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5章 逆道則敗,順道則成(1 / 1)

道者,萬物之所由也,庶物失之者死,得之者生,為事逆之則敗,順之則成。

——《莊子·漁父》

大道,是萬物產生的根源,各種物類失去了道就會死亡,獲得了道便會成功。

我們以前會說“人定勝天”,認為隻要努力沒有辦不到的事,可是事實證明,這是人類的一廂情願。事實上,人類隻能順應自然,而不可能去戰勝它、逆轉它。

比如說我們可以將果樹嫁接,但是我們不能讓一頭牛的角上長出蘋果來;我們可以人工降雨,可是我們不能控製一場海嘯的發生;我們可以提高糧食的產量,但是不可能讓一畝地裏長出1萬斤糧食來。

也就是說,我們盡可以利用大自然的饋賜,可以用人類的聰明才智去創造一些東西,但是不可能完全違背大自然的規律,不能逆“道”而施。否則就會自取滅亡。

什麼是自然?老子所講的自然就是“自然而然”,也就是沒有“外力”影響的這個世界的本來麵目。現在來理解,它既應包含所有“自然”的存在,也應包括“自然運行的規律”。可是,自然既然是至大無外的話,有什麼能成為“外力”而使之“不自然”呢?

我們常說的自不自然的概念其實是針對人類自身來說的,是從人類角度出發的。人,自有文明以來,也就一直處於這樣的矛盾之中:既認為自己是自然的一部分,又時常將自己置身於自然之外,以至於將自己看成一個能夠影響“自然”的外力。這豈不是本末倒置了麼?

有的人認為,人類無須敬畏自然,更不必順天。

但是,在人類製造了工具,有了一些發明,有了科學發展之後,開始提出人定勝天這類的口號,在處理人與自然的關係時,總是以人為本。結果如何呢?

因為以人為本,樹木被亂砍濫伐,野生動物被屠殺,地球的生態環境越來越惡劣。人類似乎已經完全忘記了自己本來就是自然的一部分,有什麼道理不去順應自然而非要以我們人類為本呢?民盟中央副主席張梅穎在看了德國一個小學生的環保紀實後很感慨地說:那種不認為自然為母,反以自然為器,乃至要征服自然的反自然觀念,助長了環境災害中日益嚴重的人類。

的確,許多天災實為人禍,是因為人類的活動為自然環境的資源帶來無可逆轉的傷害。

如果我們認定大自然中的一切都是在為人類服務,而用各種手段去改造它、控製它,那麼距離人類的滅亡也就不遠了。

如果在一個有許多子女的家庭裏隻重視一個孩子,處處為他考慮,而將其他的孩子都利用起來為這個孩子謀求發展,甚至不惜破壞其他孩子的一切,那麼是不是大家都會覺得不合理?其實自然就像一個大家庭,這個家庭中不隻有人類一個孩子,還有其他的物種。

當麵對自然的時候,我們考慮的不能僅僅是人類自身,否則就會被其他的“兄弟姐妹”所拋棄。

我們提倡敬畏自然,是要順“道”而行,因為“道”是萬物之所由。我們說敬畏,重點在敬,而不是畏,是要以深厚的現代環境科學作為支撐趨利避害,明了自己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我們應該善待我們的環境,同時摒棄自以為能夠對自然為所欲為的科技迷信,以及對人自身的盲目崇拜。隻有這樣才會“得之者生,順之者成”。

《易經》雲:“在天成事,在地成形,變化足矣。”自然世界,人類社會,天地間沒有不變的事情,萬事萬物,時刻在變,變是“天道”的法則,是事物發展的規律。一個人要想有所成就,想成其所事,個人的努力固然非常重要;但順守天道,順其自然,尊重現實,實事求是,量力而行,以變應變更是關鍵。

大道無術,若自以為是、不知天高地厚地一味偏激和固執,明知其不可為而強為,隻能為自己增添無盡的煩惱和痛苦,帶來無窮的失敗和災難。即使是神機妙算、被國人譽為智慧之神的諸葛亮,在遇到挫折時也不能不仰天慨歎:“謀事在人,成事在天。”

無論曆史上還是現實中,我們都不難見到有些人或愚昧無知、意氣用事,或匹夫之勇、不自量力,或驕妄輕狂、倒行逆施。結果往往事與願違,功不成名不就,落得個身敗名裂,有的更為自然帶來破壞,為社會帶來損失,為他人帶來災難。這些人,除了沒有真正了解自己、過高地估計自己的力量,就是悖時勢、逆天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