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有很多的學生,結束了“速成班”、“強化班”的“學習”,才發現不僅有更多的功課要做,最要命的是,所有的考點全部報滿,根本無法訂到考位。在學習上多努力一些,還是有機會的。可是,沒有考位,是沒有辦法解決的——除了後悔之外。完全可以想象的是,那些稍微幸運一點,已經獲得考位的學生中,僅僅有20%不到的學生最終可以獲得有意義的成績,其他80%的學生,隻不過獲得一個“考試經曆”而已——究其原因,我不相信這是智商的問題,這種考試也無法衡量智商;隻有一個合理解釋:準備不夠充分,換言之,時間投入不夠,再換言之,沒有提前進行足夠的準備。
其實,不僅在留學的選擇上如此,麵對任何其他選擇,包括考研、求職,大多數人的失敗與慌張都是基於同樣的機理。準備不充分的人麵臨的困境,就好像是個手銬,越掙紮就被箍得越緊。麵對最後期限,無法不產生無比的焦慮。而這些焦慮產生的唯一作用就是分散注意力,使得產能低下到極限;反過來,產能的低下和時間的緊迫所產生的唯一作用就是更加焦慮……惡性的死循環。
這些人不知道,無形之中,時間已經成為他們的敵人;他們更不知道的是,時間原本無善無惡,是他們自己變成了時間的敵人,或者是他們把時間變成了自己的敵人。每時每刻,這些人還以為自己在跟別人競爭,殊不知,另外的那些人其實根本與世無爭,隻是因為起點提前了,就有了機會把時間當作朋友——誰能想象得出這世上還有什麼樣的靠山會比時間更強大呢?那些與時間為敵的人從來都不知道自己被誰打敗了——他們來講,生命的終點立著個他們看不到的墓碑,上麵刻著“死因不詳”。
舉個極端的例子,甚至不誇張地講,連男人的性能力都可能提前準備。所謂的性能力,往往與心肺功能緊密相關。於是,一個男人如果在二十五六歲的時候不管從什麼渠道得知了這一點的話,那麼他就應該堅持每周至少長跑三四次。幾年之後,一不小心過了30歲,他就會發現在他的朋友、同事都被工作壓垮了身體、了無生活樂趣的時候,他竟然僅僅因為一個萬事提前準備的良好習慣,可以做到一枝獨秀。
有些學者的結論可能會招致猛烈批評,事實上也確是經常如此。比如說,有些學者經過大量的調查,最終得出的結論是“很大程度上,財富決定智商”。這並不是胡說,盡管很難令人接受。生物心理學家馬克·羅森茨威格曾經做過一個非常著名的試驗:
選擇一批遺傳素質差不多的老鼠,將它們任意分成三組:第一組3隻老鼠處在“標準環境”,即被關在鐵籠子裏一起喂養;第二組老鼠處在“貧乏環境”,即被單獨隔離起來,隻身處在三麵不透明的籠子裏,光線昏暗,幾乎沒有刺激;第三組處在“豐富環境”,即十幾隻老鼠一起被關在一隻寬敞明亮、條件優越的籠子裏,籠子裏設有秋千、滑梯、木梯、小橋及各種“玩具”。幾個月過去了,羅森茨威格驚奇地發現,處在“豐富環境”的老鼠最活躍,看起來非常聰明,而處在“貧乏環境”的老鼠最為遲鈍,幾乎給人一種傻呆呆的感覺。然後,實驗人員將老鼠的大腦進行解剖分析,結果發現三組老鼠在大腦皮層厚度、腦皮層蛋白質含量、腦皮層與大腦的比重、腦細胞的大小、神經纖維的多少、突觸的數量、神經膠質細胞的數量以及與智力有關的腦化學物質等方麵存在著明顯的差異。“豐富環境”組的老鼠優勢最為顯著,而“貧乏環境”組的老鼠處於絕對弱勢。
想象一下富裕家庭能給孩子創造的環境吧,再對比一下貧困家庭能給孩子創造的環境。所以,整體上來看(注意,個別的反例並不能說明整體上的問題),環境條件貧富的區別可能造成巨大的智力差異。
環境對個體的成長有著巨大的甚至難以逆轉的作用。有人因此有了“血統論”、“出身論”之類的看法,如“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爹是英雄兒好漢”,“虎父無犬子”,“有其父必有其子”等。印度影片《流浪者》裏的法官說:“賊的兒子還是賊”。英語裏的諺語說:“蘋果不會落到離(蘋果)樹很遠的地方”。所有這些都是對環境的力量造成的結果的樸素觀察。雖然這些看法荒謬又膚淺。然而,現象確實存在,隻不過解釋過於簡單、幼稚、膚淺、粗糙。
學者們認為,貧窮,從整體上來看是“永存之困境”(Persistent Pmblem)。無論這世界發展成什麼樣子,都不可能徹底根除貧困,因為最終,所謂的貧困是相對的。然而,從個體角度出發,貧窮並不是無法擺脫的符咒。任何一個個體,事實上都有機會運用心智獲得解放。不妨想象一下,一個人養成勤奮並節儉的習慣,即可以做到既“開源”又“節流”,就可以開始積累財富——當然不可能一夜暴富。但是,一生的勤奮和節儉,即一生的開源和節流,等於與時間做了一輩子的朋友。而他的孩子如果也既勤奮又節儉,那麼,會積累更多的財富。
事實上,今天地球上所有控製巨大財富的家族都經曆過“白手起家”的過程。在蠻荒的年代,“耐心”的作用可能被其他因素掩蓋,但是,在比過往任何時代都高度文明的今天(盡管依然有很多地方令人失望),“耐心”已經成為最重要的、最有力量的因素。即便是古人都早就注意到“窮不過五服,富不過三代”——請注意前半句。
可是,多少人有耐心做兩代人,甚至三代人才能完成的計劃呢?答案是,極少數。不過,要注意的並不是究竟有多少人有如此行為,而是,確確實實就有這樣的人存在!如果你認真思考之後覺得你自己不是那樣的人,那就不要抱怨,因為,那前途是你主動放棄的。即便是在戰國年代,都可以出現呂不韋這樣的人。某種意義上,是他們超常的耐心,也就是被我們稱之為“心智力量”的作用,使他們積聚了大量的財富。“一夜暴富”確實存在可能,但,那要依賴也隻能依賴那些心智發達的人樂於接受但卻絕不奢望的一樣東西——運氣。
就是有一些人竟然可以製定長達幾十年乃至一生,甚至跨越幾代人的計劃,而後一絲不苟地執行下去——當年讀《基督山伯爵》的時候就覺得故事中的人物牛就牛在這裏。後來看斯蒂芬·金的小說改編的電影《肖申克的救贖》也再次覺得這樣的巨人必然存在於這世界的某個角落。很少有人學會這樣的技巧,隻是因為不大可能運氣好到身邊就有這樣的巨人,無法直接憑借“體驗”和“觀察”獲得切實的“經驗”。
盡管心智成熟的我們往往會避免基於比較的快樂,但沒有任何理由拒絕基於比較的相對成功。所以,突破剛剛提到的“惡性的死循環”的最基本方法就是,比別人更早一些開始準備,早一點,再早一點。想想吧,有些人可以提前一兩輩子開始準備一件事情。越早一點,你與時間這個朋友之間就會變褥越親密;與你更加親密的這個朋友會讓你的每一天都多那麼一點點從容;而一點點從容,會讓你愛上時間這個夥伴。
不要怪我囉唆,不囉唆不行。說來說去,還是我們早就提到過的道理。
於是,我們看到的是這樣的結論,浪費時間是可恥的,而浪費青春不僅是可恥的,更是可悲的,並且隻能是無可挽回的。樸素點說,人必須努力。如果大家都努力的時候,那你就最好盡早開始努力,並且更努力才好。人們總是說,笨鳥先飛,其實,有很多鳥之所以先飛也許並不是因為它們笨,相反,可能是因為它們更聰明。
如果囉唆竟然真的起了作用,哪怕招人厭煩也居然可以是令自己愉悅的厭煩。教書的經曆使我養成了在必要的時候甘於囉唆的習慣;而其根本原因,隻不過是我發現了耐心的好處;了解耐心的好處,就不得不投入大量的時間——與投入的時間相比,聰明之類的因素實在是微不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