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點撥
現實生活中,不要因為一點利益而斤斤計較,開始時吃點虧,是為以後的不吃虧打基礎,不計較眼前的得失是為了著眼於更大的目標。那些沒有“手腕”的人,都怕便宜了別人,可吃虧的往往是自己。
)第五節 勿讓別人覺得你更聰明
卡耐基金言
如果你是真正的聰明,就不要總是在別人麵前隨便地“賣弄”。那樣,不但使你的聰明變得“廉價”,有時還會給你惹來不必要的麻煩。
三國時期,楊修在曹操手下任主簿,起初曹操很重用他,楊修卻仗著自己的才氣變得不安分,遇事喜歡耍小聰明。有一次有人送給曹操一盒奶酥,曹操吃了一些又蓋好,並在蓋子上寫了“一合酥”三個字,大家都弄不懂這是什麼意思。楊修見了,就拿起匙子和大家分吃,並說:“這是叫人各吃一口啊,有什麼可懷疑的!”
一次,曹操令人建一座花園。快竣工時,監造花園的官員請曹操來驗收察看。曹操參觀花園之後,是好是壞是褒是貶一句話也沒有說,隻是拿起筆來,在花園大門上寫了一個“活”字,便揚長而去。一見這情形,大家猶如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怎麼也猜不透曹操的意思。楊修卻笑著說道:“門內添‘活’字,是個‘闊’字,丞相是嫌園門太闊了。”官員見楊修說得有道理,立即返工重建園門,改造停當後,又請曹操來觀看。曹操一見重建後的園門,不禁大喜,問道:“誰知道了我的意思?”左右答道:“是楊修主簿。”曹操表麵上稱讚楊修聰明,其實內心已開始忌諱楊修了。
楊修最後一次聰明的表露是在曹操自封為魏王之後。曹操親自引兵與蜀軍作戰,戰事失利,進退不能,長期拖下去,不僅耗費錢糧且會挫傷士氣,真的撤兵無功而歸,又會遭人笑話。是進是退,當時曹操心中猶豫不決。此時廚子呈進雞湯,曹操看見碗中有雞肋,因而有感於懷,覺得眼下的戰事,有如碗中之雞肋,“食之無肉,棄之可惜”。他正沉吟間,夏侯入帳稟請夜間號令。曹操隨口說:“雞肋!雞肋!”夏侯傳令眾官,都稱“雞肋”。楊修見傳“雞肋”二字,便教隨行軍士各自收拾行裝,準備歸程。
有人報知夏侯。夏侯大驚失色,立即請楊修到帳中問他:“為什麼叫人收拾行裝?”楊修說:“從今夜的號令,便知道魏王很快就要退兵回去了。”“你,怎麼知道?”夏侯又問。楊修笑道:“雞肋者,吃著沒有肉,丟了又覺得它味道不錯。魏王的意思是現在進不能勝,退又害怕人笑話,在此沒有好處,不如早歸,明天魏王一定會下令班師回轉的。所以先收拾行裝,免得臨行慌亂。”夏侯說:“您可算魏王肚裏的蛔蟲,知道魏王的心思啊!”他不但沒有責怪楊修,反而也命令軍士收拾行裝。於是寨中各位將領,無不準備歸計。
當夜曹操心亂,不能入睡,就手按寶劍,繞著軍寨獨自行走。隻見夏侯寨內軍士,各自準備行裝。曹操大驚,我沒有下達撤軍命令,誰竟敢如此大膽,作撤軍的準備?他急忙回帳召夏侯入帳,夏侯說:“主簿楊修已經知道大王想歸回的意思。”曹操叫來楊修問他怎麼知道,楊修就以雞肋的含意對答。曹操一聽大怒,說:“你怎敢造謠亂我軍心!”不由分說,叫來刀斧手將楊修推出去斬了,把首級懸在轅門外。曹操終於尋得機會,除掉了楊修,楊修也終於結束了他聰明的一生。
楊修確實夠聰明,聰明得能看透別人看不到的很多東西,能猜透別人猜不透的許多事情。然而,他又太愚蠢了,愚蠢得不知如何保護自己。他到死都不明白,正是他的過分外露的聰明使他成了刀下鬼。他的聰明使他招人喜歡,招人讚賞,但他太濫用自己的小聰明,而最糟糕的是,他又特別自恃聰明,動不動就表現出來,這樣終究是會被人嫉妒的。
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曾一再地告誡他的弟子:“你隻知道一件事,就是你一無所知。”正所謂大智若愚,不要讓對方知道你比他更聰明,這是一種掩飾自己、保護自己、積蓄力量、等候時機的人生韜略,經常在交際中使用。
19世紀的英國政治家查士德·斐爾爵士曾對他的兒子說道:“要比別人聰明——如果可能的話,不要讓人家感到你比他聰明。”
俗話說“是金子總會發光”,如果你是真正的聰明,就不要總是在別人麵前隨便地“賣弄”。那樣,不但使你的聰明變得“廉價”,有時還會給你惹來不必要的麻煩。
智慧點撥
與人交往的過程中,你可以比對方聰明,但千萬不要讓對方覺得你比他聰明。因為,無論你采取什麼方式來炫耀自己,一個得意的眼神、一種高傲的腔調、一個不耐煩的手勢,都有可能給自己帶來難堪的後果。
)第六節 為了生存要跑得更快
卡耐基金言
生存競爭,誰也不能把對手全都消滅;漫漫征程,誰也無力將坎坷全都踏平。但在很多時候,你必須比對手跑得快,你才能獲得生存、發展的機會。
曾有兩個人,一起去山裏麵遊玩,結果遇到了一隻熊,他們都十分害怕。其中的一個人彎腰下去把鞋帶係好,做好逃跑的準備,另一個人對他說:“你這樣是沒有用的,你不可能跑得比熊快。”那個準備跑的人回答說:“我不需要跑得比熊快,我隻要跑得比你快就行了。”
在這個故事裏,那個準備逃跑的人麵臨多種選擇:A——不逃跑,被熊吃掉;B——逃跑,被熊吃掉;C——逃跑,得以生還。其實,他的朋友也有上述同樣的幾個選擇。對於選擇逃跑的人來說,隻要他選擇了逃跑,就會有生還的機會,而他的朋友選擇不逃跑,生還的機會自然屬於他;朋友選擇逃跑,就需要一個附加的條件——他跑得比自己的朋友快,這樣才會生還。所以,在這一博弈過程中,他隻有用“相對速度”才能夠求得生存。
“囚徒困境”是博弈論中最經典的入門理論,告訴我們做任何一個關於博弈的分析時,都應該考慮到雙方的情況,正確麵對衝突與利益同時存在的情形,否則就會陷入“囚徒困境”。同時,它更深刻地傳達給我們,當麵臨別無選擇的時候,我們隻有力爭比對手跑得快,才能讓自己獲得“囚徒困境”下可能最好的處境。
這裏,我們姑且不去談論道義上的問題。在殘酷的生存競爭中,知道誰是你真正的競爭對手非常關鍵。有時候你幹得不一定比“敵人”好,但至少要比“同等級的人”強。
實際生活中,我們常常會用這樣的思想來“獎勵”自己,甚至“安慰”自己:我已經努力改進了,也取得了不小的進步,可以放鬆一下了。你要知道,雖然你與自己的過去比,是完全應該和必要的,我們應該看到自己的進步,堅定自己前行的信心,但是請別忘了,還要抬頭看看四周:他們幹得怎麼樣,是否跑得比自己快,有沒有值得我學習的地方?
想要在這個充滿競爭的世界裏生存、前行,那麼你就一定要比別人跑得快!
智慧點撥
由於資源和機會是有限的,在這個競爭的世界上,你隻有比對手跑得快才能爭得生存和發展的機會。具體說來,一是要知曉奔跑的方向,要清楚什麼方向有陷阱、什麼方向有荊棘、什麼方向是激流、什麼方向是絕路;二是要有比競爭對手學習得更快的能力。這樣,你才能在關鍵時刻最有效地保存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