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3章 弱之勝強,柔之勝剛(1 / 2)

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聖人雲: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之不祥,是為天下王。正言若反。

天下之物論柔弱莫過於水,而在攻克堅強的東西方麵沒有什麼能勝過它,水憑借流動的力量改變著它們。

這便是柔克剛、弱勝強,恐怕天下無人不知道,隻是沒有人實行罷了。

故此聖人有句話說得好,能夠承受起國家屈辱的人,可以配作社稷的領導,敢於承擔起國家危難的人,才能擔當人民的領袖。

忠言逆耳,好話不好聽。

本章內容主要包括兩點:一是對水的讚美;二是“正言若反”。

老子認為,水雖然表麵上看來是柔弱卑下的,但它能穿山透石,淹田毀舍,任何堅強的東西都阻止不了它,戰勝不了它,因此,老子堅信柔弱的東西必能勝過剛強的東西。這裏,老子所說的柔弱,是柔中帶剛、弱中有強,堅韌無比。所以,對於老子柔弱似水的主張,應該加以深入理解,不能停留在字麵上。由此推而言之,老子認為,有道的聖人就像水一樣,甘願處於卑下柔弱的位置,對國家和人民實行“無為而治”。

再說“正言若反”。老子所說“正言若反”是老子對全書中那些相反相成的言論的高度概括,例如:“大成若缺”、“大盈若衝”、“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類”、“上德若穀”、“大白若辱”、“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真若渝”、“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等等。孫中原說:“這裏連句子的結構都是類似的。……他們本來是彼此相異的、互相排斥的、對立的,但在某種條件下,某種意義上,表示某種特定事物的概念和它的對方具有了統一性,二者互相包含,互相融合,互相滲透,彼此一致。這樣,在同一個判斷中,就包含了對立概念的流動、轉化,體現了概念的靈活性。這種靈活性是有條件的,老子的話也隻在一定條件下才有意義。”

“柔弱勝剛強”是老子長期以來思考的結果。世間萬物,孰為最強者?“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天下柔弱莫過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水滋潤萬物,性柔弱,在方為方,在圓為圓,去高就下,順其自然,可謂柔之至、弱之極,然而水斬關奪道,決堤衝壩,穿石毀物,無堅不摧,無所不至。做人應效法水之精神,以柔和寬容之心待人,以水滴石穿之力對待一切困難。

老子之意在於揭示剛則易折,以柔克剛之至理,“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天下最柔弱的東西,騰越穿行於最堅硬的東西中;無形的力量可以穿透沒有間隙的東西。做人還要學會以情動人,學會為他人著想,關心他人並不求回報,這樣反而能受到人們的喜愛。“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即為他人做的貢獻愈大,自己就愈滿足,精神上給予得愈多,自己就愈富有。

據此,可反襯出兩種人不符“水性”:一種鋒芒畢露,左砍右殺自以為威風;另一種斤斤計較、患得患失,機關算盡。這兩種人早晚會失信於群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