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個性與個性傾向性(1 / 3)

一、本章學習目的

1.了解個性的構成成分和個性特點;

2.理解個性傾向性在個性中的地位和作用;

3.明確需要是個性積極性的源泉,掌握馬斯洛的需要層次論;

4.掌握動機的形成條件和作用,了解動機理論;

5.初識興趣、理想、信念、世界觀。

二、本章基本結構

三、本章學習要點

1.個性指一個人的整個心理麵貌,是具有一定傾向性的各種心理特征的總和。

2.個性的心理結構包括個性傾向性和個性心理特征兩大方麵。

3.個性傾向性是人進行活動的動力係統,是個性結構中最活躍的因素,它決定著人對現實的態度,決定著人的價值取向和人生追求。個性傾向性中包含需要、動機、興趣、理想、信念、世界觀等因素,它們主要是在後天的社會化過程中形成的,較少受生理因素的影響。

4.個性心理特征指一個人身上經常地、穩定地表現出來的心理特點,它是個性中比較穩定的成分,主要包括能力、氣質和性格,是造成人外在的效率差異、風格差異、品格差異的內在心理因素。在個性心理發展的過程中,這些心理特征較早地形成,並不同程度地受生理因素的影響。

5.個性具有整體性、穩定性與可塑性、獨特性、社會性與生物性等特征。

6.需要是個體內部的生理或心理的不平衡狀態,這種不平衡狀態使個體產生缺失感、緊張感,人們不可能長時間耐受這種失衡,總是力求獲得滿足;並且任何人在任何時候都會有某種或某幾種需要,人的需要永無止境、永不枯竭,所以需要是個性傾向性乃至整個個性積極性的源泉,也是社會發展的心理動力。

7.需要雖然是內部的一種不平衡狀態,但卻是現實要求的反映。當社會要求和個體的生理需求反映到個體頭腦中並且感到確有缺失時,外部和內部的現實要求便轉化為個體的需要,這種需要會推動個體去追求需要的滿足,重獲內部平衡。

8.心理學家從多個角度研究人類的需要,主要有勒溫的需要理論、默裏的需要理論、馬斯洛的需要理論、阿爾德夫的需要理論、麥克萊蘭的需要理論、魯賓斯坦和彼德羅夫斯基的需要理論等。其中馬斯洛的需要理論影響最大。

9.人類的各種需要並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聯係和重疊交叉的,需要的分類僅僅具有相對的意義。心理學家對需要的分類有各種不同的觀點,如默裏的基本需要和次級需要兩分法,馬斯洛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和愛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五分法,阿爾德夫的生存需要、關係需要、成長需要三分法,麥克萊蘭的成就需要、權力需要、合群需要三分法等。目前,更簡單通俗的分法是:根據需要的起源,把人的需要分為生理性需要和社會性需要;根據需要的對象,把人的需要分為物質需要和精神需要。

10.動機、興趣、理想、信念、世界觀等都是需要的表現形式。

11.動機是引起和維持個體活動並使活動朝向某一目標的內心理由和內部動力,對行為起著直接的激活、指向、維持、調整作用。動機是在需要的基礎上產生的,動機實質上所表現的是人各種各樣的需要。但動機又不等於需要,隻有需要達到一定強度,並且客觀上又具備了使需要得到滿足的條件――誘因時,需要才能轉變為對行為有實際推動力量的動機。

12.動機理論主要有本能論、驅力論、喚醒論、誘因論、認知論,分別從不同角度探討了動機的起源、起因、作用、內在心理機製。特別是認知論對揭示動機產生中內部的心理過程(主要是認知過程)非常有意義。

13.可從多角度對動機進行分類。根據動機的性質可分為生理性動機和社會性動機;根據學習在動機形成和發展中所起的作用可分為原始性動機和習得性動機;根據動機的意識水平可分為有意識的動機和無意識的動機;根據動機主要是由內部需要引起還是外在誘因引起可分為內部動機和外部動機。

14.生理性動機為動物和人所共有,但人的生理性動機常常帶有社會性。生理性需要若長期得不到滿足會危及生存和繁衍,因而以生理性需要為基礎的生理性動機強度很大,但一旦得到滿足,生理性需要和動機即刻下降。以社會性需要為基礎的社會性動機有認知興趣、交往動機、娛樂動機、成就動機、勞動動機等,得不到滿足雖不直接危及生命,但會嚴重影響身心健康、活動效率、生存質量。因而,社會性動機對人行為的作用是長久深遠的,並且社會性需要的滿足會給人極大的心理滿足,使人產生更高水平的需要和動機。

15.弗魯姆的動機強度公式說明,動機強度與人對自己實現目標的概率估計和目標價值的主觀認識有關。阿特金森的動機強度公式說明,動機強度等於追求成功的動機與避免失敗的動機之和。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