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對病人說話要用善意的謊言
即使是激勵人生的好言好語,也要找對說話的方式和時機,我們時刻要懂得把握別人的內心,這樣的考慮不僅正常且十分必要,說到對方舒服處、感動處才是真理。
卡耐基金言
病人是一個特殊的群體,他們恐懼、孤獨、煩躁,這時很需要聽到一個好消息,以配合藥物的功效,讓他們盡快恢複,至少不要使他們增加新的心理負擔。
有一位青年去探望久病的舅母時,關切地詢問她:“您飯量可好?”誰知一句問候話,卻引來病人滿麵愁容。她憂心忡忡地說:“唉!不要談它了!”弄得這位青年十分尷尬,隻訥訥地說幾句安慰話後,不歡而別。原來,他舅母病勢沉重,而最苦惱的就是吃不下飯。他問到的正是病人日夜憂慮的問題,頓時勾起病人的煩惱,以致談話氣氛極不愉快。
可見,探視病人時還要注意談話內容和技巧。那麼,該如何做呢?
對於身患絕症的病人,隻能把病情如實告訴其家屬,而對其本人,則應重病輕說。如果假話喚起了他對生活的熱愛,增強了他與病魔鬥爭的意誌,就有可能使其生命延續得更長久,甚至戰勝死神。
善良的假話是為了減輕不幸者的精神壓力,幫助其重振生活的勇氣。即使此人以後明白了真相,也隻會心存感激,不會有所埋怨。即使當時半信半疑,甚至明知是謊話,通情達理者仍會感到溫暖、安慰。明知會加重對方的精神痛苦,但仍要實言相告,即使不算壞話,也該算是蠢話。去探望病人時,如說話不當,不但不能起到安慰病人的作用,反而會使對方更加煩惱,帶來不好的影響。
探望身患重病的不幸者,不必過多談論病情,談話不要觸到病人最難受的病處,以免病人心煩。如果對方本來就背著沉重的精神包袱,你就不能大吃一驚地問:“您的臉色怎麼這樣難看?”而要說:“這兒醫療條件好,您的病一定會很快好轉的。”
探望時較好的談話方式是:先簡要問問病情,然後多談一談社會上生動有趣的新聞,以轉移對方的注意力,減輕精神負擔。久居病室,這種新消息正是他渴望知道的。如能盡量多談點與對方有關的喜事、好消息,使他精神愉快、心情舒暢,則更有利於病人早日康複。
盡量多談一些使病人感到愉快、寬慰的事情。安慰病人,目的是為了讓他精神放鬆,早日恢複健康,所以,絕不能把有可能增加其憂慮和不安的消息帶去,還要避免談論可能刺激對方或對方忌諱的話題。然而一般來說,病人總要對探病者講講自己的病情和感覺,這時應該認真聆聽,並從中發現一些對病人有利的因素,以便接過話題,對病人進行安慰。例如病人說過“胃口不錯”的話,探望者就可以借題“發揮”,多講些胃口好對戰勝疾病的重要意義,使病人認同這是個有利條件,從而增強戰勝疾病的信心。
人生病了,從哪個角度去講都沒有積極意義。但是,為了讓病人寬心,我們完全可以換個相反的角度,從人生的過程著眼,賦予生病一些價值與意義,使病人覺得自己盡管耗損了身體,耽誤了工作,卻一樣能夠收獲一些特殊的體驗或能力,從而在精神上有一種補償感。當然,在此之前最好先強調一下病人病情好轉,使其具備一個深入思考的心理基礎。
例如,某人去看望朋友,他一反慣例,既不問病情也不講調治方法,而這樣安慰道:“看來,你的危險期已經過去,這就好了。今後,你就多了一種免疫功能,比起我們,也就增加了一重屏障,這種病,也許就再也不會打擾你了!”探病者對生病意義的看法頗為獨到。他先指出病人的危險期已經過去,讓病人稍感安慰,然後再強調生病雖然不是好事,但卻使病人具備了別人沒有的優勢:對此病產生了免疫能力,今後不會再得此病了。病人聽他這樣一說,內心自然得到了某種補償,心情也就好多了。
對於身患嚴重疾病的病人,探望時,不僅應該尊重醫囑,尊重病人家屬的意願,做到守口如瓶,而且在病人麵前還要做到若無其事,甚至與之談笑風生,顯得輕鬆愉快。病人對周圍親友的一舉一動一般是十分注意的。所以,要規勸病人的家屬善於控製自己的感情,尤其是在危重病人麵前,絕不能流露出自己的悲傷情緒,一定要表現得鎮靜自若。
智慧點撥
當病人有什麼治療上的要求時,應盡可能給予滿足;病人托辦的事,要千方百計去完成。在向病人告別時,要轉達其他親友對病人的問候和祝願,並表示自己下一次一定會再來看望,使病人滿懷希望和信心。
)第二節 安慰失意的朋友要得體
卡耐基金言
人生在世,命運顯得神秘莫測,有些不如意,甚至不幸和痛苦很正常。對於那些遭遇失意的朋友,我們若能給予得體的安慰,就等於將他們向快樂與成功的方向推進了一步。
泰莉·福林馬奧尼是麻州綜合醫院的護理臨床醫生,曾給幾百個艾滋病患者提供谘詢服務。據她說,許多人對得了絕症的人都不知道說什麼才好。
他們說些“別擔心,過不了多久就會好的”之類的話,明知這些話並不真實,而病人自己也知道。
“你到醫院去探病時,說話要切合實際,但是要盡可能表示樂觀。”福林馬奧尼說,“例如‘你覺得怎樣’和‘有什麼我可以幫忙的嗎’,這些永遠都是得體的話。要讓病人知道你關心他,知道有需要時你願意幫忙。不要害怕和他接觸,拍拍他的手或是摟他一下,可能比說話更有安慰作用。”
當我們的朋友遭遇不幸時,我們的反應往往不一定得體。我們有時會偏偏說出他們不願意聽的話,令他們難過,他們需要我們時,我們卻不在他們身邊;或者,就是和他們見了麵,我們也故意回避那個敏感的話題。既然我們並非存心對他們無禮或冷漠,那麼,為什麼我們會在其實願意幫忙的時候有那樣的表現呢?
我們大多數人都有過這樣的經驗,就是無意中說錯了一句話,巴不得能把它收回。我們怎樣才能在某個人處於困難時對他說適當的話呢?雖然沒有嚴格的準則,但有些辦法可使我們衡量情況和做出得體而真誠的反應,這裏是一些建議:
1.留意對方的感受,不要以自己為中心
當你去探訪一個遭遇不幸的人時,你要記得你到那裏去是為了支持他和幫助他。你要留意對方的感受,而不要隻顧自己的感受。
不要以朋友的不幸際遇為借口,而把你自己的類似經曆拉扯出來。要是你隻是說:“我是過來人,我明白你的心情。”那當然沒有什麼關係。但是你不能說:“我母親死後,我有一個星期吃不下東西。”每個人的悲傷方式並不相同,所以你不能硬要一個不像你那樣公開表露情緒的人感到內疚。
2.盡量靜心傾聽,接受他的感受
喪失了親人的人需要哀悼,需要經過悲傷的各個階段和說出他們的感受和回憶。這樣的人談得越多,越能產生療效。要順著你朋友的意願行事,不要設法去逗他開心。隻要靜心傾聽,接受他的感受,並表示了解他的心情。有些在悲痛中的人不願意多說話,你也得尊重他的這種態度。一個正在接受化學治療的人說,她最感激一個朋友的關懷。有個朋友每天給她打一次電話,每次談話都不超過一分鍾,隻是讓她知道他惦記著她,但是並不堅持要她報告病情。
3.主動提供具體的援助
一個傷痛的人,可能對日常生活的細節感到不勝負荷。你可以自告奮勇,向他表示願意替他跑腿,幫他完成一項工作,或是替他送接學鋼琴的孩子。“我摔斷背骨時,覺得生活完全不在我掌握之中。”一位有個小女孩的離婚婦人瓊恩說,“後來我的鄰居們輪流替我開車,使我能夠放鬆下來。”
4.要有足夠的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