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是孩子成長過程中不可缺少的角色。在一些單親家庭中,母親一個人帶著孩子,她們認為再婚會給孩子帶來壓力,就為了孩子而不再選擇婚姻,或是害怕結婚。

其實這是錯誤的想法。心理學家研究發現,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如果缺乏父親的影響作用,男孩容易變得女性化,女孩容易依戀年長男性,或懼怕、不信任男性。還有的離婚母親會不自主地把對丈夫的埋怨、仇恨灌輸給孩子,在孩子幼小的心靈裏投下了抹不去的陰影,在他們長大後就會影響他們的人際關係、擇偶觀念和婚姻生活。

從多起心理谘詢的案例中發現,父愛缺失的男孩子,往往不知道作為男人,應該有什麼樣的使命。由於缺乏男性榜樣,他在性別認同,不知道怎樣對待異性。由於缺少成年男性的道德指引和行為規範,他缺乏自律,情感和性格也很不穩定,有的膽小怕事、優柔寡斷,有的脾氣暴烈、做事衝動,有的則抑鬱寡歡、自暴自棄。

此外,父愛缺失的女孩子,由於在幼年時沒有得到成年男性的接納和認可,容易懷疑自己作為女性的存在及其價值。由於缺乏男性偶像,她不知道男人應該是什麼樣的,應該怎樣對待女性才是平等的關係,有的會窮盡一生、付出很大的代價,去討取男人的歡心。

對於她來說,愛是痛苦的。她會不由自主地愛上比她大很多或者對她漠不關心甚至虐待她拋棄她的男性,因為她沒有從父親那裏得到正常的男性的愛、嗬護與尊重。她們的內心會產生嚴重的不安全感,對兩性間的親密關係也會更加渴望,以至難以把握男女之間的尺度,出現情感冷淡或狂熱。

對這一問題,最有發言權的當屬哈佛大學的羅斯派克博士。他在這一領域曾進行了深入的研究。派克認為,父親對女兒個性和性心理的影響有時甚至超過母親。

父親對兒子,往往會提供較多的獨立機會,而對待女兒,卻容易走向兩個極端———疏離或鼓勵她們的依賴性。疏離的結果使她們更容易產生慕男情結,變成感情隨便的“花癡”;而縱容女兒的依賴性,則容易使她們變成沒有主見的“牛皮糖”。

羅斯派克博士還認為,女孩子社會化的過程往往是父親影響的結果,如果一個女孩子缺乏父愛,那麼她的社會化水平就會比較低、性觀念也比較混亂,發生不當性行為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孩子從小缺少父母的關愛,小時往往會出現焦慮、抑鬱的情緒,到了青春期,他們會猛然意識到被父母“拋棄”,會以評判的心情來審視父母,並把對父母的憤怒投射到社會和他人身上,從而出現操行障礙、與人交流障礙等。

而母愛是幫助嬰幼兒完成人格發展的最為關鍵的情感,是任何愛都無法取代的。因為兒童是通過感官去領會世界的,如果他得到了母親的關懷和愛撫,生理需要就得到了滿足,就會感到安全,從而對周圍的人產生信任感;否則會對世界產生恐懼,對人不信任,而敏感多疑。

研究人員發現,母親的愛撫能刺激嬰兒大腦產生一種“在受到壓力時安慰身體的基因”,因此,經常受到母親愛撫的嬰兒長大後,分泌的緊張激素較低;反之,分泌的緊張激素較高,而研究發現,人緊張時,思維通道狹窄!

美國心理學家埃裏克森在他著名的“人格發展八階段論”中就談到,兒童在出生至十八個月時就要通過感官去領會世界,從母親的形象中去信任世界。如果他得到了母親的關懷和愛撫,生理需要就得到了滿足,就會感到安全,從而對周圍的人也就有了信任感。但是如果母親的關愛不夠,甚至沒有,孩子就會對人、對世界產生恐懼,充滿不信任,可見母愛對孩子的影響至關重要。

這類型的學生女孩子居多。她們童年失母,父親的心態、性格也是沉默不語型的,孩子無法得到細致的關愛。情感易陷入憂鬱、沮喪、悲觀和苦悶狀態。

初中階段的她們正是身體發生變化的關鍵時期,比如她們第一次來了月經,沒有母親的關心,又不敢和同學交流,她們常常會感到害怕;學習上更無法集中注意力,於是成績漸漸下滑,可內心深處她們又渴望進步,卻自感力不從心。這在無形中會增強她們的自卑感,削弱她們的自信心。她們不願意同學老師問家事,不願意學校開家長會,但內心卻無比渴望親情、溫情。

母愛對於孩子身心健康成長的作用無可替代。其實,稍有一些閱曆的人多少都會有這樣的體會:幼年時期曾得到充分母愛的人成年以後,人格往往比較健全;相反,其人格則或多或少地會有缺陷,如固執任性、自私內向、悲觀失望、敵視他人、心胸狹隘、易於嫉妒、脾氣暴躁等等。這些怪異的人格特征更造成了他們人際關係緊張,以至有的人雖然在事業上取得了驕人的成就,生活上也很富足,卻總是鬱鬱寡歡。

孩子缺失母愛還嚴重地影響了母子之間的感情。大量的心理谘詢案例表明,童年缺失母愛的人,對母親的感情深厚程度,遠不如受到過完整母愛的子女;而這又給母子雙方都帶來了難以愈合的心靈創傷,甚至抱憾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