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7章 要自知自愛(1 / 1)

民不畏威,則大威至。無狎其所居,無厭其所生。夫唯不厭,是以不厭。是以聖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故去彼取此。

人民不畏懼統治者的威壓,則更大的禍亂就要發生了。

不要逼迫人民的居處,不要壓榨人民的生活。隻要不壓榨人民,人民才不厭惡統治者。

因此,有道的人但求自知而不自我表揚;但求自愛而不自顯高貴。

所以舍去後者而取前者。

前麵講了人們認識自然大道的表現及聖賢如何遵循大道,這一章講述為什麼要這樣認識和實踐大道。

隻要仔細加以分辨,我們就會得知,老子重點反對的是統治者的高壓政策和自見、自貴的政治態度。因為人民的反抗鬥爭必須有一個前提,這個前提就是隻有當統治者對人民實施暴政,壓迫和掠奪人民的時候才會發生。所以老子警告統治者,對待人民必須寬厚,“無狎其所居,無厭其所生”。如果隻是憑借恐怖手段,使人民群眾無法照舊生存下去的話,那麼老百姓就會掀起巨大的暴動,反抗統治者的暴政。然而,老子對當世的統治者們失去了信心,而把希望寄托在理想中的“聖人”身上,隻有“聖人”才懂得這個道理。聖人有自知之明,有自愛之心。他不會自我顯示,不會自我抬高,這樣就可以取得人民群眾對他的擁護和支持。由此,我們感到,老子這一章的內容,正是表達了人民的願望,而不僅僅是對人民反壓迫鬥爭的敵視了。

有權威、有權勢的人,自然會得到分階段的崇敬與畏懼。但是,有時他們卻不能得到他人的畏懼與崇敬,到了那個時候也就是災禍和苦難降臨的時候。

為什麼百姓不再畏懼了呢?

那是因為統治者的殘暴使他們迫不得已,無可奈何,統治者的盤剝也使他們居無定所、無以生計,到了生與死的邊緣了,那他們也就隻能鋌而走險,奮起反抗了。是那些統治者把他們逼到邊緣了,是不得已而為之。

所以聖人認識和實踐了大道,要珍惜自己,但決不要讓人覺得自己高貴出眾、耀眼奪目,這樣就不會有人跟他過不去了。

“智慧應用一”

有一個富人是一個很懂得自愛和自知的人,他很善良,幫助貧窮的人,而人們從來沒有感覺到他在顯示和炫耀自己,而是一種朋友式的關心,親切自然,得到眾人的讚許和尊敬。於是,有人就問這個富人是如何做的,怎會有這樣的心態?富人就給那個人講了他自身的一件事。

富人因原來的房子破舊了,就重建了一所房子,還特意為那個新房子做了一個很大的屋簷,為那些無家可歸的人提供一個躲避雨雪的地方。房子建好後,果然有很多的窮人來到這裏躲避雨雪。但是人多嘈雜,使富人一家沒法正常的生活,為此他家裏人沒少與那些窮人爭吵,結果鬧得很不愉快。

第二年冬天的一個晚上,有一個老人凍死在屋簷下。那些與他家人爭吵過的人,就紛紛罵他為富不仁。過了些日子,一次台風的侵襲,把富人的大屋簷掀翻了,那些與富人不和的人就幸災樂禍,並說這是上天的懲罰。富人吸取了教訓,在修建屋簷的時候,將屋簷建得很小,把省下來的錢建了一所小房子。雖然房子小了些,並且比較簡陋,但是給了那些窮困無家的人一個真正的避風港,所有在這裏得到暫時庇護的人,都對建這座房子的主人表示感謝。而富人不僅滿足了自己行善的心願,也得到了很好的口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