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要講信譽;做事,也要講信譽;開企業、搞經營,更離不開信譽。先“信”而後能有“譽”,何謂之“信”?“誠善於心謂之信。”(《正蒙》)
寓“誠”於心,寓“善”於心,中庸思想中把二者結合於一體,謂之“仁道”,即以“誠善”演化而出的“博愛”,韓愈說:“天地的大德叫做生,聖人的大德叫做仁。仁是生命的根本,生命又是仁的作用。所以產生生命的叫做仁,博愛就是仁。”所以,“信”是“仁”的體現,也是博愛的體現。
埃及億萬富翁奧斯曼講述了一個關於信譽的故事:1940年,奧斯曼畢業於開羅大學,獲得了工學院學士學位。他想自謀出路,當一名建築承包商,而此刻奧斯曼陷入了困境,因為他當時身無分文。1942年,他離開老家,帶著僅有的一百八十埃鎊,籌辦起了自己的建築承包行。奧斯曼相信事在人為,人能改變環境,而不能成為環境的奴隸。根據舅舅承包行的經驗,他首先確立了自己的經營原則:謀事以誠,平等相待,信譽為重。創業初期,奧斯曼不管業務大小、贏利多少,都積極爭取。漸漸地得到了別人的信任,他的承包行發展的也越來越好。
到了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海灣地區發現了大量的石油,這給奧斯曼一個獲得更大發展的機會。他以創業者的遠見率領自己的公司開進了海灣地區。他麵見沙特阿拉伯國王,陳述自己的意圖,並向國王保證:他將以低投標、高質量、講信譽來承包工程。後來,工程完工的時候,奧斯曼請國王主持儀式,國王對他的工程極為滿意。奧斯曼講究信譽,保證質量的為人處世方法和經營原則,使他的影響不斷擴大,隨後幾年,他在中東許多國家都建立了自己的分公司,成為享譽世界的大建築承包商。
奧斯曼講究信譽的做法,在一定情況下會使自己吃虧,但是有虧必有盈,給公司長遠的事業發展帶來積極的影響。
當今社會上總有一部分人,錯誤地認為生活中以奸詐的手段而發家致富的大有人在,從而對誠信產生了質疑,覺得不講誠信也照樣可以。其實,隻要我們仔細地看一看,就不難發現,那些以奸詐之道致富的都往往是曇花一現,轉瞬即逝,最後真正取得成功的,還是那些恪守誠信的人。大家都知道北京“同仁堂”藥店,三百年來一直遵守著“同修乍德,濟世養生,以義為先,以義取利”的古訓,到現在依然長盛不衰。它之所以受到人們的信任,就在於它以誠信的方式實現了企業的價值。
在現代的商品經濟運營中,有人總會說:無商不奸,無奸不商,這顯然是一個誤區。誠然,在經濟運行當中肯定會有競爭和抵觸,而這是市場經濟必然的規律,如果沒有競爭,經營者都奉欺詐、謊言為圭臬,那麼經濟也就無法正常運轉,社會也會隨之亂了套路。其實,隻要每一個經營者都能與人為善,都能以誠信為標榜,那麼經濟社會也能夠成為和諧的經濟社會。市場經濟如此,那人際關係也是如此,所謂“人之情,心服於德不服於力”(《文子》),誠信為德,才會讓人心服。
“君子所保,唯在誠信。”(《貞觀政要》)一個講誠信的人,在修養自身美德的同時,還能給予他人充分的信任,那麼,推而廣之,人與人之間也都能彼此講誠信,同時,再多一點“仁愛”,世界何嚐不是一個大家的和諧的世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