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7章 白蓮初現(11)(1 / 2)

按照伍全的招供,李采華率領一幹衙役終於在北固山那個破敗的小屋中找到了捆綁著的李寶菱還有幾個一起被擄來的孩童,可以看出來伍全轉移他們的時候十分匆忙。

此時李寶菱病的不輕,嬌小的身子被浸水的繩索勒出了道道紅印,嘴唇發紫,麵色蒼白,當麻子乞丐看到這個嬌滴滴的小娘竟然成了這幅模樣,口中直呼罪過,不過還好總算是撿回一條命了,其他幾名孩童的情況也不樂觀,暫時又不知其家人為何人,了元大師便大發慈悲將這些苦命的孩童安置的金山寺中,差寺中僧人妥善照顧,等待官府處理。

幾日後,金山寺下敲鑼打鼓,舞獅舞龍的人群熙熙攘攘,突然鞭炮聲大作,周圍的孩童們嚇的捂住了耳朵四散逃去,一對穿著粗布衣服的老夫婦,一步一抖的朝金山寺走去,那老人家須發皆白,口中直念阿彌陀佛,一臉虔誠,老人家的兒子在前年因病去世,媳婦兒也鬱鬱而終,還好留下了一個小孫子繼承家中香火,平日裏這小孫子就是家中一寶,疼愛得不得了,可沒想一個多月前小孫子竟然失蹤了,老兩口天天去京口縣衙擊鼓鳴冤,無奈縣令老爺雖答應他們努力查辦,卻絲毫沒有消息,這些日子老兩口就像失了魂一般,潤州地界上的人販子可是極有名氣的,兩位老人幾乎已經不抱希望,老婦悲痛欲絕之下幾次想要投井自盡,若不是老頭子看的緊不知都死過幾回了,可是昨日金山寺突然放出消息,讓家中有孩子失蹤的人家去山上認領,老兩口竟真的在幾個孩童中找到了自家的小孫子,二人高興抱在一處嚎啕大哭,直呼老天有眼。

而老夫婦的身後是幾位年輕的夫妻,幾人手裏抱著剛剛認領回來的孩子,喜極而泣,他們幾個商量後,由一個當地富紳提出,一致要求在金山寺中鑄一個金身佛像,以報大恩,可是金山寺的主持了元大師卻告訴他們,是一位叫趙子凡的公子想辦法救出了他們的孩子,今日他們就是要上山感謝金這位公子的!

“趙兄弟,這山下如此熱鬧,我看一定是百姓們敲鑼打鼓上來叩謝你的恩德來了,必定這些孩童都是他們的命根子啊,這次兄弟不僅救了寶菱姑娘,更是為潤州百姓做了一件大快人心的大好事啊!”

李采華說的沒錯,伍全大意,身份暴露,多年的雙重身份隱匿成了淨土宗內最大的笑話,他非常清楚的知道死在斷頭台上遠比死在宗內那些雜碎的手中要爽快許多。他的心裏防線也完全崩潰,招供出了這些年來所有的惡行,官府順藤摸瓜搗毀了潤州幾個據點,許多人販子紛紛落網,潤州地界百姓為之歡騰。這樣積功德的好事,放在哪兒都是大功一件,可是這次破獲這起重案最關鍵的人物並不是他李采華,而是麵前這個書生趙子凡。

“李兄不必過謙,這次能救回小妹多虧了兄弟暗中通融幫忙,若不是兄弟越權拘禁那伍全,讓他神誌不清,如何能讓他粹不及防暴露自己,說起來我還要感謝李兄呢,這次的案情,李兄至少有一半的功勞啊!”

“趙兄的話,小弟銘感於心!來日若是有好處自然是忘不了趙兄的!”

李采華心花怒放,他已是二十七八的人了,雖然生的年輕英俊了些,可是卻自稱小弟,趙子凡倒被他弄得不好意思起來,李采華說這番話正是為了試探趙子凡而來,兩日後京口縣縣令要親自上金山寺致謝,金山寺主持了元大師也是極有身份的人,一個小小縣令登門拜謝也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可問題是了元大師是個有一說一不在乎俗名之人,到時候將這破案的經過向縣令一說,縣令自然就知道了其中原委,那麼破案的不是他李采華而是這趙子凡,他李捕頭不是白忙活一場了麼?

李采華也果真是個妙人,他靈機一動便想出了招兒來,事先便老早在百姓間放出風聲說這趙公子如何如何果敢聰明如何如何不畏艱險,從龍潭虎穴中救出了這些孩童,這不今天這些百姓便上山來了,李采華知道讀書人是最好名聲的,這麼做一定能讓趙子凡心花怒放,若是有百姓再在山上立坐像什麼的,那趙子凡非得對自己感激得五體投地不可。

李采華是個聰明人,他不喜歡什麼虛名,他比較注重實際,他要的是縣令的認可,那樣他才有升官發財的機會,趙子凡也是個聰明人,他明白此刻李采華來找自己的目的,剛才的一番話無疑是對李捕頭的保證,言下之意,那縣令來後,他定然也會將功勞分他李采華一半,救出這些孩童隻是順帶,他主要是為了救出李寶菱而已,就算是將功勞整個讓給了這位自稱小弟,將姿態放的極低的李捕頭,他也是不會在乎的。

李捕頭心道這趙子凡果然是個心思玲瓏的人,不然又怎會心思如發,連魚腥草和羊騷味都成了他斷案的依據?

前腳李采華剛剛踏出門去,麻子乞丐便側著身子讓了進來,這次救出李寶菱這些乞丐們可出了不少力,若不是他們四處打探,恐怕事情沒那麼容易解決,想起當日在金山寺的石階上對於是否要施舍於他們時的猶豫,不禁汗顏,趙子凡想起麻子乞丐那天說的一句話:佛祖會保佑你的!那天正是李寶菱大發善心將自己最喜愛的糕點施舍給了他們,才有這幾日他們的全力相助,這一切莫非真的是冥冥之中自由注定,因果循環,報應不爽麼?趙子凡不由唏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