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到諸葛亮出祁山伐魏,屢敗曹軍,曹魏全軍上下竟然沒有人能是諸葛亮的對手。在這種危機下,魏主才決定重新起用司馬懿。經此大起大落,司馬懿又怎麼會不明白,自己之所以能重新回到朝廷掌握軍權,在某種意義上講,是由於諸葛亮這個對手的存在。因為滿朝文武之中,隻有他能在疆場上與諸葛亮一較高低,在這種情況下來看他才是有用的,政敵也就奈何他不得。可是如果諸葛亮不在了,失去了這個勁敵,對於曹魏來說他也就變成了無用的,到時候難免像不會叫的鵝要被宰殺一樣,下場難料。
在“空城”裏虛張聲勢的諸葛亮勢單力孤,正是一舉拿下的大好時機,但是司馬懿在此卻不能不考慮自己的生死存亡。毫無疑問,一旦他抓住了諸葛亮,曹魏就將沒有致命的強敵了,他的利用價值也就結束了,那時候誰還會在意他的死活呢?況且魏主始終對他有猜忌,是不可能在沒有了勁敵之後還留著他來威脅自己的。
所以,老於世故的司馬懿在這種情況下要放過諸葛亮,同時也為自己留下生存空間,這不是很正常的事了嗎?這是他對自己有用與無用的一個巧妙衡量下做出的決定。
後來,魏明帝曹睿去世,臨終前讓司馬懿與大臣曹爽共同輔佐太子曹芳。曹芳即位後,便是魏少帝,曹爽當了大將軍,司馬懿當了太尉,兩人各領兵3000人,輪流護衛皇宮。曹爽雖說是皇族,但能力和資曆都跟司馬懿差得很遠,開始的時候他不得不做出尊重司馬懿的樣子,事事聽他的意見。
後來,曹爽用魏少帝的名義提升司馬懿為太傅,實際上是奪去他的兵權。接著,曹爽又把自己的心腹都安排在了重要的職位上。司馬懿看在眼裏,卻一點也不幹涉,為了去掉曹爽的疑心,他就推說生病,不上朝了。曹爽聽說司馬懿生病,正合心意,但又擔心他是裝病。有一次,曹爽的親信李勝被任為荊州刺史,曹爽便讓李勝以告別為由去探望司馬懿,看他是否真的生病。李勝到了司馬懿的臥室,隻見司馬懿躺在床上,旁邊兩個使喚丫頭伺候他吃粥。他沒用手接碗,隻把嘴湊到碗邊喝。沒喝上幾口,粥就沿著嘴角流了下來,流得胸前衣襟都是。李勝在一邊看了,覺得司馬懿病得實在可憐。
李勝對司馬懿說:“這次蒙皇上恩典,派我擔任本州刺史(李勝是荊州人,所以說是本州),特地來向太傅告辭。”
司馬懿喘著氣說:“哦,這真委屈您啦,並州在北方,接近胡人,您要好好防備啊。我病得這樣,隻怕以後見不到您啦!”
李勝說:“太傅聽錯了,我是回荊州去,不是到並州。”
司馬懿還是聽不清,李勝又大聲說了一遍,司馬懿總算有點搞清楚了,說:“我實在年紀老,耳朵聾,聽不清您的話。您做荊州刺史,這太好啦。”
李勝告辭出來,向曹爽一五一十地說了一遍,說:“太傅隻差一口氣了,您就用不著擔心了。”
曹爽聽了非常高興,放鬆了對司馬懿這個無用之人的警惕,在手握大權的情況下開始肆意妄為起來。
公元249年新年,魏少帝曹芳到城外去祭掃祖先的陵墓,曹爽和他的兄弟、親信大臣全跟了去。司馬懿既然病得厲害,當然也沒有人請他去。
哪兒知道等他們一出皇城,司馬懿立刻披戴起盔甲,抖擻精神,帶著他兩個兒子司馬師、司馬昭,率領兵馬占領了城門和兵庫,並且假傳皇太後的詔令,把曹爽的大將軍職務撤了。
曹爽和他的兄弟在城外得知消息,急得亂成一團。有人給他獻計,要他挾持少帝退到許都,收集人馬,對抗司馬懿。但是曹爽和他的兄弟都是隻知道吃喝玩樂的人,哪兒有這個膽量。司馬懿派人去勸他投降,說是隻要交出兵權,決不為難他們。曹爽就乖乖地投降了。
過了幾天,就有人告發曹爽一夥謀反,司馬懿派人把曹爽一夥人全下了監獄處死。
這樣,司馬懿巧妙地在有用與無用之間尋找著平衡,保全了自己的性命。可見有用和無用是要看周圍環境變化的,而不是一成不變、一概而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