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城勤政殿
隆清帝與四品以上官員在勤政殿等著河東軍的代表前來。
不多時,內侍傳召護送棺木進京的河東軍副帥牛義德和虎威營校尉馮孝敢進殿奏對。
副帥牛義德首先跪倒在地,他已經年近五旬,是跟著梁虞父親梁清拚殺的老部從,延河一戰他眼看梁虞要害中箭搶救不及,總覺得對不起梁清。此次,他決定親自扶靈進京,也是想緩解心中愧疚。
馮孝敢跟在後麵,第一次到金鑾殿的他,麵對滿朝文武和高高在上的皇帝,嘴唇微微發幹。
牛義德向隆清帝彙報了延河之戰的情形,這些在戰報上朝廷已經得知,但再次聽到親身參與的人講述,又是另一種感覺。群臣仿佛置身冰河火海之中,喊殺聲好像就近在眼前。
隆清帝聽得入神,不想牛義德講到梁虞中箭之時,卻停下不再講述。
“陛下,梁帥為國家盡心盡力、死而後已,堪為三軍表率。她每逢大戰之前必會留下奏疏,她告訴微臣,若果適逢不測,一定要將奏疏呈交陛下親覽。”牛義德再次整衣,鄭重長叩在地。
“梁卿家以女兒之身,為國捐軀實屬難得。鎮國公府一門忠烈,可堪日月。梁卿的奏疏現在哪裏?”隆清帝道。
“陛下,為臣一直帶在身上。”牛義德從懷中取出一冊奏疏,高舉過頭。
在一旁馬上就有禦前掌管奏報的司言女官接過奏疏,檢驗過後,呈交給隆清帝。
隆清帝展開奏疏,一看之下,眉頭不禁揚起。
“司言,將此份奏疏念給大家。”隆清帝吩咐旁邊司言女官。
司言女官接過奏疏,朗聲宣讀起來。
群臣開始認為不過是請求撫恤鎮國公府的奏疏,但細細聽來不禁倒吸一口冷氣。
“臣女梁虞,不肖蒙恩,執掌河東一路軍務。履職以來,臣女不敢有一日之懈怠,陛下之恩臣女雖一死不能報之半分。今臣女身死,鎮國公府無可用之人,不能為國盡忠。世子梁瑜年在弱冠、資質駑鈍、不堪大用。先祖在時常教誨臣女,不可屍位素餐、無功而食國家之俸祿,故臣女請陛下收回梁氏世襲鎮國公之爵位,擇其有功之人得之。陛下有恭良儉讓之德,有聰明睿智之材,望陛下憫恤臣女之心,使梁氏後人不令先祖蒙羞。梁氏後人回歸故裏、潛心耕讀,日夜永思陛下之聖心。
臣女身在邊戍,常思國之憂患,今開國五十餘載,陛下勤政仁愛、國運昌隆,四海皆內勇士輩出,臣請陛下興武學、開武舉,為國選拔可用之將才,授予軍職,可赴河東一路練習邊事,諳曉軍旅,充備國之重用。”
內侍宣讀完畢,將奏疏放回龍案之上。
隆清帝麵無表情,看著下麵群臣。
“陛下。梁氏大義,利國利民,臣請陛下照準梁虞之請。”右相李崇沒有想到梁虞這個女子經能夠如此決斷,將鎮國公府的爵位拱手還給朝廷。但此舉正中他的下懷,這樣一來,河東軍的軍權就會回歸到朝廷的手中。
“陛下,梁氏一族為國盡忠,陛下應憫其後人,即使不再承襲鎮國公之位,也該降爵承襲,保留其俸祿,以示朝廷恩德。”左相歐世珍也不想梁虞有此釜底抽薪之舉。如果隆清帝準了梁虞德請奏,那其他有功之臣的後裔是否也要自請朝廷收回爵位,這會造成朝野巨大動蕩。
“陛下,”牛義德聽著兩位宰相的辯論,向上稟奏“梁將軍曾經和我說過,她的曾祖幼時離家跟隨太祖開國定邦,惟願後人能夠回鄉,時時祭奠祖宗祠堂。請陛下滿足已經陣亡的梁家諸位烈士遺願,準予梁氏一族遷回祖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