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4章 要有積極的心態(1 / 1)

和大怨,必有餘怨,安可以為善。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有德司契,無德司徹。天道無親,恒與善人。

和解了大的仇怨必然還存有餘怨,怎麼能夠完全修好呢?

因此聖人雖然保存著憑證記錄,但並不用它索取苛責於人。

講利益之德的人會格外講究那些恩怨功過的憑證記錄,而講精神之德的人則主張徹底消除各種恩恩怨怨。

倫理道德講的是情深義重,大家相親相愛、相濡以沫,這一定與善良的人心靈相通。

這一章中老子講怨與善。本章有“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一句,希望人們做有德行善之人,才可能得天道的庇護。

因為“天道無親”,對萬事萬物都非常公正,並非對哪一物有特別的感情,有德行善之人,他所以得到“天”的幫助,那是因為他順應了自然規律的結果,是他自身努力的結果。這是向那些剝削者進行勸說,勸他們積德行善不要擾害百姓,否則會受到自然規律的懲罰。他在本章裏特別強調這一點,他說用“德”和解重大的怨仇,這肯定還留下殘餘的怨恨,最好的辦法,就是不要與人結下怨仇,即要求統治者實行清靜無為之政,輔助百姓而不幹涉他們;給予百姓而不向他們索取,這樣就不會積蓄怨仇,這便是治國行政的上策。否則,肆意盤剝、搜刮,隨意施用嚴刑峻法約束、限製人民,那就會與民結怨,這便是治國行政的下策。我們為人處世的時候應以一種自然的方式去修為,對一切事一切人都保持著一種平和的心態,不分親疏遠近,不計較個人得失,也就不會和他人有矛盾產生,從而不會積累怨氣。在《情緒的界說》一書中,哲學家斯賓諾莎提出了一個著名的觀點:快樂和痛苦是完全可以相互轉換的。

哲人的睿智,雖然並不是所有凡人都能企及的,但其中的精辟哲理,卻是任何一個想從憂愁轉向快樂的人可以汲取的養料。生活中失敗、平庸的人是因為心態和觀念有問題,當遇到困難時,他們就會想去找捷徑。“我不行,我還是退吧。”結果就會退到了失敗的深淵裏。而成功者遇到困難時,仍保持樂觀的心情,說“我行”,“我一定行”來鼓勵自己做下去,不斷想辦法克服困難,最終走向勝利。愛迪生發明電燈時,失敗了上千次,但是他從不退縮,直到最後發明了電燈。積極的心態支配著成功人士的人生,使他們在做人的時候,不拘泥於陳規,而是積極的思考,保持樂觀的情緒;而失敗者則被過去的失敗和憂慮所支配,他們做人保守而呆滯,失之於方圓之間,心態消極、空虛、悲觀。

總是有些人喜歡說是環境決定了他們的人生和地位,他們這種根深蒂固的觀念是無法改變的。可是,實際上我們的現狀不是由環境造成的。我們自己才是決定和主宰自己人生的主人。納粹德國集中營的一位幸存者維克托·富蘭克爾說:“就算是到了最艱難的環境裏,人也還有一種自由,就是選擇自己的心態。”當然,積極的心態不能保證你的人生一帆風順,事事成功,但是,它一定會改善你做事的方式,進而改善你的人生。隻有當積極心態和其他幾個成功定律結合在一起的時候,你才會順利到達成功人生的彼岸。但是,反過來說,奉行消極心態的人則一定不會成功的。

拿破侖·希爾說,從來沒見過持消極心態的人能實現成功的人生的。就算碰運氣偶爾成功,那也不過是曇花一現,轉瞬即逝。

“智慧應用一”

塞爾瑪陪伴丈夫駐紮在一個滿是沙漠的陸軍基地裏。丈夫奉命到沙漠裏去學習,她一個人留在陸軍的小鐵皮房子裏,天氣熱得受不了——在仙人掌的陰影下也有43℃。

她沒有人可談天——身邊隻有墨西哥人和印第安人,而他們不會說英語。她非常難過,於是就寫信給父母,說要丟開一切回家去。她父親的回信隻有兩行,這兩行字卻永遠留在她內心,完全改變了她的生活:兩個人從牢中的鐵窗望出去,一個看到泥土,一個卻看到了星星。

塞爾瑪一再讀這封信,覺得非常慚愧。她決定要在沙漠中找到星星。塞爾瑪開始和當地人交朋友,他們的反應使她非常驚奇,她對他們的紡織、陶器表示興趣,他們就把最喜歡但舍不得賣給觀光客人的紡織品和陶器送給了她。

塞爾瑪研究那些引人入迷的仙人掌和各種沙漠植物、動物,又學習有關土撥鼠的知識。她觀看沙漠日落,還尋找海螺殼,這些海螺殼是幾萬年前——這裏還是海洋時留下來的,原來難以忍受的環境變成了令人興奮、流連忘返的奇景。是什麼使這位女士內心發生了這麼大的轉變呢?沙漠沒有改變,印第安人也沒有改變,但是這位女士的念頭改變了,心態改變了。一念之差,使她把原先認為惡劣的情況變為一生中最有意義的冒險。她為發現新世界而興奮不已,並為此寫了一本書,以《快樂的城堡》為書名出版了。她從自己造的牢房裏看出去,終於看到了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