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之道,其猶張弓與?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聖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
自然的規律,豈不就像拉開弓弦一樣嗎?弦位高了,就把它壓低,弦位低了就把它升高;有餘的加以減少,不足的加以補充。自然的規律,減少有餘,用來補充不足;人世的行徑,就不是這樣,卻要剝奪不足,而用來供奉有餘的人。誰能夠把有餘的拿來供給天下不足的?這隻有有道的人才能做到。
因此有道的人作育萬物而不自恃己能;有所成就而不以功自居,他不想表現自己的聰明才智。
上一章講述了柔弱和剛強所造成的生與死,這一章則繼續講大自然關於有餘和不足的規律。老子出於對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觀察,認為一切事物,在其相互對立的矛盾中,都具有同一性。
大道對任何事物都是平等的,也就是說大道對滿的、強的損之,對謙的、弱的益之,大道始終保持中和。自然之道如此,可人們做事卻恰恰相反,喜歡減去不足而補充有餘。但聰明的聖人作育萬物而不自恃己能,有所成就而不以功自居,因為他不想表現自己的聰明才智。這是有道之人的得道之處。
在這裏老子將大道比喻成射箭時的狀態,在射箭時我們都要瞄準目標,從而要與目標保持相對的平衡,才有可能射中,不然的話就隻會浪費一支箭羽。因此當箭靶高了的時候,就往下放一放,低了的時候,就往上抬一抬。如果弓弦長了就減短一些,而要是短了,就加長一些,總之是要保持平衡狀態,才能箭無虛發。宇宙中的任何事物都是一個整體,每個事物既是邊緣又是中心,都能夠得到大自然的恩惠。從自然的角度來說,它本身永遠是平衡的,永遠都是公正的,不管是對待山川大河,還是對待花草螻蟻,都會給予相同的待遇。它又像一條巨大的溪流,總是從高流向低,從滿流到虧,始終保持著平衡。自然大道的規律就是這樣的,盈滿多餘的地方就會自然減少,而欠缺不足的地方會自然增加。我們都知道地震中有一種現象叫地陷,它的產生就是地殼在自然運動中,發現某個地方是空的,是不足的,就會塌陷使它變成實的、足的。這就是大道的自然平衡的體現。但是我們人類卻不是按照這樣的規律去做事的。我們常說:越有錢的越有錢,越有權的越有權;而貧窮無錢的,就越貧窮無錢。這是我們人類的悲哀,因為它是與大道的平衡相違背的,是無法得以長存的。
所以聰明的聖人便會從中得到智慧:當自己滿足時,決不去炫耀,反而會貶損自己。一旦自己多餘的時候,就會把多餘的東西補給那些欠缺的人。這樣貶損了自己,別人也得到了好處,那麼你與別人的關係自然也就好了,自然不會產生什麼矛盾、有什麼爭鬥了。人與人之間的某些差別隻不過是形式上的而已,並沒有什麼十分特別之處。
“智慧應用一”
真正的聰明人,往往是深藏不露的。本傑明·富蘭克林之所以獲得很多人的支持,就在於他從不自視甚高。他在自傳中說:“我立下一條規矩,決不正麵反對別人的意思,也不讓自己武斷。我甚至不準自己表達文字上或語言上過分肯定的意見。我決不用‘當然’、‘無疑’這類詞。而是用‘我想’、‘我假設’或‘我以為’之類的詞。時間長了就養成了習慣。50年來,沒有人聽到我講過太武斷的話。這種習慣,使我提交的新法案能夠得到同胞的重視。盡管我不善於辭令,更談不上雄辯,遣詞用字也很遲鈍,有時還會說錯話,但一般來說,我的意見還是得到了廣泛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