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董邵南序韓愈
燕趙古稱多感慨悲歌之士。董生舉進士,連不得誌於有司,懷抱利器:鬱鬱適茲土。吾知其必有合也。董生勉乎哉!
夫以子之不遇時,荀慕義強仁者,皆愛惜焉,矧燕趙之士出乎其性者哉。然吾嚐聞風俗與化移易,吾惡知其今不異於古所雲邪?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董生勉乎哉!
吾因之有所感矣。為我吊望諸君之墓,而觀於其市,複有昔時屠狗者乎?為我謝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
燕趙一帶地方,自古以來被稱為多有慷慨悲歌的豪俠人物。董生考進士,接連幾次沒有被主考官錄取,懷抱傑出的才能,鬱鬱不樂地到燕趙那個地方去。我知道您一定會受到賞識。董生,努力吧!
憑你的才能而不逢時,隻要是仰慕正義,勉力行仁的人都會愛護同情你,何況燕趙的人士仰慕正義,勉力行仁是出於本性呢。但是我曾經聽說風俗是隨著教化變換的,我怎麼知道那裏現在的風俗和古代所說的沒有什麼兩樣呢?姑且以您這次前去驗證一下吧。董生,努力吧!
我因為你這次燕趙之行而有些感想。請為我憑吊一下望諸君的墳墓。並到街市上看看,還有從前那種賣狗肉的民間豪俠嗎?請替我告訴他們說:“聖明的天子在上,可以出來做官了。”
做人不要有太多欲望
清正廉潔,崇儉戒奢,是中華文化的傳統美德,更是諸葛亮的為政之道。諸葛亮在未出山從政之前,躬耕於南陽,靠自己的勞動養活自己,這種自食其力的生活經曆為他從政功立為官之道有著重要的影響;他在《誡子書》中說:“靜以養身,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誌,非寧靜無以致遠”。為了“致遠”而圖“靜”,為了“明誌”而“淡泊”,把“靜”、“儉”作為修身養德的重要內容。這在視財如命,把享受看成是炫耀自己身份的封建社會裏不能不說是可貴的精神。
諸葛亮生前為官清廉、清心寡欲、以身作則,力求改變東漢官員貪圖享樂、浮華淫逸的官場風氣。他生活十分儉樸,並常以春秋楚相孫叔敖自比,從他在最後一次北伐前給劉禪的上疏中,公布自己的財產,便可看出這一代權臣、名相是如何的刻苦自持,以端正社會風氣。
為了反對東漢以來的厚葬風氣,諸葛亮遺命將自己安葬於前線的定軍山下,不必運回成都舉行國葬,以免浪費鋪張。他還明確表示,殯儀從簡,依山造墓,能容下棺材即可,入殮時穿平常衣物,不必有隨葬器物。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宰相,能有此心胸,在人生的最後階段仍堅持原則,力行儉樸風氣,實在難。能可貴。諸葛亮認為治國必先治家,所以對自己的子侄要求至為嚴格。
他到46歲才得子,所以早年便將兄長諸葛謹的次子諸葛喬過繼到自己名下。諸葛亮北伐時,諸葛喬也跟隨到前線,為加強對其鍛煉,諸葛亮特別安排他擔任山區押解軍糧的工作,相當辛苦。
要冒風雨,又有跋涉崇山峻嶺的危險。在寫給諸葛謹的書函中,諸葛亮特別提到這件事:“喬兒按道理是可以留在成都的,但現在諸將的第二代子弟都在前線運送物資,大家應該同甘苦才對,所以我特別令他率領五百多名兵士,和眾子弟們相同,擔任運糧工作。”很不幸的是,諸葛喬在街亭之役時,為保護糧秣安全,在撤兵過程中,和敵人力戰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