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我的孩子們真的變了,再也不願意跟我一起去看電影了。
貝:你是怎麼知道他們有這個想法的?
W:十幾歲的孩子都不喜歡與父母一起去。
貝:你真的請過他們嗎?
W:沒有。實際上,他們倒是問過我幾次,問我要不要跟他們一起去……可我覺得,他們並不是真心想帶我去。
貝:試一下,讓他們直接回答你的問題!
W:我想……也許可以。
貝:關鍵的是,不是他們要不要你去,而是你是否在替他們做出決定,而不是讓他們自己當麵告訴你。
W:也許你是對的,可他們真的不再體諒大人了。最近,他們老是很晚才回家,飯也不按時吃。
貝:總是這樣嗎?
W:嗯,大概有一兩次……我想也不總是如此。
貝:他們很晚回家吃飯是因為他們不體諒大人嗎?
W:不過,他們倒是跟我說過,那幾天他們學校有活動,可能回來得比較晚。還有,他們在其他方麵還是知道心疼大人的。
這位病人後來發現,她的孩子實際上非常願意跟她一起去看電影。
如本例所示,貝克的問答風格非常類似於蘇格拉底式啟發教學法,即通過提問,讓病人說出一些與他的假設或結論正好相反的情況,產生自我矛盾,從而自己糾正自己的認知錯誤。
這個技巧的作用在下麵的對話中看得更加明顯。這是貝克與一位25歲的少婦(為敘述方便,下麵稱她為S)所進行的談話。起因是:丈夫對她不忠,她認為自己再活下去“沒有什麼意思”,因此準備自殺:
貝:你為什麼想自殺?
S:沒有雷蒙,我毫無價值……沒有雷蒙我活著沒有意思,一點兒也快活不起來。但我沒法留下他。
貝:你們的感情一向可好?
S:一開始就不好。雷蒙剛結婚就到處泡妞,結婚幾年來我難得見他一麵。
貝:你說沒有雷蒙你就快活不起來。你跟雷蒙在一起時真的感到快活嗎?
S:沒有,我們總是吵嘴和打架,我的感覺非常不好。
貝:那麼,你為什麼覺得雷蒙對你那麼重要呢?
S:我想,大概是,沒有雷蒙我毫無價值。
貝:認識雷蒙之前你就覺得自己“毫無價值”嗎?
S:沒有。我那時覺得自己出類拔萃。
貝:如果在認識雷蒙之前自我感覺良好,為什麼現在必須有他才能感覺不錯呢?
S:(陷入沉思)呃……
貝:婚後難道就沒有人對你感興趣嗎?
S:好幾個男人主動向我示愛,可我沒有理睬他們。
貝:你覺得世界上有沒有跟雷蒙一樣好的男人?
S:我覺得很多男人都比雷蒙好,因為雷蒙對婚姻不忠實。
貝:你是否有機會跟他重歸於好?
S:不可能……他另外有好多女人。他不需要我。
貝:嗯,假如離婚,你實際上會失去什麼呢?
S:我不知道(痛哭失聲)。我想,也隻有與他離婚了。
貝:你覺得隻有與他離婚才能與另一個男人相好嗎?
S:以前我也曾愛過其他男人的。
經過這次對話之後,這位少婦覺得完全沒有必要非自殺不可。她開始對自己“除非有人愛我,否則我就毫無價值”這個想法產生懷疑。將貝克提出的問題想過幾遍之後,她決定正式離婚。離婚後,她又組成了新的家庭,開始過上了正常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