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情緒和情感(3 / 3)

①詹姆斯―蘭格理論。

詹姆斯提出情緒是對身體變化的知覺,蘭格認為情緒是內髒活動的結果。兩人觀點的共同之處是,都認為情緒是植物性神經係統的產物,是人對機體生理變化的主觀感受。

②坎農―巴德理論。

坎農認為情緒的中樞不在外周神經係統,而在中樞神經係統的丘腦。提出丘腦上傳的衝動可以使大腦對皮下中樞包括丘腦解除抑製,使植物性神經係統的活動異常活躍從而使人產生情緒體驗。

巴德支持並發展了這一觀點。

早期的情緒理論首開情緒生理機製探索之先河,敏銳地抓住了情緒過程獨有的生理變化和內心體驗的特點,看到了外周神經係統和皮層下中樞在情緒產生中的特殊作用。但認為情緒的產生和腦皮層活動無關,使得無法解釋較為複雜和高級的情緒情感是如何產生的,因而有很大的缺陷。

(2)情緒的認知理論。

情緒的認知理論以阿諾德的評定―興奮說和沙赫特―辛格的情緒三因素說為代表,他們都特別強調認知因素在情緒產生中的作用。

①阿諾德的評定―興奮說。

阿諾德把情緒產生的過程描述為:a。情緒性刺激作用於人,人首先會對刺激做出解釋和評價。對刺激做出肯定的評價,人就會產生肯定的態度傾向;反之,則有否定的態度傾向。b。伴隨皮層的刺激評定和相應態度,會產生一定的生理模式導致特定的生理變化:引起交感神經係統或副交感神經係統的活動。c。評定和生理變化的感受融合在一起形成情緒體驗。

阿諾德的情緒理論概括了自詹姆斯―蘭格以來情緒理論的成果和情緒生理學的成果,不否認外周變化的反饋是情緒意識的基礎,承認皮下中樞在情緒發生中所起的重要轉換作用,但更強調皮層的評定是情緒發生和情緒性質的決定因素,這樣就把皮層、皮下中樞、周圍神經係統的作用統一起來。

阿諾德提出了情緒是通過皮層的認知評價才得以產生的觀點,把情緒和認知評價聯係起來是情緒理論的一大突破。但她對情緒對認知的反作用未提及,僅把情緒看成認知的副產品有所不妥。

②沙赫特―辛格的經典情緒三因素說。

沙赫特和辛格通過他們所設計的精巧實驗,證明情緒的產生是環境事件、生理狀態、認知過程三者之間相互作用的結果。這種理論可概括為如下模式:

沙赫特―辛格的情緒理論與阿諾德的情緒理論同屬情緒的認識理論,但阿諾德重視認知在情緒中的決定性作用,而沙赫特和辛格則著眼於將認知因素與生理知覺和環境知覺進行比較,提出情緒是認知的、生理的、環境的三種因素的構成物,看到了三者各具功能又密切聯係著起作用的性質。

(3)情緒的行為理論。

這種理論重在探討情緒產生和發展的原理,特別強調後天學習在情緒產生中的作用。

華生是提出情緒的行為理論的第一人。他提出:情緒這種遺傳的反應模式,是在環境刺激的強化下才表現出來的。如成人的撫摸使嬰兒逐漸學會了以微笑來回應(1929)。

哈洛和斯塔格納(1933)認為,人類存在著先天無差別的基本情緒,這種原始的情緒反應在與外部環境接觸中受到多種聯係的獎與懲,通過各種學習形成了不同的情緒。

格雷(1971)通過對先天的恐懼、早期的條件反應和情緒在語言中的最初表現的研究,提出了有關變態情緒產生的理論。他認為情緒是由外部事件引起的內部狀態,當外部事件和內部狀態關係變得混亂時,就會產生病理反應。

情緒的行為理論看到了客觀刺激在情緒產生中的作用,但對主體認知的作用估計不足。

(4)情緒的動機―喚醒理論。

這種理論主要研究了情緒對人的作用。

美國心理學家揚(1961)通過實驗研究指出:情緒過程與感知過程的不同在於它產生動機作用並影響行為。他認為情緒有四個方麵的作用:①激活誘發行為;②維持並結束行為;③調整行為,決定是否繼續與發展;④組織行為,決定神經活動模型的形式。但揚在談情緒的作用時,誇大了情緒的破壞性,忽視了情緒的適應性。

利珀也從動機喚醒的角度來理解情緒,但強烈反對情緒隻對行為有瓦解作用的觀點,主張情緒是具有動機作用的積極力量,情緒可以組織、維持和引導行為。並提出情緒在大多數時間裏處於溫和的激活狀態,在無意識的情況下控製著人的行為,指示著行為的方向。

湯姆金斯(1962)更多地使用感情一詞來替代情緒。他認為,感情係統是原始的,具有先天性,它與後天形成的驅力係統相互影響並為其提供能量。感情是最基本的動機係統,它的作用是激活、喚醒、放大內驅力,成為行為的動力。

伊紮德進一步提出了情緒對人格整合的動機功能。他認為,人格是由知覺、認知、運動、內趨力、情緒和體內平衡六個子係統構成的複雜組織,情緒是這個複雜組織的動力核心,情緒憑借自己的動機作用與認知、行為等子係統建立聯係,實現著人格係統的整合。

動機―喚醒理論可以說是後來心理學界高度重視情緒智慧的先聲。今天,有關情緒情感與身心健康、活動效能關係的研究成為新的熱點。

除了以上提及的情緒理論外,還有精神分析和體驗的情緒理論等。了解情緒理論,對我們認清情緒情感的實質、生理和心理機製、特點和作用等大有助益。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