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謀批判《海瑞罷官》(2 / 3)

一九六三年十二月十二日,毛澤東在柯慶施的報告上作了批示,批評文藝界“許多部門至今還是‘死人’統治著”,社會主義改造“至今收效甚微”。一九六四年六月二十七日,又在《中央宣傳部關於全國文聯和所屬各協會整風情況的報告》上作了批示,批評這些協會“最近幾年,竟然跌到了修正主義的邊緣”。這便是毛澤東關於文藝界的著名的“兩個批示”。

一九六四年八月,毛澤東在《中宣部關於公開放映和批判〈北國江南〉、〈早春二月〉的請示報告》上批示:

“……使這些修正主義材料公之於眾。可能不隻這兩部影片,還有些別的,都需要批判。”這樣,在全國出現了批判《北國江南》和《早春二月》的高潮。

既然毛澤東以為“修正主義”的影片“可能不隻這兩部影片,還有些別的,都需要批判”,江青馬上“加碼”,增加到十部。

於是,在一九六四年年底,江青約見中共中央宣傳部五位正副部長座談。這清楚表明,江青已經淩駕於中共中央宣傳部之上。

據當時擔任中共中央宣傳部副部長的吳冷西回憶:

一九六四年底,江青約中宣部五位副部長(周揚、許立群、林默涵、姚臻和我)座談,要求中宣部通知全國報刊批判十部影片。

我記得,她要批判的影片有《不夜城》、《林家鋪子》、《舞台姐妹》、《紅日》、《逆風千裏》、《兵臨城下》以至《白求恩》等。

當時大家都沒有同意,認為要慎重考慮。

事後江青就到上海去,上海報紙就陸續批判這些影片,全國其他地方也相繼仿效。在這樣壓力下,中宣部被迫要《人民日報》批判《不夜城》和《林家鋪子》。

鑒於這些錯誤的批判有大泛濫之勢,中央書記處於一九六五年三月初開會討論此事。小平同誌和彭真同誌都主張趕快“刹車”,學術討論要“降溫”。之後,《人民日報》先後發表編者評論和文章,提出不要否定古典文學作品,也不要否定有缺點的現代文藝作品。

在全國點名批判那十部影片的高潮中,江青加緊了對於新編曆史劇《海瑞罷官》的批判工作。

康生支持了江青。於是,毛澤東也同意對新編曆史劇《海瑞罷官》進行批判。江青持“尚方寶劍”,前往上海秘密組稿。

一九六七年四月十二日,江青在軍委擴大會議上作那篇題為《為人民立新功》的講話時,“吹”出了她去上海組織批判《海瑞罷官》的內幕:

批判《海瑞罷官》也是柯慶施同誌支持的。張春橋同誌、姚文元同誌為了這個擔了很大的風險啊,還搞了保密。我在革命現代京劇會演以前,作了調查研究,並且參與了藝術實踐,感覺到文藝評論也是有問題的。我那兒有一些材料,因為怕主席太累,沒有給主席看。有一天,一個同誌,把吳晗寫的《朱元璋傳》拿給主席看。我說:別,主席累得很,他不過是要稿費嘛,要名嘛,給他出版,出版以後批評。我還要批評他的《海瑞罷官》哪!當時彭真拚命保護吳晗,主席心裏是很清楚的,但就是不明說。因為主席允許,我才敢於去組織這篇文章,對外保密,保密了七八個月,改了不知多少次。春橋同誌每來北京一次,就有人探聽,有個反革命分子判斷說,一定和批判吳晗有關。那是有點關係,但也是搞戲,聽錄音帶,修改音樂。但是卻也在暗中藏著評《海瑞罷官》這篇文章。因為一叫他們知道,他們就扼殺這篇文章了。

就當江青在“上海基地”跟張春橋、姚文元密謀之際,從成都傳來令他們沮喪的消息——一九六五年四月九日,柯慶施在那裏病逝!

從此,江青在上海失去了一位強有力的支持者。所幸,經柯慶施的介紹,她已和張春橋、姚文元建立了密切的聯係。那時的姚文元,還隻是上海《解放日報》編委兼文藝部主任,手中的權力有限。張春橋取代了柯慶施,成為江青在上海倚重的支持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