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古說李德的到來是“及時雨”。因為蔣介石請來了德國顧問賽克特,正在揮師南下,進行第五次“圍剿”,而李德的到來,給博古撐了腰——博古不懂軍事,正需要這樣一位來自德國的紅色顧問,跟賽克特對抗。
其實,在博古的心目中,李德豈止是顧問,而是要他成為紅軍的主帥!雖說,博古也很清楚,共產國際對於李德的職權作過明確的指示。共產國際派往中國的軍事總顧問是曼弗雷德,施特恩將軍,李德隻是總顧問領導下的一位軍事顧問。施特恩將軍因故不能前往中央蘇區,便把李德派來了。如李德在《中國紀事》中所記述的那樣:
博古和洛甫動身前,要求尤爾特同誌(即阿瑟·尤爾特,共產國際駐中共中央的代表——引者注)將我也派到蘇區去,尤爾特問我對此有何意見……我表示同意去蘇區,但提出一個條件,請共產國際執行委員會發出一個相應的指示。尤爾特和博古因此向莫斯科發出了幾封電報。1933年春天,他們得到了肯定的答複,大意是:我作為沒有指示權力的顧問,受支配於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其他的命令和指示我沒有得到。由於技術上的原因,我的行期推遲到秋天……
這就是說,李德是一位“沒有指示權力的顧問”,而且要接受中共臨時中央的領導。可是,李德剛到瑞金,博古、張聞天跟他的長談,便把共產國際的指示撂在了一邊。李德在《中國紀事》中如此回憶:
當天晚上我們還規劃了一下我的工作範圍,我們一致同意,由我主管軍事戰略、戰役戰術領導、訓練以及部隊和後勤的組織等問題。
李德,一下子就要“主管軍事戰略、戰役戰術領導”!這個“沒有指示權力的顧問”的權力,猛然間大大膨脹起來……
李德是個化名,“姓李的德國人”的意思。他還有一個化名,叫“華夫”,“中國的男子漢”的意思。據說,他1900年9月28日出生於德國慕尼黑附近的伊斯曼尼格鎮,父親是會計,母親是教師。父親早逝,母親無力撫養五個孩子,就把他送進了孤兒院。不過,他跟伍修權卻曾說起自己是奧地利人。他的本名,據說叫奧托·布勞恩,他在德國用過“瓦格爾”的化名。
跟賽克特相比,李德在軍事上的資曆要淺薄很多。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十四歲的李德應征入伍,成為奧匈帝國軍隊中一名小兵,而當時的賽克特已是德國陸軍總參謀長。兩年後,李德在作戰中被俄國軍隊俘虜,送往西伯利亞。不久,“十月革命”爆發,李德加入了蘇俄紅軍,開始他革命的生涯。在鏖戰中,李德作戰勇敢,成為騎兵團的參謀長,參加過街壘戰。1919年,李德成為德國共產黨黨員,在慕尼黑進行過街壘戰。他曾兩度被捕。1924年,他在德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從事情報工作。就在這一年,他成了新郎,跟奧爾加·貝納裏奧結婚。
1926年9月20日,他和妻子雙雙被捕。其妻三個月後獲釋,而李德被摩托囚車送入莫阿比特監獄之後,受到了嚴密的監視。那是一幢五角星狀的大樓,四周用五米高的圍牆團團圍住,崗哨密布。每天,在昏暗的燈光下,他做著用鋼絲穿珠子的單調的工作,而他卻還能利用空餘時間學會了俄語和英語。如此度過十八個月,他居然成功地越獄。德國警察到處張貼懸賞五千馬克緝拿李德的布告,但他已秘密地逃往蘇聯。
1929年春,李德進入蘇聯伏龍芝軍事學院學習。三年後的1932年春,他畢業了。就在這時,他接到共產國際執行委員會的通知,把他派往中國,在軍事總顧問施特恩手下擔任一名顧問。於是,他帶了一份奧地利護照,登上火車橫穿西伯利亞,經東北來到上海,住進外灘外白渡橋北堍的禮查飯店(今浦江飯店)……
李德被選中派往中國,大抵有三個原因:一是他有過待壘戰的經驗,而當時中共王明路線正在搞“奪取中心城市”,很需要“街壘戰專家”的指導;二是他會講英語、俄語,便於在中國工作;三是他有過地下工作的經驗。
就這樣,這位日耳曼人,成了瑞金沙洲壩那“獨立房子”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