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聞天走馬上任中共中央負總責之後,做的第一件事,便是通過由他起草的遵義會議決議。
中共中央政治局的常委們2月5日在那個“雞鳴三省”的小村子裏剛開過常委會,翌日行軍至紮西鎮,又接著召開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從2月6日開至2月8日。會議由張聞天主持。史稱“紮西會議”。
紮西是雲南省東北部、赤水河上遊的一個鎮。從1936年起,那裏設立威信縣,縣政府設在紮西鎮。威信縣地處雲南、貴州、四川交界處,可謂“雞鳴三省”之縣。
2月8日遵義會議的決議,在紮西會議上通過。正因為這樣,決議的標題之下,醒目地標著“一九三五年二月八日政治局會議通過”。隻是由於最初找到的那個油印本,上麵少了一橫,印成“一九三五年一月八日政治局會議通過”,造成莫大的曆史的誤會,使曆史學家們徒費了許多腦筋。
紮西會議通過了遵義會議決議,至此,遵義會議才算最後完成。
作為遵義會議精髓的,是遵義會議決議。研究這份決議的三種不同的“歸宿”,是頗為耐人尋味的:
它被收入《六大以來》一書(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那是理所當然的,因為它是中國共產黨重要的曆史文獻。
它被收入1948年晉冀魯豫中央局編印的《毛澤東選集》,成了毛澤東著作,那也是說得過去的,因為它的核心思想是毛澤東的。
它又被收入1990年中共黨史資料出版社出版的《張聞天文集》,成了張聞天著作,這也還是說得過去的,因為它是由張聞天執筆寫成的。
這三種不同的“歸宿”,綜合起來,倒是說出了一個意思:遵義會議決議,是根據毛澤東的思想和觀點、由張聞天執筆寫成的中國共產黨重要的曆史文獻。如果要說得更準確些,就是以毛澤東的思想、觀點為主,內中也包括張聞天、王稼祥、周恩來、陳雲、劉伯承等遵義會議出席者的貢獻。
遵義會議決議共分十四節,長達一萬三千餘字,是在張聞天的“反報告”提綱的基礎上寫成的。
由於遵義會議決議太長,不便於以電報發往各處,於是又由張聞天加以壓縮,寫成提綱式的《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總結粉碎五次“圍剿”戰爭中經驗教訓決議大綱》,以“中央書記處”的名義於1935年2月8日發出。這一大綱與遵義會議決議內容完全一致,也表明遵義會議決議是在1935年2月8日通過的。
毛澤東很懂得策略,在遵義會議決議中,特地寫上“一年半反對‘圍剿’的困苦鬥爭,證明了黨中央的政治路線無疑是正確的”,即中共六屆四中全會以來的“政治路線無疑是正確的”。這樣,大大減少遵義會議的阻力。因為在一次政治局的擴大會議上,去否定一次中共中央全會的政治路線,顯然是艱難的,組織手續上也不完備,所以毛澤東聰明地隻限於軍事路線的討論,而且批判了博古、李德在軍事指揮上的錯誤,把他們“轟下台”,同樣達到了否定王明路線的目的。
遵義會議決議剛一通過,就開始向基層傳達。不過,傳達時很注意對李德、博古點名的範圍。如陳雲手稿中所寫:
決定決議到支部討論時,指出華夫同誌的名字。在團以上幹部會中才能宣布博古同誌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