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累得不行的時候,可否學學猶太人,將一切工作和煩惱拋於腦後?親愛的同胞,讓我們給自己放假,從勞累中解脫出來,以輕鬆健康的姿態去迎接多彩的生活吧!
16 不逃避責任,自己的責任自己負
《猶太法典》中說:“原以為一定會有人帶蠟燭進去,可是一走進房間裏,發覺整個房間都是黑漆漆的,沒有半個人拿著蠟燭。其實隻要每個人都拿一根小蠟燭進去,這個房間就會像白天那般的明亮。”
猶太教是反對猶太人放棄自己的責任和義務的。
古代的拉比們說過:“好事可以分享,自己的責任一定要自己負。”
因為不管是把事情推給別人,還是歸咎於環境,自己的責任仍然存在而無法消失,所以猶太人從不把責任推給別人,而是自己動手去做。
因為人總是在世界的中心,不能完全抹消自己,當然也就不能抹消自己的全部責任,隻要存在一天,人們就會有一天的責任,即使可以把其中的一半責任推給環境,但自己仍須負擔另外的一半責任。
不朽的上帝對他的使者蓋博瑞兒說:“去!在那些正直人的前額上用墨水做個標記,這樣破壞天使就不會傷害他們;在那些惡人的前額上用血做標記,破壞天使就會消滅他們。”
這時正義站在上帝麵前說:“宇宙之王,第一種人和第二種人有什麼不同?”
“第一種人是徹底的好人,”上帝回答說,“第二種人是徹底的壞人。”
“宇宙之王,”正義爭辯道,“正直的人有力量反抗其他人的行為,可是他們沒有這麼做。”
“你知道,”上帝回答說,“即使他們反抗過了,邪惡的人也不會聽他們的話。”
“宇宙之王,”正義說,“你知道那些壞人不會改變,可是那些正直的人知道這一點嗎?”
由於正直的人沒有反抗,上帝改變了主意,沒有把他們和邪惡的人分開。
這是上帝對於一個放棄自己責任的人的處置。
放棄自己的責任是上帝不寬恕的事情,所以猶太人在現實的生活中,從不逃避自己的責任。為了負起自己的責任他們甚至可以傾家蕩產,可以去犧牲性命。正是因為猶太人在任何時候不會放棄自己的責任,所以他們在別人心中講究誠信,在商場注重契約。
在猶太人眼中,人永遠無法逃避責任。自瞞自欺容易,但卻無法逃離世人銳利的眼睛。因此,自己的責任一定要自己負。
有一個猶太商人,接到美國芝加哥某公司3萬個刀叉餐具的訂貨單,雙方商定的交貨日期是9月1日。猶太商人必須在8月1日從本港運出貨物,才能在9月1日如期交貨。
但是,由於一些意外事故,猶太商人沒能在8月1日趕製出3萬個刀叉餐具。這位猶太商人陷入了困境,但他絲毫沒有想到要給對方寫封情真意切的信,要求延期交貨並表示歉意,因為這本身就是違背契約,不符合猶太商法,並且也是逃避責任的做法。結果,這位猶太商人後來花巨資租用飛機送貨,3萬個刀叉如期交貨了,這位猶太商人損失了1萬美元。
不逃避自己的責任,自己的責任自己負,這是猶太人處世為人的一個原則。也正是他們這樣做了,才在世界贏得了良好的聲譽。
17 做自己的主人,決不做情緒的奴隸
猶太人,大多非常博學,知識領域非常廣,堪稱“雜學博士”。因此,猶太人在用餐時,談話的內容非常豐富,從家常談話,到娛樂、藝術、各地名勝古跡、動物、植物等天下大小奇聞趣事都納入話題之列。但是會影響到用餐時愉快氣氛的話題絕對不談,例如有關政治及戰爭、宗教迫害的話題絕口不談,因為這些話題往往會勾起猶太民族被迫害的痛苦回憶,而且又往往因為各人的看法不一致,引起爭論,如此便破壞了融洽的用餐氣氛,另外猥褻的話題也是避而不談的,這些都是為了在用餐時可以充分享受人生的樂趣。
人的情緒都有一個周期,時好時壞,或是傷心——在失去友情、愛人或是自尊心的時候;或是焦慮——在恐怕受到傷害或是遭遇挫折的時候;或是憤怒——被人誤解,被人得罪觸怒,被人背叛的時候;或是內疚——對自己失望,害怕別人對自己失望,覺得自己無能的時候,等等。特別是人在盛怒之下,往往會失去理智,容易傷害他人,同時也傷害了自己。
做自己的主人,不要做自己情緒的奴隸。
學會控製自己的情緒,是與他人友好相處,保持自己的理智,從而使自己獲得成功,享受快樂生活的要訣。
能夠控製自己情緒的人,是人格完善的一個標誌。能夠從精神上駕馭自己的人,才能獲得精神上的真正自由。
回顧自己的經曆,或者是觀察他人的行為,你會發現,沒有任何東西比我們的情緒,即我們心理上的感受,更能影響我們的生活了。
動不動就暴跳如雷,表麵上看似乎你頗具有權威,其實並得不到別人對你的尊重,結果隻能使別人憎惡你或者害怕你。
你可以采取一種延遲反應的方法來控製自己的情緒。你突然遇到了一個不能容忍的事件,你感覺到將無法克製自己,怒火像海潮般湧來,正常的心境將遭受無可挽回的破壞,你就要爆發了!這時你不妨試著在心裏默默地數數,從1數到12,然後再決定采取什麼行動。這時,你會發現,你的怒氣已經大大緩解,你能夠控製住自己,恢複了理智,這時你可以考慮采取什麼行動了。
當你覺得自己就要被惡劣糟糕的情緒所控製的時候,就念一遍先輩傳下來的那句話:
弱者被情緒控製行為,
強者讓行為控製情緒。
自負時,想想自己曾經是多麼幼稚;
成功時,想想自己潛在的危機和麵對的競爭對手;
誌得意滿,眾人爭捧,沾沾自喜時,想想自己那些失意孤寂的日子;
覺得自己無所不能時,那就試一試能否讓自己變回少年;
想放縱自己的欲望時,想想自己的責任……
如果你連自己的情緒都控製不了,如果你成為自己惡劣情緒的俘虜,你又怎麼能夠控製即將開始的談判局麵?又怎麼能夠樹立自己的權威,率領大家去實現你的計劃?又怎麼能夠贏得合作夥伴的信任,死心塌地地和你一起去承擔投資的風險?
做自己的主人,還要戰勝各種誘惑。
在當今這個商業社會中,每個人每天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誘惑,比如美酒佳肴,比如金錢美女,比如歌舞廳夜總會,比如精彩的電視節目,比如麻將、撲克、釣魚、溜冰、電子遊戲、網上聊天……
現實生活就是由這無數個考驗組成的,它們有的企圖腐蝕消磨我們的意誌,有的是想侵占我們的時間,有的是希望我們養成不良的習慣。
這些誘惑是性格的試金石。
有一個孩子問他的父親:“爸爸,我長多大才能過上隨心所欲的日子?”父親嚴肅地告訴孩子:“你永遠也長不到隨心所欲的年齡,因為這世界上原本就沒有這樣的事。”
古希臘有個神話,說在很久以前,世界本是安寧美好的樂園,有一天,天神交給潘多拉一個精美的盒子,叮囑說:“你千萬不要打開它!”潘多拉特別想知道盒子裏麵裝了些什麼,但是想到天神的囑咐,她忍耐著,最後,她實在忍不住誘惑,把盒子打開了,結果,盒子裏麵裝著的戰爭、瘟疫、罪惡……都飛了出來,安寧美好的樂園就此永遠失去了。
我們每個人的心中也都有一個“潘多拉的盒子”,我們可以讓我們的生活健康美好,也可以讓它變得醜惡,其中的關鍵就是看我們自己能否戰勝自己,打敗誘惑。
一個人能夠戰勝自己,才能成為自己真正的主人。
控製了你自己的情緒,打敗了各種誘惑,你就把握住了自己的命運,你就真正成了自己的主人。這時,你會看見,成功就在你的麵前。
18 隻有有節製的生活,才是真正的快樂
“隻有有節製的生活,才是真正的快樂”,猶太人的這種觀念,使得他們把對享樂的態度,看做一種衡量人的重要的尺度。
《猶太法典》上寫著:“有4種尺度可以用來測量人,那便是金錢、醇酒、女人以及對於時間的態度,這4種尺度標準有其共同之處——它們都有吸引人的地方,但是卻不可以沉迷於其中。”
猶太人這種處事有度的態度,表現在他們對待金錢的態度上,就顯得有些過分的節儉,甚至有些吝嗇。
猶太人出門買東西,不管花費多少,不管東西便宜或是貴,都一定要有賬單。所以許多猶太人到一些地方,看到一般餐廳中隻報賬而沒有賬單的情況,就會覺得有些不可思議。
許多民族對待金錢的態度要比猶太人馬虎得多。據說有一位希臘人經常光顧某家餐廳,每次吃大致相同的飯菜,但每次結賬,價錢都互不相同,但相差不多。他的猶太朋友聽到這件事,十分驚訝,要追究所以然。希臘人說:“這麼一點小錢,何必認真?”猶太人一邊搖頭,一邊口呼上帝,仿佛犯了什麼大罪過。
猶太人很吝嗇嗎?其實並不是如此,他們隻是不付沒有道理的錢。
大多數猶太人不喜歡一些東方民族廣泛贈送禮物的習慣,原因也即在此。
有一位猶太人在逛一家日本百貨公司的時候,偶然和經理攀談起來,那位日本經理很認真地問:“情人節、聖誕節、父親節、母親節等,我們都沿用了西方的習俗,可是還嫌不夠,請問在你們的風俗之中還有沒有可以送禮物的節日呢?如果有的話,請你趕快告訴我,因為我們日本人是很喜歡送禮的。”
這種說法在猶太人中成了笑談。
猶太人雖然也會在某些值得慶祝的日子裏交換禮物,但隻限於同自己有血緣關係的親戚,所送的東西也是很便宜的禮物。禮輕情義重,收到禮物的人也都很高興。這是猶太人送禮的法則和智慧。
因為猶太人在金錢方麵的這種“節製”,在世界各地都流傳著有關吝嗇的猶太人的故事。在莎士比亞的戲劇《威尼斯商人》中,猶太商人夏洛克貪婪、吝嗇和狡詐,顯然這也是受歐洲社會長期歧視猶太人的偏見的影響。
事實上,比較恰當的說法是:“猶太人愛惜金錢”,但是,他們整個民族並不是都吝嗇得像鐵公雞。猶太人講究的是節製的生活。
19 愛護世上的每一個人,
哪怕是你的敵人為什麼神在開始的時候,不一下子就造出許多人,卻隻造出一個人來,讓全人類自一個人而繁衍成許多人呢?
拉比們對這個問題所給出的答案是:“這是神為了告訴我們,誰奪取了一個人的生命,就等於殺害全人類。”相對的,如果誰能救一個人的生命,那麼他就等於拯救了全世界人的生命;同樣地,愛上一個人時,也就等於愛上整個世界的人。
因為人類都是一個祖先繁衍下來的,所以同源同根。因此猶太人認為人要去愛整個人類。
《猶太法典》中的解釋是:
“神在開始時,為什麼僅僅創造一個人呢?這是為了防止任何人說他自己的血統優於別人的血統。因為如果當初隻造出一個人,那麼溯源而上,每個人都會發覺大家都是來自同一個祖先,所以,也就不會有這一個民族比那一個民族更優越的說法了,因為實際上,大家都是從同一個亞當繁衍下來的。”
其中,亞當的頭,是出自樂園的泥土;他的身體,是來自巴比倫的泥土;至於他的雙腿,則是網羅了全世界的泥土所造成的。
早在希臘時代,猶太人就用希臘語,對“亞當”作了以下的說明——“亞當”這一個名詞,是由四個希臘字母A、D、A、M所拚成的,第一個A字,代表希臘語的“亞那多雷”(東),第二個D字,代表希臘語的“第希斯”(西),第三個A字,代表希臘語的“阿爾克都斯”(北),最後一個M字,代表希臘語的“美森布裏亞”(南),所以,“亞當”這個名詞,是集合東、西、北、南每個字的頭一個字母彙集而成的。
總之,“亞當”這兩個字,在猶太人心中,就是一件事實,那就是人的存在是世界性的,即四海之內皆兄弟。
因為有這樣一個大人類的觀念,在曆史的長河中,盡管猶太人受盡迫害,曆盡坎坷,人生幾乎就是奔波亡命,但是,一旦猶太人有能力主宰異族命運的時候,他們卻並不會像當年遭受迫害追殺那樣迫害侮辱其他民族。相反,他們能夠以平常的心對待其他人,甚至用愛心去幫助他們。
為此,猶太人有句名言說:“誰是最強大的人?化敵為友的人。”
猶太人認為,諒解和接受曾經傷害過你的人,才是最好的待人之道,這樣就能得到希望中的回報。為此猶太拉比高度讚美那些“受到侮辱卻不侮辱別人,聽到誹謗卻不反擊”的人。
在猶太人的《聖經》中有一則約瑟夫接納他的哥哥的故事。
約瑟夫是雅各的第11子,遭兄長忌妒,在年少時他被賣往埃及為奴,後作了宰相。
有一年因為饑荒,他的哥哥們到埃及來尋求食物,約瑟夫見到了兄長們。
當約瑟夫發現自己的哥哥們時,在眾多仆人麵前終於控製不住自己,他大聲叫起來:“所有的人都走吧!”
眾仆人都離開了,這時約瑟夫對哥哥們說:“我是約瑟夫,父親還好嗎?”
可是,他的哥哥們無法回答,一個個都目瞪口呆了。
接著,約瑟夫又對哥哥們說:“走近些。”
當他們走近後,他說:“我是你們的兄弟約瑟夫,你們曾經把我賣到埃及。”
兄長們還是不敢相信。但是,當他們明白一切都是真的時,他們看著眼前的弟弟如此威風,如此榮耀,更是嚇得說不出話來了。
但是,這時他們聽到約瑟夫說:“現在,你們不要因為把我賣到這裏而感到難過,或譴責自己,那是上帝為了救我的命把我早些送來的。老家發生饑荒已經兩年了,接下來還有5年時間所有的土地將顆粒無收。上帝把我早些送來,是為了讓你們繼續存活,以特殊的方式搭救你們的性命。所以是上帝而不是你們把我送到這兒來的,他使我成為了法老的父親,所有財產的主人,整個埃及的統治者。”
在約瑟夫的話中,他把自己的少年的苦難看成是上帝救自己的命的行為,其實是一種寬以待人、化敵為友的處世為人之道。
對整個人類充滿愛心而去真誠愛護每一個人,這就是千百年來猶太人傑出的處世智慧。
千百年來,猶太人備受迫害和欺辱,但是他們能夠從硬幣的另一麵看待福禍的關係,一切的錯是明天的好,一切的好是因為曾經的錯。所以猶太人對待敵人能用愛心去寬恕,對待朋友能用真誠去回報。
這是猶太民族的偉大和高尚之處。
20 為他人保守秘密,
守口如瓶的人才是處世高手在處世智慧中,猶太人很強調為人保守秘密,認為能夠守口如瓶的人才是善於處世的高手。
保守秘密是一個人是否值得信賴的試金石,猶太人常常把人的價值用保守秘密到何種程度來予以衡量。
猶太人認為當一個人得知一件秘密時,都會沉不住氣地想把那一份秘密透露出來,並且認為這是人之常情。
因為一個人手中握有某種秘密時,他可以借此引人注意——每一個人都喜歡探知別人的秘密,同時也希望吸引別人注目的眼光。抖出秘密來時,必定會備受大眾的注目,而使人自覺高人一等。
但是,猶太人又認為,當一個人從甲處聽來一件秘密,再將此件秘密轉告給乙時,表麵上似乎非常信任乙,其實不然,他非但不信任乙,而且也已經辜負了甲的信任。
為此,拉比教育猶太人說:“隻要秘密仍在你手中,你便是秘密的主人;但當你說出秘密後,便會成為它的奴隸。”
在日常生活中,猶太人為人守口如瓶,常常表現出對於別人隱私的尊重。
一次,占卜者巴拉姆去詛罵以色列人,可是,一看到他們的營地,他就為他們祈禱。
原來,巴拉姆看到以色列人的帳篷並非彼此正對,他認為他們尊重彼此的隱私,所以為他們祈禱。
猶太人把對隱私的高度尊重訴諸法律,防止對隱私作任何方式的探查。
為了尊重別人的隱私,猶太拉比告誡人們說:
“當你的朋友憤怒的時候,不要試圖安慰他。
當屍體還停在他麵前的時候,不要試圖消弭他的悲傷。
在他宣誓的時候不要向他提問。
在他不幸的時候不要堅持去看他。”
基於對別人隱私的尊重,在猶太民族中,任何人不能沒打招呼就到別人家裏去。甚至,當一個人借債給鄰居的時候,也不能闖入別人的家裏去拿抵押品,而要在外麵等著,直到對方自己拿著抵押品出來。
《猶太法典》規定,如果一個人的屋頂高到可以俯瞰鄰居的庭院,他應該在屋頂周圍修建盡量高的欄杆,用以攔住視線,以看不到別人家的庭院的情況。
對於如何尊重別人的隱私,為他人保守秘密,猶太人還有許多的格言:
“有3個以上的人知道的消息就不能稱之為‘秘密’了。”
“聽到秘密很容易,但要將之保存下來則是很困難的。”
“傻瓜和小孩不能保守秘密。”
在眾多猶太人守秘的箴言中,猶太人最喜歡的是——
“喝下秘密這種酒,舌頭就會跳起舞來,所以應該特別小心。”
21 不去強迫他人
有一個這樣的故事:
皇帝安冬尼有一次派使者到朱丹拉比那兒,問了這樣一個問題:“帝國的國庫快要空了,你能給我一個增加的建議嗎?”
朱丹拉比沒有回答一句話,他把使者帶到了他的花園,然後安靜地幹起活來。他把大的甘藍拔掉,種上小甘藍。對甜菜和蘿卜也是這樣。
看到朱丹拉比無意回答問題,使者對他說:“請給我個回信。”
“你什麼都不需要。”
於是,使者返回到安冬尼那兒。
“朱丹拉比給我回信了嗎?”皇帝問。
“沒有。”
“他給你說什麼了嗎?”
“也沒有。”
“那他做了什麼?”
“是的,他把我領到他的花園裏,把那些大蔬菜拔掉,種上小的。”
“那我明白他的建議是什麼了!”皇帝興奮地說。
於是,他立刻遣散了他所有的官員和稅收大臣,換成少量的但更有能力、更誠實的人。不久,國庫就得到了補充。
猶太人運用這個故事說明國王要補充國庫時,應該去想辦法,而不能以不利的條件去強迫百姓去多繳稅。不去強迫別人做他們不願意做的事情,這是猶太人的處世方法之一。在現實生活中猶太人更反對以不利條件去強迫別人。
對於以不利條件去強迫別人,猶太人又有一個這樣的故事:
有一天,拉比在路上碰到兩個正在爭辯的男孩。
兩個男孩麵紅耳赤地爭論到底誰的個子高,吵來吵去,還是沒有結果。後來,其中一個男孩強迫另一個男孩站在水缸裏,他終於證實了自己較高。
拉比看到這一幕情形,很悲傷,對自己的弟子說:“是否世上的人都常這麼做呢?為了證實別人劣於自己,就強迫別人下水缸;如果別人不願意下去,他們就會自己爬到椅子上麵,以顯示自己優於別人。”
猶太人經常引用這個故事去告誡那些以不利條件去強迫別人的人,例如,賭場的老千們,以不正當的手段詐取人們的財富。這都是猶太人告勸的對象。
在現實生活中,人們進行種種欺騙的事件屢見不鮮,但是,猶太人認為壞事掩不住別人的耳目,終有一天人們一定會發現事情的真相。即使有人能幸運地瞞過別人,但是做了壞事之後,自己的心裏一定會覺得很不舒暢,而時時懷著恐懼之心。因此,以不利條件強迫他人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因此,猶太人在和別人進行競爭時,總是站在同等公平的立場上,而不是以不利的條件去強迫別人。
22 談判時,勿積怨宿仇
猶太人一坐到談判桌上,總是擺出一副笑臉。無論是風和日麗的晴天,還是電閃雷鳴的雨天都是如此。早晨見到你,總是Good morning。(早安!)
可是,當進入談判,進展卻相當慢。
猶太人對金錢得失,細心得讓人厭煩。無論金錢的一分一厘,還是合同上的每一個細小的局部,他們都要與你爭個麵紅耳赤,偶爾達到唾沫橫飛的地步。
猶太人絕不理會日本人的“馬虎主義”。意見有分歧,那就非得弄個水落石出不可,看究竟孰是孰非。由激烈的爭論上升到互相謾罵的情形,也是屢見不鮮的。絕沒有一天之內順順當當就談成的買賣,一般來說,第一天都是以吵架而告終。
遇到這種情形,多數日本人都會放棄談判,要不就是吵完後,非經過一個相當長的冷戰時間,是不會給對方好臉色的。
可是,猶太人呢,他跟你吵過架的第二天,仿佛就沒有過這回事一樣,仍然擺出一副坦誠的姿態,仍然微笑著問候你:Good morning!而他們的對手們呢,則因為還沒有完全抑製住昨日的激動,不是盲然失措,便是困惑不解,心裏老是犯別扭:
“什麼早上好不早上好,昨天的事你都忘記了?真沒勁!”
這樣強忍住心中的不快,努力裝出一副平靜的姿態,不情願地把手伸給對方,而心中七上八下,委實難以冷靜。
如此這般,大概已經八成中了猶太人的圈套。他們仿佛早已看穿了對手的不安,從而掌握主動權,向對手發動進攻。隻得匆忙應戰,待平靜下來,已經接受了猶太人所期待的條件。
毫無疑問,猶太民族像大多數民族一樣,願意有歸化他們的人。《塔木德》上就寫有:神喜歡猶太化的非猶太人。
有個國王有一大群羊,他雇了一個牧羊人,每天出外放牧。
有一天,牧羊人發現一頭似羊非羊的動物,混在了羊群裏,他便來向國王請示說:“有一隻從未見過的動物混進了羊群,如何處理比較好?”
國王說:“你要特別照顧好那個動物。”
牧羊人一聽,十分不解地看著國王。
國王告訴他:“這些羊一向是我們一手養大的,所以沒有什麼好擔憂,但這個動物在完全不同的環境中長大,卻能和我的羊群一起行動,這不是令人高興的嗎?”
一個猶太人從出生之日起就在猶太人的傳統文化下培育,而沒有經曆猶太傳統文化培育的人,能夠理解猶太文化,且因而猶太化,這比真正的猶太人更應受到尊敬。
在《塔木德》上寫著:世界上的人們,不管具有什麼樣的信仰,反正好人都會得救,無須特別努力猶太化。
猶太人的比喻大多是很恰當的,這裏也不例外。猶太人的這種情感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而妙就妙在最後的那句話:好人總會得救,無須特別努力猶太化。其神態儼然學校招生辦公室在人滿為患時對熱心的申請者的那種“極為理智”的態度:“你們願意進來學習當然歡迎,但其實自學也能成才。”
所以,在塔木德時代,猶太人常和非猶太人一塊兒工作,一塊兒生活。猶太人遵守自己的613條戒律,但無意把它們強加給非猶太人,使他們成為猶太人。拉比們並不向非猶太人傳教。但根據《塔木德》的規定,為了保證彼此和平共處,對非猶太人有7項約束:
(1)不吃剛殺死的動物的生肉。
(2)不可大聲斥責別人。
(3)不可偷竊。
(4)要守法。
(5)勿殺人。
(6)不可近親通奸。
(7)不可有亂倫的關係。
非常明顯,這7條約束並沒有多少“猶太味”,基本上屬於各個民族共同遵守的道德、習俗或法規。盡管第一條讓“茹毛飲血”的野蠻人有點為難;第二條有點小題大做,不過適用於民族關係時則另當別論;而第四條又會讓有些習慣於無法無天的統治者惱火:“我大,還是法大?”但在絕大多數情況下,所有這些約束是可以指望得到人們共同遵守的。
要求自己適用613條律法,對別人隻要求適用7條!也許對一切人、一切民族來說,相處中真正重要的隻是一條:
相互尊重,彼此寬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