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而不可不積者,禮也。
——《莊子·在宥》
細末的小節不可不累積的,是禮儀。
禮貌待人是莊子的一個為人處事原則。
孔子說:“不學禮,無以立。”(《論語·季氏篇》)中國自古就是禮儀之邦,傳統上注重禮尚往來。“仁、義、禮、智、信”,其中“禮”是儒家思想最經典、最輝煌的一頁,影響深遠,備受推崇。同樣,大思想家莊子也將“禮”作為他思想的一部分。懂禮節,不僅要會打招呼、知道尊重對方,還包括在做人過程中必須顧及對方麵子,在做事過程中采取符合人情常理的方法。
一個人需要有禮貌,這是做人的根本,也是做事的基礎。
(1)學會客套話。
林語堂說:“中國人求人辦事時,像寫八股文一樣,寒暄和客套是少不了的。如果直截了當地開題,就顯得不風雅,如果是生客就更加顯得冒昧了。”
做人做事,都離不開與人打交道。在應酬的過程中,客套、寒暄是必不可少的。一些人把“客套”看作虛偽、庸俗的東西,加以排斥、抵製,結果在為人處世的過程中連連受挫,顯然對交際的基本禮儀缺乏中肯的認識。
客套是一種禮節,一句問候、一個眼神、一個手勢、一個點頭、一個微笑……都能帶給人尊重、關心,可以縮短心理距離、實現感情共鳴。到朋友家做客,對方要立即起身相迎,然後請你坐下,再給你衝上一杯茶,接著寒暄問候幾句。有了這些客套步驟,你才會獲得良好感覺,否則就有被冷落的感受,甚至引起猜忌。在這種融洽的氣氛中,對方求你辦事會水到渠成。
(2)見麵常問好。
見麵打招呼、問好是人之常情,更是搞好人際關係的基礎。特別是對初次見麵的人來說,通過向對方問好可以增加親近感,拉近彼此的距離,這樣雙方有了融洽的關係,才能進一步合作。
一個人每天聽到的是親切的稱呼和問好,那他一天都會感覺很快樂;如果別人對他總是板起麵孔或者視而不見,那麼他心裏一定不會舒服。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我們要主動和對方打招呼、問好,使自己成為一個受歡迎的人。通過廣結善緣,也許某一天就能在緊急時刻得到意外的幫助,做成大事。
(3)顧全對方麵子。
俗語說:“樹要皮,人要臉。”與人交往,求人辦事,我們經常會聽到這樣的話:“總要給點麵子嘛!”“看在我的麵子上……”中國人愛講麵子,其中包含了“情義”的分量。做人,要給他人麵子;做事,要掌握“麵子”的學問。
在商業談判中,經濟利益固然是首要考慮因素,但是“麵子”也發揮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如果說達成交易維護的是商業利益,那麼實現預期的談判目標,獲得被尊重的感覺,則是在證實自身價值、維護自己的麵子。在談判中,如果我們做出傷害對方顏麵的事情,就會影響到他的心態、情緒。在這種情況下,即便談判條件優惠,對方也會失去興趣,氣量狹小的人甚至會伺機報複。
而在情感世界裏,如果不注意給對方麵子,常常會惡化良好關係,甚至引發情感危機。一對熱戀中的男女發生了點矛盾,他們都認為自己是對的,不肯向對方低頭,最後鬧起了冷戰。女孩希望男方主動承認錯誤,哄哄自己;男孩想讓女方先開口,給自己麵子。結果,兩人僵持住了,都拉不下臉來。時間久了,情感日益淡漠,一對戀人就此勞燕分飛。
由此可見,“麵子”心理在許多情況下會影響到人們的判斷、決策。做人做事的時候,顧全對方的麵子,才能盡量減少不必要的誤會與矛盾,建立良好合作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