坎坷人生路上自如應付。這種獨立意識的培養,主要得自於父母對孩子“隻相信自己,不相信別人,任何人都不可靠”的知性教育。
每個人在童年時都有一顆純潔的心,他們並不知道世界的真實麵目,隻覺得世界很美好。他們不僅相信自己,而且信任周圍所有的人。如此天真單純的人,是無法應付複雜的人類社會的。由於猶太人生來就處於逆境之中,生存的環境對他們來說更可謂是充滿荊棘。要適應這個環境,首先就必須懂得怎樣對待自己和他人。因此,猶太人教育自己的孩子要相信自己,除了自己以外,任何人都是信不得的。
為了達到讓孩子們不信任別人的目的,父母時常擔任壞角色,不斷地騙自己的孩子,同時讓孩子清楚地意識到自己的雙親在騙自己。每次的上當受騙,使孩子們意識到,雙親是信不得的,自己至親的人都信不得,還能去相信誰呢?
一則小故事很能說明這個問題,它講述的是父親和兒子之間的事。
三歲的邁克有一天在客廳裏和姐姐玩遊戲。當他們玩得正高興的時候,父親抱住小邁克,把他放在壁櫥的上麵,並伸出雙手做出接住他的樣子。邁克為父親參加他們的遊戲而感到十分高興,他望著父親,毫不猶豫就往下跳。在跳下來的瞬間,父親卻縮回雙手,邁克重重地摔在地板上,嚎啕大哭。他向坐在沙發上的媽媽呼喚。可是,媽媽卻若無其事地坐著,並不去扶他,而是微笑地說:“啊,好壞的爸爸!”父親則在一旁站著,用嘲弄的眼光望著可憐的邁克……
在中國人看來,這樣做未免殘忍了些,可是,猶太人認為這是很正常的,合情合理的。他們說:“像這樣重複五六次以後他們就不敢相信別人了,這樣做的目的無非是讓他們知道:世界上沒有一個人是可以相信的,連親生的父母也不例外,惟一可以信任的就是自己。”
這種隻相信自己的思想,是孩子們獨立意識形成的基礎,它使猶太小孩從小便有獨立生計的意識存在。他們相信,隻有自己才能養活自己,靠別人來過活絕對是天真的幻想。因此,他們在任何條件下,都能頑強地生存下去。
這種“惟我可信”的做法,也使他們在處理所有事務時,小心謹慎,認真思考後再作出決擇,所以他們很少上當受騙。
這種培養孩子獨立意識的做法,在我們看來雖有些殘酷,但絕對理智!它正是猶太民族長期流而不散不亡的一個重要原因。在長期的流浪生涯和被人排擠中頑強生存下來的猶太民族自然會對他人疑竇叢生。而商業經營者作為獨立掌握自己命運的市場經濟一分子,首先應具備的便是這種理智的獨立意識與生存意識。這種意識還構成了猶太商人自我保護的防護膜,使他們從不陷於別人的商業陷阱。
猶太人正因為不輕信別人,不被許多事物的表象所迷惑,所以才能在生意場上縱橫捭闔,成就卓然。當然,猶太人這種不輕信別人的思想也幾乎到了偏執的程度,他們不相信父母也就罷了,但對自己最愛的妻子也不相信就有些讓人匪夷所思了。按照中國的傳統,這種思想是可怕的,不相信自己身邊最親近的人,家庭豈不破裂?可換一個角度,那些腰纏萬貫的大亨巨富,又有幾個真正擁有一位隻愛他並願與之終生為伴的妻子?正如一位猶太人律師的幽默自嘲:“娶了老婆,她必會覬覦我的財產。為了我的財產,說不定什麼時候她還會將我殺掉,我何必冒生命和財產的雙重危險而去結婚呢?”怪不得有那麼多的猶太富翁獨身,原來如此!
13 萬事從我做起
人最愛犯的錯誤是認識和觀念錯誤,一旦觀念不正確,就必然導致行為跟著錯。
任何人都希望別人給予幫助。在困難和危險麵前,我們總在想:要是有人幫我一把有多好!於是,我們老寄希望於別人,特別是自己的朋友。但實際上,朋友再好也僅僅是朋友,他的心裏想什麼你隻能去揣測,而絕對不會受你的左右,而至於那些不曾相交的一般人,就更別指望了。一般而言,人是有善心的,但是絕不是每個人都是菩薩。所以,自己不做事而寄希望於人,自己便是天生的寄生蟲;與其將希望寄托在別人身上,不如從自己開始,牢牢把握自己。
人人都希望有個好的家庭,在生活中獲得成功與幸福;也希望自己有個好的工作條件和擁有一個好的祖國。這樣的話,我們便不怎麼努力也可衣食無憂。可是,我們知道如何來創造一個良好的家庭環境,好的工作條件和富裕的國家嗎?我們羨慕那些顯赫的家族,可我們必須知道,當他們的先輩創業時多半也是白手起家,靠自己的雙手和智慧才贏得了一片天地,後繼者也是勤耕不輟,兢兢業業,在先輩的基礎上繼續前進,而絕不是坐享其成,坐吃山空。我們夢想著有個優雅舒適的工作空間,做著令人豔羨的白領或金領貴族,可是我們必須知道,這樣的工作空間是靠自己不斷地學習和經驗積累才有的。同樣,我們希望自己降生在一個美麗富饒繁榮的國度,可是,正如肯尼迪說的那樣:不要問你的國家能給予你什麼,而要問自己能為自己的祖國做些什麼。如果沒有眾多個體的奮鬥與努力,一個國家又何來繁榮與富強呢?
總之,一個道理,一切都要從自己開始,與其指望別人,不如自己親自動手。
可是,人的天性就是對別人的過失總是很敏感,而對自己卻異常的寬容,有時甚至還為自己強詞奪理,巧言辯護。人很能嚴格地要求自己的妻子、兒女、同事、朋友、上司、下屬,卻惟獨不能嚴格要求自己。因此,人最大的缺點就是不能以身作則,從我做起。中國有句俗話叫“正人先正己”,更告誡人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我們要時時反省自己,“吾日三省吾身也”,先自我批評,管好自己,然後才能推己及人。
《猶太法典》中這樣告誡猶太人:
“最值得依賴的朋友在鏡子裏,那就是你自己。”
“人們介意他人身上些微的皮膚病,卻睜眼不見自己身上的重病。”
同時,《猶太法典》中也這樣來比喻領導者:
“身體從頭開始。”
“沒有船長的船,就如同沒有舵,全然不知方向。”
“能以微笑回答別人非難的人,是領袖之才。”
人首先要要求自己,然後才可以要求別人。路要真正自己去踩,才真正算走自己的路。自己不走,叫別人走,是毫無道理的;而踩著別人的腳後跟走,其實是替別人走路。
猶太人有著凡事從自己做起,善於自我反省,慎獨自律的傳統。作為上帝的“特選子民”,他們以信守合約、遵守法律著稱於世。在商業活動中,猶太商人嚴格遵守契約合同,哪怕這種約定是口頭上的。在他們看來,既然雙方達成了某種一致,就應該一絲不苟地去執行。也就是說,不管如何,都要求自己遵照契約的約定來履行自己的義務和享用自己的權利。他們相信,隻有從自己做起,從自己這方麵去執行合約,才符合上帝對“特選子民”的要求,而隻有這樣,才能真正體現合約的精神——按照合約定來履行自己的義務。兩方都按合約定來要求自己,這樣合約的價值才能真正體現;否則,一方不從自己做起,卻要求對方,那合約的執行就會遇到困難;如果雙方都想著用合約去牽製別人,那麼這個合同就可能要無法執行。在與猶太人的商業往來中,根本不存在猶太人不履行合約的情況,除非是合約本身有問題。正是這種先從自己做起,自己嚴格要求自己遵守約定的商業精神,使猶太人獲得了“世界第一商人”的桂冠。
同樣,在猶太人的經營管理活動中,他們從來都是以身作則,先自己做好表率,然後才以自己的行動去感化影響別人,而很少有自己都沒有遵守卻讓別人遵守的情況。或許,遵守規章,履行契約,從我做起,這些隻是猶太人從我做起的比較淺層次的表現。在內心的靈魂深處,猶太人有著可貴的“慎獨”精神,也就是可貴的自我反省、自我批評的精神,他們總是去問自己做了什麼,做對了什麼,應該做什麼,卻很少去要求別人該怎樣。
在公眾麵前受到社會的壓力,遵守規範是比較容易的。而單居獨處之時,外界壓力完全消失,隻剩下內心的良知抵禦著蠢蠢欲動的惡念。惟有此時能把持得住自己,方算得上有道德根底的人,所以《塔木德》上有一句話,叫“在他人麵前害羞的人,和在自己麵前害羞的人之間,有很大的差別”。
這個差別,就是所謂“罪感”和“恥感”的區別。
所謂“罪感”就是把罪之惡看做是由罪本身的屬性決定的。無論何時何地,人知我知,犯罪就是為惡,就是一件應該激起愧疚之心的事情。
而所謂“恥感”,則把罪之惡看做某種取決於外界狀態的屬性,為人知者方為惡,不為人知則無所謂惡不惡。所以,犯罪者的愧疚或者懺悔,不是為了作惡本身,而是為了作惡竟然被人發現。這種“愧”是為了“出醜”而愧,“醜”要是不出來,何愧之有?這種“悔”是為了搞錯時機而悔,要是正逢無人發現的機會,何悔之有?
很明顯,在“罪感”支配下的個體行為要比在“恥感”支配下的行為,在遵守規範時有著更大的自願性、自覺性和自律性,這在猶太人的行為中表現得是十分明顯的。
在拉比的教誨中,“獨居鬧市而不犯罪”,之所以能同“窮人拾遺不昧”和“富人暗中施舍十分之一的收入給窮人”同立為“神會誇獎的三件事”,其共同之處,盡在一個“獨”字。猶太人所推崇的“慎獨”,其實正是猶太民族延存的基本要求。
猶太民族弘揚“慎獨精神”,但絕不必意味著一切以自我為中心,他們絕不提倡“獨善其身”式的“隱士”,而是教導人們要和普羅大眾生活在一起。
有個拉比,行為高潔,為人親切而仁慈;對神虔敬,做事審慎,因此他理所當然成為受人景仰愛戴的人。
過了80歲後的某一天,他的身體突然一下子開始變得虛弱了,並很快地衰老下去,他知道,自己的死期已經臨近,便把所有的弟子叫到床邊。
弟子到齊了之後,拉比卻開始哭了,弟子十分奇怪,便問道:
“老師,您為什麼要哭呢?難道您有忘記讀書的一天嗎?有過因為疏忽而漏教學生的一天嗎?有過沒有行善的一天嗎?您是這個國家中最受尊敬的人,最篤敬神的人也是您;並且您對那像政治一樣肮髒的世界從沒有插過一次手,照理老師您沒有任何哭的理由才是。”
拉比卻說:“正是因為像你們說的這樣,我才哭啊。我剛剛問了自己:你讀書了?你向神祈禱了?你是否行善?你是否做了正當行為?對於這些問題,我都可以作出肯定的回答;但當我問自己,你是否參加了一般人的生活時,我卻隻能回答:沒有。所以我才哭了。”
以後的拉比們常用這則故事來勸說一些不在猶太人共同體活動中露麵的人,以使他們一起“參加一般人的生活”。從這裏不難看出,這個“一般人的生活”不是指一般意義上的衣食住行,也不是指常人的其他感性生活,而是特指猶太民族的集體生活。
可見,猶太人“從我做起”的這種以自我為基點的人生觀念,並不是與集體與別的個體相離移的,猶太人“從我做起”的意義在於提升了自己,卻又影響感化了別人,這比單純的要求別人要強得多。正如在猶太複國運動中體現出來的,猶太人不論貧富,地位懸殊,一律為著心中的以色列建國而積極努力,他們從沒有想過要求別人為重建國家而做些什麼,而隻是想著我能為祖國的重建做些什麼。正是這種先從自己做起的理念和精神升華了猶太民族的集體感和凝聚力,才使他們能夠在四散各地的情況下緊密相連,並最終促成了以色列的再生。
14 健康最重要,記得給自己放假
猶太人自我解放的要訣是要讓自己休息,並要懂得如何休息和保養健康,猶太人的精明在於,他們懂得如何來計算少休息幾年與多休息幾年的利弊。同時,懂得以享受生活和徹底放鬆自己來維護自己的健康。
首先,猶太人非常注重吃的享受,他們認為吃得好,身體自然也健康,隻要不過分,這是符合保健原則的。在這一點上,中國人有個固執的想法,認為吃得少,吃得簡單些,吃得粗糙些,也能長壽。在一些故事裏,甚至還有許多不食人間煙火的神仙,這顯然是很荒謬的。按現在身體健康的標準,食物營養好,身體補給越多,就越健康,要是食物粗糙,缺少營養,吃得再多,也不會健康。
因此,一個正確的健康觀念很重要。健康是猶太商人的本錢,這是因為,猶太人自從幾千年前被羅馬人趕出家園後,就浪跡天涯,幾乎沒有存身之處,到處都受到歧視。在這樣惡劣的環境裏,他們始終沒有倒下而斷絕了種族,即使是在二戰期間的空前災難中,猶太人一下子被屠殺了600萬,但剩下的猶太人又生存繁衍下來。這實在是因為他們懂得怎樣保護自己,怎樣去保持自己的身體健康。
猶太人注重飲食,更注重充分的休息,也注重享受。
商人同普通人相比,有一個特點就是忙,他們幾乎隨時都有事,隻要願意,工作幹一輩子也幹不完。但是,對於猶太人來說,身體健康則是根本,而身體健康則需要休息。休息必將和工作相衝突,怎麼辦?這時猶太人會毫不猶豫地放棄工作,選擇休息。假如你不理解,向猶太人提問:
“你工作一小時可賺50美元,如果每天休息一小時,一個月就少賺1500美元,一年少賺18萬美元,這值得嗎?”
猶太人會比你算得更快:
“假如一天工作八小時不休息,一天可賺400美元,那我的壽命將減少五年,按每年收入12萬美元計算,五年我將減少60萬美元收入,假如我每天休息一小時,那我除損失每天1小時50美元外,將得到5年每天7小時工作所賺的錢,現在我60歲,假設我按時休息可活10年,那麼我將損失18萬美元,18萬和60萬哪個多呢?”
這在猶太人看來是很簡單的道理,猶太人確實是很精明的!
15 真正的假日才能解放自己
猶太人從每周的星期五晚上開始一直到星期六的傍晚為止,禁煙、禁酒、禁俗,一切雜念都拋到九霄雲外,一心一意地休息和向神祈禱。猶太人的商業活動也似乎處於停止狀態,事實上他們正是運用這段時間在積聚力量,準備投入下一場生意的博弈。
星期六的晚上,猶太人則開始盡情享受,過一個開心的周末。
不會休息的人是愚蠢的人。連視錢如命的猶太人也願意放棄錢來休息,而那些不為錢所縛的人們為什麼不保護一下自己的生命,在工作之餘找點時間休息?
《聖經·創世紀》上說,神造物用了6天時間,所以到了第七天就要停歇一切工作。神賜福給第七日,意為聖日,在這一天,絕對不能從事工作,因為神停止了他的一切的工作,就安息了。
所以這一天是放假的日子,這一天不可談論有關工作的事,不可思考有關工作的問題,不可閱讀有關工作的書,當然,也不可從事有關工作的計算,甚至連煮飯做菜都在禁止之列。
點火的行為也被禁止,這對喜歡抽煙的猶太人來說,安息日實際是一個痛苦的日子。但是,異教徒點著的煙是可以抽的。
安息日訪問朋友,一定要步行。這一天不可乘坐任何交通工具,但從事替外國人駕車的人,則被允許可以開車。
這一天是真正神聖的日子,也是真正放假的日子。
這一天到來之前,婦女們早已把家中的桌、椅擦得幹幹淨淨,銀器更是光彩奪目,並且為準備食物大費工夫,忙得簡直跟漢族人的過年一樣。
每個注重傳統的猶太家庭,每一周都有一個這樣快樂的日子。安息日降臨時,所有的猶太人仿佛受到主的恩惠,臉上放出聖潔的光輝。
因為主婦的刻意準備,所以星期五的晚餐是一周中最為豐盛的。
為了迎接安息日,大家都必須保持自己身體的整潔。所以每個人都要洗澡,換上最幹淨的衣服,然後全家人到禮拜堂去做禮拜。回家之後在餐桌上點燃蠟燭,放上一瓶酒,這時,丈夫便從《聖經》上挑出一些讚美詞,來讚美他的妻子多麼多麼漂亮,多麼多麼能幹,接著全家人一起祈禱,希望第二天開始的一周是最好的一周,最後,高唱讚美安息日的歌來結束這個日子。
這是猶太人真正的假日,一切工作都拋諸腦後,與家人和睦相處,或拜訪朋友,不談工作,就談人生觀、人性、藝術……這是多麼美好的假日呀!因為身心的輕鬆愉快才是最好的休息。
中華民族是一個辛苦勤勞的民族,終年勞累到頭,簡直到累死累活的地步,但就是不懂得休息,不知道如何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