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章 長安內外憂患叢生 天命所授劉秀登基(3 / 3)

“那還用說嗎?”劉秀仍緊握住強華的手,“強兄在長安刻苦研讀,如今學得滿腹經綸,要和我一起來創大業做大事了。你來得正好,軍中多少事務,簡直讓我焦頭爛額,鄧禹來後,我肩上的擔子減輕了些,你這一來,我就更能輕鬆許多了!若是什麼時候嚴子陵也能不期而至,那就更是大團圓,我簡直可以垂拱而治,坐享其成啦!”

強華卻神秘地一笑,搖搖頭:“文叔太高看我了。我在長安苦讀這幾年書不假,可到底還脫不了儒生的酸腐氣息,充其量一個秀才而已。秀才造反,三年不成,恐怕幫不了文叔什麼忙。不過我這趟過來,也不單是看望文叔,確實還有件事情要告訴你。”說著從懷裏掏出一卷素帛,雙手呈上。

劉秀不解地接過來:“這是……”

“文叔一看就明白了,”強華說著又把素帛拿到手裏,放在桌子上展開,素帛頂端上赫然寫著“赤伏符”三個鮮紅大字。劉秀忙仔細看下去,見大字後邊工整地寫了三行小字:“劉秀發兵捕不道,四夷雲集龍鬥野,四七之際火為生。”

“強兄,這……這是何意?”劉秀輕聲再讀一遍,滿臉疑惑地抬起頭來。

強華不動聲色地指點著素帛上的三句話:“文叔,此乃流傳於長安的讖語,其中暗藏天地玄機,是天下大勢的預兆,懂得其中玄機並能順應形勢者,可以實現人生宏願,成就古往今來之大業。文叔聽我細細給你解釋。文叔也知道,大漢屬於火德,赤為火色,而火德藏於這三句話中,所以這段讖語叫做赤伏符。四七二十八,從高祖建立大漢江山,到如今文叔起兵平定整個河北,為二百二十八年。四七之際火為生,也就是說,二百二十八年後,火德要複興,漢室要有新主人。而這個新主人是誰呢?更始劉玄擔當不起,劉盆子更是個招牌,談不到話下。縱觀當今英雄,自然非文叔莫屬。所以,這段讖語正好應在文叔身上。文叔千萬別錯過機會,應當早日稱帝,號令天下,恢複漢室江山,拯救萬民於水火。”

“哦,原來如此!”劉秀笑意漸漸凝結,“強兄,讖語這東西,你是知道的,含糊隱約,百人有百種解釋,你說的可有確切把握?”

“文叔,你還不相信我嗎?領兵打仗我不在行,但天文地理術士之類,我還是頗為自信。”強華口氣十分肯定,“文叔,咱們在長安太學裏不是讀過一句話嗎,天予弗取,必受其禍。你想想,大丈夫做事情,不做則己,做就應該做出名堂。你現在占據河北千裏沃土,擁有雄兵百萬,其實即便不稱帝,也已經有了帝王之實,你不想成為別人爭奪的靶子,卻也由不得你。所以說,你如今處於風頭浪尖之上,完全沒有退路。因為沒有退路,索性就一直走下去。早日稱帝,就是一直走下去的標誌。你稱帝之後,非但不會樹立更多的對手,反而能最大限度地召集號令天下豪傑投奔到你的麾下,也能極大地激勵將士們作戰的勇氣。你若稱帝,他們知道自己是在為帝王而戰,戰勝則名垂千秋,封妻蔭子。否則,他們一定會產生疑惑,這樣名不正言不順地打來打去,到底為誰而戰?能有什麼前程?人有疑心,則士氣必然衰微。天下正需要重兵出擊之時,你麾下兵馬士氣低落,這不是引火燒身自取滅亡嗎?!所以,文叔,不管從哪個方麵來講,一定要把握住機會,早日稱帝!”

劉秀聽得非常認真,幾乎一句一點頭,等強華說完了,神情一片輕鬆,攥住他的手搖了搖:“一輩子同窗三輩子親,到底還是強兄……”

還沒說下去,馮異忽然想起來似的從懷裏也掏出一卷素帛:“明公,我在軍營中也聽到有讖語傳播的消息,將士們都知道了讖語的內容,互相猜測,雖然不大明了,但也感覺是天命應該歸於明公。大家聯名寫了份奏表請在下帶來呈送明公。”說著放在桌子上鋪開,請劉秀看上邊的字。這份奏表很短,明了地寫著:“受命之符,人應為大;萬裏合信,不議同情,周之白魚,曷足比焉?今上無天子,海內淆亂,符瑞之應,昭然著聞,宣答天神,以塞群望。”

奏表寫得文縐縐,似乎不是武人所為。不過劉秀並沒心思追問這些,目光閃閃地看看兩人,重重一拳砸在桌子上:“既然天意人事都推托不過,我隻好應命了!”

見勸進的事情終於成功,大家都放下心來。強華在軍營中小住兩天,就要告辭。劉秀再三挽留,強華笑著打趣說:“文叔,人各有誌,不必勉強。你沒聽說嗎,常廝守不如常思念。我如今跟著嚴子陵這家夥,學得性情懶散,已經耐不住管束。若真成了你的部下,說不定哪天不小心犯了軍規,挨了軍棍或者幹脆掉了腦袋,倒把咱們的情誼給一筆抹殺了。反倒不如讓我閑雲野鶴地痛快。好了,你趕緊抓緊時間稱帝,我還等著做你的大漢順民呢!倘若有機緣,咱們自然還會相見。”

聽他這樣說,劉秀也不好再繼續勸說,隻得聽任他飄然而去。送走強華後,劉秀就開始作登基的準備。命令司禮官在鄗城南邊的千秋亭五成柏設立壇場,一邊選擇登基的吉日。大家聽說劉秀終於答應稱帝了,分外興奮,主帥成了帝王,自己作為兵將,自然也跟著提升了一級,從此封侯拜將,也就有了奔頭。所以眾人幹勁格外大,在司禮官的指揮下,破土動工,沒幾天工夫就築成了好幾丈高的壇場。壇場層層重疊,共有三層,有台階直通頂端。站在台階下邊望去,仿佛台階高聳入雲,直達天上,分外壯觀。四周旌旗飄揚,清風吹過,獵獵作響,氣氛莊嚴肅穆。

登基的吉日定在更始三年六月中,這天果然真是天公作美,風和日麗,天清氣爽,全軍上下洋溢著一股濃濃的喜氣。司禮官見一切準備完畢,趨步來到劉秀麵前,請劉秀登壇祭拜。劉秀已經盛裝在身,冕服穿戴整齊。

按照司禮官安排,劉秀頭戴冠冕,冠冕頂部覆蓋一塊木板,就是所謂的“延”,延的上下用細布蒙住,上為玄色,下為纁色,木板為長形,寬八寸,長一尺六寸,前端略圓,後部方正,暗喻著天圓地方的意思。整個冕板後高九寸五分,前邊高八寸五分,略微有些前傾。在冕冠的前後兩端,垂下數條五彩絲線編成的所謂“藻”,每根藻上穿有十二顆玉珠,名叫旒,一串玉珠即為一旒,前後共有十二旒,每旒用玉珠十二顆,用五彩玉貫穿,共用玉二百八十顆。帽子兩策各有小孔,名叫“紐”,在紐內貫穿以發笄,以便把帽子和頭發連在一體,即使有風,也不會吹落。在玉笄兩端,結著冠纓,冠纓從下頜處繞過,把玉笄兩端連接起來。

除了頭上戴著冠冕,身上還要穿冕服,由玄衣和纁裳組成。玄衣就是黑色上衣,纁裳則是絳色圍裳,上衣的花紋用顏色繪就,下裳的花紋則采用刺繡。各種花紋圖案依次排列開來,有日、月、星辰、山、龍、華蟲、宗彝、藻、火、粉米、黼、黻,每一種圖案也都有特定的含義。上上下下穿上這身服飾,劉秀恍惚間已經感覺自己和以前截然分開,從此後自己就是一代君王了。這身衣服帶來的感覺真是奇妙。正所謂錢是人之膽,衣是人之威,果然不假。

正思緒紛擾地想著,祭壇禮儀已經開始,斧鉞儀仗在前邊引導,禦林軍在後邊壓陣。劉秀在眾將領擁戴下,走到壇場正中央,緩步走上台階,站在繡著鬥大的“漢”字紅色大纛旗下,威武雄壯的氣氛磅礴奔湧而出。此時黃門吹奏起莊嚴的樂曲,金鉦、大鼓、拊搏、編鍾、笳、笛、竽、琴和籟等一起奏響,轟鳴而婉轉。燔柴也點燃了,濃煙滾滾,直衝天際。

麵對蒼茫河山和一望無際的兵將方陣,劉秀努力穩定住自己,麵色嚴峻而肅穆,在司禮官的引領下,焚香叩頭,祭告蒼天。接著有司禮大聲宣讀祝文:皇天上帝,後土神祗,眷顧降命,屬秀黎元,為人父母,秀不敢當。群下百辟,不謀同辭,成曰王莽篡位,秀發憤興兵,破王尋、王邑於昆陽,誅王郎、銅馬於河北,平定天下,海內蒙恩。上當天地之心,下為元元所歸。讖記曰:“劉秀發兵捕不道,卯金修德為天於。”秀猶固辭,至於再,至於三。群下僉日:“皇天大命,不可稽留。”敢不敬承。

宣讀完畢,祭拜儀式終於結束,劉秀從壇上走下,南麵就座,接受眾將領拜賀。這年改元為建武,大赦天下,改部邑為高邑。這一年是公元25年,劉秀年僅三十歲。他成為東漢王朝的開創者,史稱光武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