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才負責通報的那個黃門侍郎,已經哆嗦成一團,幸好皇上安然無恙,假如皇上略有差失,他一個小小的黃門侍郎就算死上萬次,也無法彌補這樣的彌天大錯。可是即便皇上無恙,是不是懷疑他和那刺客劉輯暗中勾結,合謀皇上呢,總之,臣子不好當啊。
一想到接下來會輪到追究自己,他不寒而栗,不等傳喚,慌忙跪在地上,看那姿勢近乎整個人都趴於地上,他全身發顫,口中機械似的說:“奴才該死,奴才該死……奴才有眼有珠……不,奴才有珠無眼……不,奴才差點兒……奴才有罪……”
劉秀深吸了口氣,已平靜下來。
“這不關你的事,朕一聽是宮中禦使,也給迷住了,更何況你,下去吧。”
那黃門侍郎似乎不相信這樣的大事就這樣輕易了結了,呆一呆,才畏畏縮縮地退出殿堂。
劉秀此時才注視到身邊的吳漢,不免著急地問他,究竟是什麼破綻讓他產生懷疑呢?吳漢叉手把剛才自己琢磨的幾個念頭說出來。劉秀禁不住點頭稱讚:“想不到大司馬心思還有如此細的時候,朕自愧弗如啊。”
刺客死了,聽那個刺客臨死時呼喊的話,似乎就是公孫述派來的刺客,不用審問也沒什麼懸念,這件事也該暫放放了。
此時,劉秀正在回京師的途中,卻又情不自禁地想起這件事,他似乎隱隱約約地感覺到,這件刺殺事件背後還有許多事情沒有解決,比如說,那刺客是怎樣打起洛陽使臣名義的?他那些裝束憑證從哪裏得來的?大臣們隻是礙於皇上的威嚴才沒敢再提,但他一定要徹底查清事情真相。
雖然劉秀命在場的大臣嚴禁談論這件事,但消息還是不脛而走,傳到了留守在京師的太子、皇子以及後宮的耳朵裏。
太子劉強立刻采取行動,一麵上奏折向父皇請安,一麵在劉秀車駕行進的沿途增補人員加以保護,在劉秀到達京畿之地時,劉強連忙率文武大臣出城跪駕迎接。
當劉秀看到跪在隊伍最前麵的劉強時,不知為什麼,他忽然很是反感,絲毫沒有感覺出劉強對他這個父皇的關心。或許劉強是太子,對於他所做的每一件事,劉秀都感覺他是建立在名利和功勳之上的,而親情,則淡漠到次要位置。再往這方麵想,劉秀似乎有點討厭劉強了。不知道是因為他的母親並非自己最喜歡的陰麗華,還是因為兒子多了,分到他身上的愛自然而然地就少了,總之,劉秀不想再盯著劉強,他看著別處。
劉秀的隊伍很快接近跪迎的隊伍時,劉強率眾高喊:“皇上萬歲萬歲萬萬歲,皇上能夠平安歸來,是上天的旨意,是皇上的福壽無疆,有上天的護駕……”
劉秀對這話不免覺得刺耳了,雙目微閉,努力不再聽下去了。
車子停了,劉強親自扶持父皇走下車輦,劉秀有些疲憊,也就不再掩飾自己的情緒,他待理不理劉強,就同其他大臣回宮了。路上劉秀似乎無意中,向隨身的侍臣問起,宮中有什麼新動向,侍臣忙圍在劉秀身邊喋喋不休,反倒把太子給晾在一旁。
劉強呢,雖說他也感到父皇對自己的冷落,可他是個沒什麼心計的人,他沒想到劉秀是因為反感他而不答理他。他隻是覺得,父皇是因為長途奔波,有些勞累罷了。再者剛發生的劉輯事件,攤在誰身上都會心有餘悸,難怪父皇會有些反常,劉強並沒有因此而想那麼多。
回到官內,氣氛漸漸安定下來後,劉強連續幾天前去父皇殿內問安,但都被“皇上身體不適免見外人”如此之類的理由拒之門外。此時,劉強心裏才開始覺得有些委屈。自己是太子,又怎麼會是外人呢?父皇身體不適,正是需要自己侍奉的時候,怎麼連門都不讓進?自己滿懷孝心來見父皇,父皇有什麼不見之理呢?劉強仔細思索一番,難道父皇是怨自己沒能替他率兵打仗?若是自己替父皇去了前線,父皇也就不會遭受刺客驚嚇了。父皇難道真的是怨兒子無能嗎?
劉強根本不會想到,在劉秀心頭,劉輯一事尚未結束,他決心要盡可能追查個一清二楚。
胡思亂想著,劉強在門外徘徊不願離去,他真想親自問問父皇,為何父皇對他這般冷淡,父皇如此怪異,究竟是為什麼?他甚至想讓父皇直接說出來,他到底希望自己能為他承擔些什麼,然後他才會滿意?
而劉秀正倚在寬大的軟椅上出神地想,刺客劉輯之所以能夠暢通無阻地走到自己身邊,就因為他拿著宮中令牌以及宮中黃門所用的物品。而一個刺客怎麼會有這些東西呢?另外,事後仔細核對才發現,劉輯手中還真有一封太子親筆寫的奏折,這不與太子劉強有關,又與誰有關呢?這其中周折,誰能解釋得清楚。誰能解釋得圓滿?並且,劉輯臨死前,高喊對不起皇上,這很明顯是指公孫述,那父親,又指誰呢?這些謎團解不開,劉秀又怎麼會輕易釋懷?
劉強在門外靜靜地等待了幾個時辰,卻終究沒能得到皇上的召見。無可奈何中,劉強隻好去找母後郭皇後,向母親訴苦,問問母親是否知道其中緣由。
劉強見了母後,可以暢快地痛訴他的不滿與抱怨,而麵對父皇則不行,打落牙齒也得和血吞進肚裏,這便是皇氏子孫的宿命啊。郭皇後聽完兒子的抱怨後,心裏閃過這樣一個念頭,自己也不免替兒子感到委屈,幾分抱怨地說:“哎,我也不知道為什麼,自從你父皇回富這兩三個月以來,我還沒能見上他一麵,我多次派人去請你父皇臨幸,都叫他找各種理由推托了。皇上每天都待在陰貴人那邊,兩個人好得半步也不離開,娘又能怎麼辦呢?總不能跑到陰貴人房裏去搶你父皇吧?這是皇宮,不是普通百姓家中的妻妾爭寵。唉,難怪人家說,家家門前千丈坑,得填平處且填平啊!百姓看皇家的日子好像在天宮,其實一家不知一家的苦啊!”
說完,郭皇後那略顯蒼老的臉頰滑過兩行淚珠,淚珠衝刷著粉脂,留下兩道淺紅色的痕跡。
劉強看到母親流了淚,心中不免一酸,也跟著滿肚怨氣,提高了聲音說:“娘,你算什麼皇後啊,簡直就像深處冷宮的妃子。娘,這口氣您能忍受得了嗎?要不,咱倆找父皇理論去!”
“強兒,你還年輕,正氣盛的時候,千萬不要信口胡說。現在宮裏就好比戰場,你爭我奪的,尺水狂瀾,弄不好一句話就能惹出大禍。再說,娘能怎麼辦呢?娘雖說是個皇後,可比起那陰貴人在你父皇眼裏的地位,娘差得遠了。娘知道,你父皇一直以來就很喜歡陰貴人,這也難怪,人家是原配,比什麼都珍貴的。不瞞你說,你父皇原本一心想立陰貴人為皇後的,隻是因為你父皇想爭取兵力,為娘才成了皇後,可這又是一個怎樣的皇後呢?有名無實罷了。其實,這樣的皇後,為娘不做也罷,隻是念在我強兒現在是太子,我要是不堅持做這個皇後,隻怕強兒你的太子地位也難保啊,所以,為娘再受多大的委屈,也都是為強兒你啊。”
“娘,以前我也聽說過一點風聲,但總不大明了,到底因為什麼兵力不兵力的原因?”
“說來話長了。當初,你舅外公真定王劉揚剛剛歸附漢室,你父皇為統一大業著想,為了免除後患,拉攏你舅外公,所以才會娶娘,才會立娘為後。”
“原來是這樣,那父皇完全沒有必要再負陰貴人啊,父皇的目的如今完全達到了,再不用依靠舅外公了,他完全可以為所欲為。那他為什麼不立陰貴人的兒子為太子呢?又為什麼不情願地立我為太子?”
“這裏麵的道道總是越說越多。話又說回來,立我為後還有強兒你的功勞。不管怎麼說,你是長子,盡管你父皇對陰貴人有著萬千個承諾和萬般愛憐,但對祖製卻又萬般無奈,他還是不得不立我為後,立你為太子。可你舅外公偏偏再生事端,本已有榮華富貴可享,偏要聽信隗囂那等小人之言,起兵叛亂,最後落個兵敗被殺的下場,為娘正因為平時不理會朝中事情,隻知深處內宮,安分做個婦道人家,這才沒牽連到咱們。要不然,為娘還不知道要因為這件事落個什麼下場。”說完,郭皇後長歎一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