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教育的內容則大大超前,過去小學的內容現在放到了幼兒園,初中的內容放到了小學,高中的內容放到了初中,大學的一些內容放到了高中。
學校和家長的這種願望都是好的,但是,如果不顧學生的興趣,把家長的意誌強加給學生,可能會適得其反。心理學研究表明,一個人如果長期從事他不喜歡、不感興趣的工作,會大大降低他的創造力,消磨他的人生激情,甚至會導致精神問題。近年來不斷有一些青少年因為學習焦慮問題而自殺,已經向我們敲響了警鍾。
根據興趣指向的目標,興趣可分為直接興趣和間接興趣兩類。直接興趣指一個人對活動過程本身的興趣。它一般是由事物的特點引起人強烈的情緒感受,在無意識中表現出來的。如有的學生非常喜歡流行音樂,不論上課、做作業、趕公交、騎自行車都不離耳機,甚至到了不聽音樂什麼事情都不能做的地步。
間接興趣是指開始時人對具體的事物或活動的過程並沒有興趣,而是對活動的結果有明確的認識,從而產生對活動過程的興趣,並支配自己去堅持這項活動。就拿上麵的例子來講,有的學生對音樂並不感興趣,但自從喜歡上某一位歌星後,愛屋及烏,便逐漸產生了對音樂的興趣。在實際生活中,學習活動和勞動過程本身並不是都能在情緒上對人產生吸引力。如果一個人對某項活動的直接興趣和間接興趣能結合起來,就會對活動表現出巨大的熱情,活動將富有成效,同時,也能使人獲得最大的滿足。
從興趣的範圍來看,興趣可分為廣泛的興趣和狹隘的興趣,這是個人興趣結構上的特點。有的人興趣、愛好廣泛,除了有自己非常感興趣的專業外,還有許多業餘的愛好。而有些人的興趣就比較狹窄,不要說什麼業餘愛好,世界上沒有一樣他喜歡的東西。
古往今來,世界上許許多多的偉大人物,都有著廣博的興趣。蘇東坡既是一位政治家,又是詩人、詞作家、散文家、書法家、畫家;嶽飛既是一位軍事家,又是一位著名的詩人;達芬奇既是一位著名的畫家,同時也是一位科學家;馬克思既是一位偉大的政治家,又是偉大的思想家、理論家。
世界是客觀的,又是普遍聯係的,興趣廣泛的人,可以做到不同學科間的相互借鑒、相互促進、融會貫通和相得益彰,因此,廣泛的興趣可以使人眼界開闊、思維活躍,容易使人成功。興趣比較狹隘的人,也許在某一個領域刻苦鑽研,興趣很大,但因缺乏和其他領域的聯係,成就終究是有限的。如果能將興趣的廣度和深度結合起來,就既能在某一領域取得好成績,也能使其個性獲得全麵的發展。
當然,興趣也不是越廣越好,有些人的興趣雖然也非常廣泛,似乎對什麼都有興趣,對什麼都愛好,朝三暮四,結果卻是一事無成。
比如有的人誌大才疏,今天要當科學家,明天要當文學家,後天又決定當企業家,到後來自己也不知道當什麼家好了。這種見異思遷的人,由於缺乏一個穩定的中心興趣,就不能在某個方麵深入鑽研,係統地掌握這個方麵的知識,所以一般不會有什麼成就。
有了穩定的興趣才能使人在活動中克服各種困難,積極學習、研究與其興趣有關的各種知識。青少年的興趣大多是不穩定的,這是與其年齡有關的特征,因為這時興趣的不穩定可使青少年接觸多方麵的知識,了解自己的誌向到底在哪裏,自己適合向哪個方向發展。然而一旦決定了自己的發展方向,就不能朝秦暮楚,而要注意培養自己穩定、廣博、深刻的興趣。
要真正學有所成,廣有作為,僅有興趣是不夠的,還需要堅強的意誌和不畏艱難、百折不回的精神。否則,做事情隻憑興趣,憑感覺,遇到一點兒困難就知難而退,是永遠不可能成功的。王獻之、陳景潤的成功,實際上就是興趣+意誌+努力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