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聖人不病,夫唯病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知道自己有所不知道,最好;不知道卻自以為知道,這是缺點。
隻有把毛病當毛病,所以才會沒有毛病。
聖人沒有毛病,是因為他知道毛病就是毛病,所以他沒有毛病。
在這一章,老子談到的是自知之明的問題。
在自知之明的問題上,中國古代哲人們有非常相似的觀點。孔子有言曰:“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在老子看來,真正領會“道”之精髓的聖人,不輕易下斷語,即使是對已知的事物,也不會妄自臆斷,而是把已知當作未知,這是虛心的求學態度。
隻有這個態度,才能使人不斷地探求真理。所以,老子認為,“知不知”,才是最高明的。在古今社會生活中,剛愎自用、自以為是的人並不少見。這些人缺乏自知之明,剛剛學到一點兒知識,就以為了不起,從而目中無人,目空一切,甚至把自己的老師也不放在眼中。
“智慧應用一”
蒙地有個獵人,大大小小的動物打了不少,家裏有各種各樣的獸皮。
有一次,他要去野外辦些事情,剛一出門,讓風一吹,頗有些寒意。於是他又返身進門,想找件獸皮擋擋寒,順手抓了一張獅子皮,披在身上就上路了。
到了野外,蒙人越走越覺得不對勁。一陣風吹草動,他預感到有事要發生。果然,隻聽得一聲長嘯,一隻吊睛白額大虎跳了出來。蒙人手邊沒帶什麼厲害的武器,心裏暗想:糟糕,要躲也來不及,這下可完了。於是他幹脆不逃了,隻是閉著眼睛站在原地等死。
再說那隻老虎,早已餓了多時,一見有東西過來,就要往上撲。可那東西不但不逃跑,還站住了,在那邊遠遠看著自己。
老虎一陣奇怪,仔細看了看,乖乖,原來是隻大獅子!要是打不過可慘了,好漢不吃眼前虧,還是快溜吧!
蒙人站了半天,還不見老虎來吃他,大著膽子睜開眼一看,老虎夾著尾巴在往回跑,一閃就不見了,蒙人給弄糊塗了。但又一想,對了,老虎肯定知道自己是個好獵手,因害怕自己而跑掉的。
蒙人非常得意,絲毫也沒往自己披的獅子皮上去想。他趾高氣揚地回到家,逢人就誇耀說:“連老虎都知道我是打獵的好手,一見了我就馬上逃走了!”
又過了幾天,蒙人又要去野外了。這一回,他隨便拿了一張狐皮擋風,像上次一樣,走了沒多遠就又碰上了老虎。
蒙人一點不怕,大搖大擺地走了過去。老虎定睛一看:哼,我當是什麼呢,原來是隻狐狸,居然也敢在我麵前耍威風,一定要給它點顏色瞧瞧。
老虎見是狐狸,連撲都懶得撲,就站在原地斜著眼睛瞧著他走過來。蒙人走到老虎跟前,見老虎還不讓路,不由大怒,高聲威脅說:“畜生,見了我還不滾開,當心我扒了你的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