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前狼後虎思慮策略 信都任光共討王郎(1 / 3)

劉林、劉接也被搶功的兵卒簇擁著掉進河裏。兩人從河裏爬上來,渾身濕透,徹骨寒冷,顧不得再追劉秀,忙命兵卒生火取暖,烘烤衣服。偏偏這時西南風起,挾著雨點飄落下來,澆滅了火堆。雨水落到河裏,冰融雪消,邯鄲兵再也不能從冰上過河。劉林、劉接自認倒黴,忙命兵卒紮營覓船。

過了滹沱河的劉秀一行,望見對岸邯鄲兵狼狽不堪的樣子,哈哈大笑,多日的愁苦心情一掃而去。這時,迎麵一陣大風,吹得人馬搖晃,皮膚皸裂。又是一陣急雨當頭澆來,眾人渾身濕透,冷得上牙打下牙,哆嗦個不停,剛才的好心情又被春雨澆涼了。

“明公,先躲躲雨再走吧!”

“不行!”劉秀果斷地說道,“邯鄲兵覓到船隻,就會追上來。此地耽擱不得,快走。”

將士們隻得上馬,冒著冷風冷雨,一步三滑,艱難地向前行進。一口氣奔出幾十裏地,聽聽後邊,沒有追兵的聲音,劉秀才稍微放心,命部屬放慢步伐。

路旁出現一處屋舍,劉秀見大雨毫無停止的意思,使命令將士們就地歇息。眾人得令,丟下戰馬,一起跑進路旁的屋舍裏。

這是一座廢棄的空舍,房屋很大,但牆皮剝落,連門窗也沒有,四處透風,透過屋頂能看到烏黑的天。盡管如此,總比在雨中挨淋強過許多。疲憊不堪的眾人顧不得地下潮濕髒亂,揀塊稍微幹淨的地方就躺了下來。抱著臂膀歇息半天才恢複一點氣力。

劉秀道:“這樣躺著會更冷,必須生火,一則做飯,填填肚子,二則取暖,烤烤衣服。”

可是,沒有人動彈,將士們太累了,隻要躺下,再想站起來就難了。劉秀沒再說話,不顧疲勞,強掙著站起來。

“明公,我去抱柴。”馮異說著話,扶牆站起來,趔趄著向屋舍後走去。好半天,才抱著一捆半濕不幹的枝柴進來。鄧禹看見,哆嗦著手,取出火石,用力擦著。可是,枝柴太潮,怎麼也點不著火。氣得鄧禹把枝柴踢出多遠。

“仲華,我來!”劉秀接過鄧禹手上的火石又去自己的行李中取出一本帛書來。鄧禹一見驚叫道:“明公,這本《孫子兵法》伴您征戰多年,您怎麼舍得……”

劉秀笑道:“此書我熟記在心,閑暇時,再抄出一部便是。現在,火對我們來說,比它重要得多。”邊說邊擦著火石,點著帛書,引燃枝柴。火苗竄起來,燃起熊熊的大火,給淒冷孤寂的空氣帶來了溫暖,帶來了生機。

將士們身上暖和多了,紛紛爬起來,分頭忙活起來,埋鍋造飯,鍘草喂馬,烘烤衣物。

劉秀脫過外袍,對著火堆烘烤著,跳躍的火光映照他日漸消瘦的麵容,雙唇的棱角愈加分明。他望著部屬們忙碌的身影,腦海裏卻在劇烈地翻騰著:自己將把他們帶到何處?逃回洛陽,不但前功盡棄,還會再次受製於人,甚至永無出頭之日。如果留在河北,可是,王郎這個強大的對手步步緊逼,自己該在何處立足?劉秀兩眼發呆,苦苦思索著。

“明公,袍子!”朱祐突然驚叫道。

劉秀猛醒,聞到一股焦糊氣味,低頭一看,正在烘烤的袍子不知何時燒了個大洞。

“明公,又在想陰夫人吧!”朱祐取笑道。

劉秀收起外袍,笑道:“我呀,恐怕把她都忘了。”他說的是真心話,這些天的追殺之憂,凍餓之患,困頓之勞,早已把陰麗華擠出了自己的腦海。

“明公,請用飯。”馮異端著破甕走過來。劉秀接過破甕,看著裏麵的粗麵菜粥,用鼻子聞了聞,笑道:“好香啊,難得今天有火,吃上一頓熱飯,大家快吃,暖暖肚子,還要趕路呢。”

眾人吃過飯,收拾好行裝。雨也停了。劉秀率眾上馬,繼續南行,進入信都國界。前麵是驛道岔路口,阡陌相通,四通八達。大司馬一行來到路口,勒馬止步。劉秀打量著伸向各處的道路,疑惑道:“這些岔路都通向哪裏?我們該走哪條路?”

鄧禹說道:“還是找個當地人問清楚,再作定奪。”

劉秀掃視周圍,驛路上連個人影也沒有,找誰去問。忽聽馮異叫道:“明公,您瞧,那裏有人家。”

劉秀順著馮異手指的方向看去。果然左邊不遠處有處茅舍。馮異說道:“我去看看!”翻身下馬,步行而去。不多時,就折轉回來,搖頭道:“屋舍的主人不在。”

“怎麼辦?”劉秀馬打盤旋,不知所向。

“你們要找老夫麼?”忽然一個洪亮的聲音傳來。從路旁的樹叢中走出一位白髯飄飄的老人,老人精神矍爍,步履矯健,幾步便到了劉秀馬前。劉秀趕緊下馬,躬身施禮說道:“麻煩老丈,請問這些路通向何方?”

老人嗬嗬一笑,說道:“路有千條,大司馬隻要走準一條即可。”說著,手指其中一條小路,道,“信都太守任光聽命洛陽,不附王郎。大司馬從此路行八十裏可到信都。”

眾人順著老人手指的方向。放眼望去。卻是一條崎嶇野徑,路上棘草橫生,根本不像有人走動過。劉秀心中驚疑,正要向老人請教,回頭一看,已不見老人蹤影。

眾人連聲稱奇。鄧禹恍然道:“老人稱明公為大司馬,特意為明公指路,不是仙人便是世外高人。”

劉秀心神遙曳,麵對老人出現的地方,恭恭敬敬地拜了三拜,才回過身來,說道:“信都太守任光是昆陽闖營突圍的十三騎之一,與我一起征戰過。老人的話不會錯,我們去信都找任光。”

“對,伯卿(任光字伯卿)心歸大司馬,去他那兒,準錯不了。”與任光交往甚厚的王霸深表讚同。

劉秀毫不遲疑,躍上青驪馬,率眾踏上崎嶇野徑,一步一個趔趄,直奔信都。八十裏路程,盡管崎嶇難行,對於經受過磨礪的大司馬一行,已不是困難,終於在日落之前趕到信都城外。

信都城門緊閉,吊橋高懸,護城河水流湍急。城頭上“任”字大纛,“漢”字旌旗,獵獵作響,旗下將士,甲胄鮮明,刀弓在手,一副嚴陣以待的架勢。

馮異心頭一驚,說道:“明公,看情形任光是在防備我們,是不是已歸附王郎。”

其他將士也有疑慮。因為邯鄲王郎也是“漢”字旌旗,從旗號上分辨不出守將歸附何處。

劉秀不容置疑地說道:“既有高人指點,我們奔信都不會錯,任光必為我用。你們稍等片刻,我去向城上喊話。”說著,一抖韁繩,趕到城下,在馬上一抱拳,大聲喊道:“城上漢兵聽著,我乃洛陽大司馬劉秀,因公趕來信都,請稟明太守,放我部屬進城。”

信都將士聞聽劉秀大名,慌忙飛跑稟報。不多時,信都太守任光快步趕來,手扶城堞,望見劉秀,驚喜地叫道:“劉公,果真是您!請稍等片刻,任光親自出城迎接。”

信都城門大開,任光率信都吏卒傾城而出,迎接劉秀一行。劉秀、鄧禹、馮異等人下馬趨步。劉秀上前扶起任光。鄧禹、馮異等扶起任光身後兩名威猛的將官。

“明公,早就聽說您執節河北,怎麼今日才來信都?”任光關切地問道。

“唉,一言難盡!”

劉秀苦笑道,把鄧禹、馮異等人介紹給任光等人。任光則把身後兩名威猛之將介紹給大司馬一行。

李忠,信都都尉,字仲卿,東萊黃人。萬修,字君遊,扶風茂陵人。更始帝派使者徇行郡國,用兩人分別為都尉、郡令,與太守任光共守信都。三人意氣相投,情同手足。

進城之後,劉秀與部屬洗浴更衣之後,任光、李忠、萬修請劉秀客廳敘話。任光道:“明公部屬突然出現在信都城下,真把我們嚇了一跳。不知明公怎麼到信都的,為什麼我們一點消息也沒有探聽到?”

劉秀便把白髯老人指路的經過說了一遍。任光驚訝不已,歎道:“明公大貴之人,竟遇到世外高人指路。我早就聽說距此八十裏的下博境內,有一位世外高人,隻是無緣相見。明公不知,高人所指的荒僻野徑,是通往信都的捷徑,很少有人知道。即使邯鄲兵追來,也探聽不到明公的蹤跡。”

劉秀聞聽,連聲歎惋,懊悔與老人失之交臂。自己要做成大事,需要的就是這樣的德才之士。以後,還有緣再與高人相見麼?

馮異安慰道:“明公賢德,方有幸得高人指路。有什麼遺憾?還是商議一下如何對付王郎吧!”

提起王郎,任光義憤填膺,說道:“王郎竊漢自立,一呼百應。信都郡邑皆降。我與仲卿,君遊獨不附。扶柳縣廷尉持王郎檄文來信都詰難,被我們斬首示眾。為防王郎兵馬來攻,匆忙招集四千精兵,日夜把守城池。明公突然出現在城下,我們還以為是邯鄲使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