喪失親人的悲痛在深度上和時間上各不相同,有的往往持續幾年。“我丈夫死後,”一位老人說,“兒女們老是說:‘雖然你和爸爸的感情一直很好,可是現在爸爸已經走了,你得繼續活下去才好。’我不願意別人那樣對待我,好像把我視作摔跤後擦傷了膝蓋而不願起身似的。我知道我得繼續活下去,而最後我的確活下去了。但是,我得依照我自己的方法去做。悲傷是不能夠匆匆而過的。”
在另一方麵,要是一個朋友的悲傷似乎異常深切或者曆時長久,你要讓他知道你在關心他。你可以對他說:“我能理解你的日子一定不好過,但我覺得你不應該獨立應付這種困難,讓我幫你好嗎?”
智慧點撥
在朋友失意的時候,要想說些既能達到勸慰目的又中聽的話,其實並不容易,因為這個時候,對方的內心極其情緒化,很多話對他來說很容易引起反感。因此,在對他進行勸慰的時候,一定要站在他的角度來進行說勸,不能一味強調事情的糟糕,這樣隻會加重他的煩惱。
)第三節 喚醒失落者的自我意識
卡耐基金言
當一個人陷入悲傷的陰影,如果自身沒有走出悲傷的意識,那麼,其他人再怎麼努力也無法從根本上將其改變。所以,喚醒失意者的自我意識,才能使其從本質上振奮起來。
小薑的一個同學因患黃疸型肝炎被學校勸退休學,整天愁眉苦臉,總認為自己的病沒有好轉的可能,因而產生了悲觀情緒,喪失了信心。
小薑放假時,到這位同學住的醫院探視他。一見麵他就做出一副欣喜狀,對這位同學說:“哥們兒,你的臉色比以前好多了嘛!聽醫生說,你的黃疸指數已有所下降,這說明你的病情在好轉啊!”
小薑的話客觀實在,使朋友的精神為之振作。於是,他樂觀地接受治療,加速了康複進程,不久便病愈出院了。
上大四的小孫戀愛三年了,不久前女朋友不知何故跟他吹了。他很傷心,整天精神恍惚。他的班主任王老師知道此事後,特地趕來做他的工作。王老師一見麵就說:
“我知道你失戀了,是來向你道賀的!”
小孫很生氣,轉身就走。
“難道你不問問為什麼嗎?”
小孫停下來,等著聽王老師的下文。
王老師說:“大學生都希望自己快點成熟起來,失敗能使人的心理、思想進一步成熟起來,這不值得道賀嗎?大學生的戀愛大多屬於非婚姻型,一是大學生在學習期間不大可能結婚,二是很難預料大家將來能否在一個地方工作。這種戀愛的時間又不長,隨著知識的積累,人慢慢成熟了,就有可能重新考慮對方,戀愛變局也就悄悄發生了。應該說,這是大學生心理成熟的一種重要標誌,你這麼放任自己的感情,是心理成熟還是不成熟的表現呢?另外,越到高年級,大學生越傾向於用理智處理愛情。這時,感情是否相投,性格是否和諧,理想和追求是否一致,學習和工作是否互助互補,都會成為擇偶的標準,甚至雙方家庭有時也會成為重點考慮的地方,這就是擇偶標準的多元化。這種標準的多元化更是大學生心理逐漸成熟的表現,也符合普遍規律。你女朋友和你分手是不是出於擇偶條件的全麵考慮?你全麵考慮過你的女朋友嗎?如何處理你這目前的感情失落,你該心中有數了吧?”
世事無常,人難免會陷入失意之中,這是因為自我意識沒有被喚醒。人的自我意識有很多種,比如年齡意識、性別意識、社會角色意識等。拿年齡意識來說,一般情況下,人到了某個年齡階段就會出現某種心理特征,但有的人卻遲遲不出現。這時,隻要你點撥他一下,他就會醒悟,從而發生心理上的飛躍。正確的自我意識一旦被喚醒,人也就會從失意中振奮起來。
人在遇到各種變故的時候,總會不由自主地心煩意亂,甚至悲觀鬱悶,有些人往往會因為自己的身心狀況不佳而更加失落。這時,作為一個鼓勵的人,你如果想給他們帶來好心情的話,就應該抓住某些好的方麵,適時予以積極的暗示,這樣才有助於喚起他們的自我意識,使其鼓起希望的風帆,積極地生活。
王老師先設置懸念——“祝賀你失戀”,把小孫從感情的泥沼中“喚”了出來,然後通過合情合理的分析,喚醒他的理智,多次用“大學生失戀不是壞事,而是心理成熟的標誌”的觀點來加以點撥。王老師就是通過一步步喚醒小孫的自我意識,使他認為該用理智來處理感情問題,從而約束自己的感情,恢複心理平衡。
失意者心中往往憋著一股勁兒,鼓勵他們的自我意識,也就是喚醒他們的自我意識,會使他們走出低穀,走向成功。
智慧點撥
當遇到因為生意失敗或家庭不幸而垂頭喪氣的人,我們可以鼓勵他:這是你的偉大財富,經曆了這些你會更加成熟;那些英雄經曆的挫折比你嚴重多了,正是挫折成了他們成長的催化劑。喚醒他們的自我意識,他們便可以很快走出失意的陰影。
)第四節 “同病相憐”振作法很奏效
卡耐基金言
有些人陷入失意境地,是以為外界的壓力所致。對待他們,用“同病相憐”的經曆現身勸慰,更容易使其振作起來。
有一位中學教師,頭腦靈活,在對學生的工作中很講究策略,非常善於說服學生,做思想工作。
他的班上有一個男同學,人很聰明,升初中的考試成績是全班第3名。可僅過半年,期末考試卻落到班級第27名。這位老師左思右想,也找不出這位同學退步的原因。後來,他從側麵了解到,這孩子有尿床的毛病。被褥尿濕了,家長總是很惱火,這“丟臉”的事使他自慚形穢。因為精神上有負擔,便影響了學習成績。
麵對這樣一個棘手的問題,想要說服同學,解除他的精神負擔,該怎麼辦呢?
這位老師思考了兩天,看了一些心理學方麵的書籍,最後決定,在一天放學後,辦公室人都走光時,找這位同學談心。
談了一些班裏的雜事以後,老師問這位同學:“聽說你會尿床,是不是?”
學生一聽,臉“噌”地一下紅了,頭也垂得低低的。老師把他朝身邊拉了拉,握住他的手說:“其實,尿床沒什麼大不了,我研究過,十幾歲的孩子中,有相當一部分人都尿床,隻不過是許多家長不聲張罷了。”
學生一聲不吭。老師繼續說:“老師我也尿過床。”
“真的?”他驚奇地問老師。
“怎麼不是,而且一連延續到初中快畢業。有時一夜尿兩三次,睡夢中,我急死了,到處找廁所,找到一個牆角,拉開褲子就尿,結果就尿了一床。”
“哎呀,我也是這樣。”他仿佛找到了知音,羞怯之情一掃而光。
接著,師生倆你一句我一句地扯開了“尿經”,講到好笑的地方,一起放聲大笑。這時,他們已沒師生之別,好像兩個“尿友”在交流經驗。
“後來你是怎麼不尿床的?”學生突然問老師。
“我啊,到了15歲就自然地不尿床了。”老師裝著回憶的神情說,“那時我初中還沒畢業,不知不覺地就好了。”
同學掰著手指算著:“我今年13歲,再過兩年,我也會好了?”
“那當然!”老師肯定地說,“尿床不是病,到了發育的年齡,就會自然地好了,你用不著煩惱。”
當他們走出辦公室的時候,學生已經輕鬆多了。
後來,由於家庭、老師的默契配合,那位學生終於放下了思想包袱,擺脫了困境,學習大有進步。
會安慰和激勵人的人在說話上都是掌握了一定技巧的。有的人很會“捏造”事實來緩解被勸說者的壓力。
也許老師的“尿床”經曆是編造出來事實,然而卻一下拉近了兩人的距離,這樣使勸慰和鼓勵變得容易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