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把生命當作是未來的彩排。人生不是這樣的。其實,沒有人敢保證,明天自己還在不在這裏。現在是我們擁有的唯一時刻,也是我們所能掌控的唯一時光。當我們把注意力放在當下時,我們就能夠把恐懼從心底驅逐出去。恐懼是憂慮未來可能發生的種種,例如,我們的錢不夠花,我們的孩子會惹事,我們會老死,等等。對抗恐懼的最佳策略,就是學習將你的注意力拉回到當下。
馬克?吐溫說過:“我這輩子經曆過許多可怕的事,但隻有一些真的發生了。”這句話說得妙極了,我想不出更貼切的話了。練習將你的注意力放在此時此地,你的努力將會得到豐碩的收獲。
11.
給你添麻煩的人,都是在教導你
你真正需要做的,隻是將原來的念頭“他們為什麼要這麼做”改成新的想法“他們究竟想教我什麼”。
有個方法,讓你有機會練習一件你或許完全無法接受的事:想象除了你之外,每個人都開悟了。如果你試一下可能會發現,這個練習對於自我改變有很大的幫助。
正如標題所說的,這個構想是想象你所認識或遇到過的每個人(也就是說,除了你以外)都已經開悟了。你所遇見的人都是來教導你某些課題的。或許這個討厭的司機和無禮的青少年是來教你耐心的,而那位愛搞怪的搖滾樂手則是來教你不要輕易評斷他人。
你的任務是要找出你生活周遭的人,究竟要教你什麼課題。當你這樣做的時候,你會發現自己漸漸不會因為別人的行為或缺點而感到氣惱。你可以讓自己習慣以這種態度來麵對人生,養成習慣後你會感到慶幸,絕不會後悔。一旦發現了別人要教你什麼,你就比較容易消除自我的挫折感。比方說,你去郵局辦事,辦事員似乎故意慢吞吞的。不要感到氣惱,隻要問自己一個問題:“他究竟想教我什麼?”或許你需要學習的是同情心,了解做一份自己不喜歡的工作有多痛苦!或許你也可以學著更有耐心。排隊正是讓你破除不耐煩習性的絕佳機會。
你或許想不到,這個方法其實很有趣,也很容易。你真正需要做的,隻是將原來的念頭“他們為什麼要這麼做”改成新的想法“他們究竟想教我什麼”。今天就到處看看身邊這些開悟的人吧。
12.
不必執著自己才是“對”的
學會傾聽的人是最受人喜愛與尊重的。那些習慣糾正別人的人,是最惹人厭也最沒人緣的。
你可以問自己最重要的一個問題是:“我是想要‘對’,還是想要快樂?”許多時候,兩者隻能選擇一個!
選擇自己是“對的”,就要捍衛自己的立場,而這需要大量的心力,還會與別人產生疏離。要自己是“對的”,等於是要別人“錯”,結果激起了別人的防衛心,也增加了自己必須繼續捍衛的壓力。
然而,許多人(我有時候也是如此)卻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嚐試證明(或指出)自己是對的,別人是錯的。不論有意或無意,許多人都相信,讓別人知道他們的立場、說法和觀點不正確,是自己的職責所在。而且這麼做一定會讓對方感激他們,至少對方也會學到某些東西。但這是錯的!
好好想一想,我們是否曾經被某人糾正,然後還向對方說:“真謝謝你,讓我知道我錯了,你才是對的,現在我懂了。天啊,你真好!”或者當你糾正別人,或犧牲他們來證明你自己是“對的”時,是否有人曾經向你道謝(甚至同意你的看法)?當然沒有。事實上,人人都討厭被人糾正。我們都希望自己的立場能夠得到別人的尊重與了解。人心最大的欲望之一,就是能夠得到別人的傾聽。學會傾聽的人是最受人喜愛與尊重的。那些習慣糾正別人的人,是最惹人厭也最沒人緣的。
但這並非表示我們永遠不能捍衛自己是對的,有時確實有這個必要,例如當你聽到種族歧視這類言論時,你就不應該保持沉默,這時直言不諱很重要。然而應該避免的,是因為你的自我作祟,而破壞了平靜的狀態,也就是一種需要自己是“對的”的習慣。
想變得更平靜、更有愛心,最好的策略就是,練習讓別人享受“對”的樂趣,把榮耀歸於他們。
不要再糾正別人了,要改變這個習慣雖然很困難,卻值得努力一試。當某人說“我真的覺得最重要的是??”或說任何話來糾正你,讓他們的論點成立就是了。如此一來,你周遭的人就會變得不太有防衛心,也更和藹可親。他們會超乎你意料地欣賞你,即使他們自己也不知道為什麼。
你會發現,參與別人的快樂以及見證別人的快樂,將會帶給你莫大的樂趣,甚至比戰勝自我的樂趣還要大。你不需要犧牲早已深植內心的信念或最真誠的想法,但是你可以從今天開始,練習總讓別人是“對的”吧!
13.
接受現狀,隻需多一點耐心
你越有耐心就越能接受現狀,不會堅持人生必須完全符合你的期望。
你能否創造一個更平靜、更有愛心的自我,與耐心的多寡有極大的關係。你越有耐心就越能接受現狀,不會堅持人生必須完全符合你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