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個性與個性傾向性(2 / 3)

16.動機強度與工作效率的關係可以描述為倒U形曲線,意味著動機過弱或過強都會使工作效率下降,動機在中等強度時工作效率最佳。耶基斯――多德森法則進一步說明了動機的最佳水平會隨著任務難度的不同而不同,在容易的任務中,動機強度的最佳點偏於較高的位置,隨著任務難度的增加,動機的最佳強度有逐漸下降的趨勢。

17.興趣是個體力求認識某種事物或從事某種活動的心理傾向。興趣的發展規律是從有趣到樂趣再到誌趣。興趣是人學習、工作和其他活動中最有活力和效力的內部動力。

18.信念是堅信某種觀點的正確性,並支配自己行動的個性傾向。世界觀是信念的體係,是一個人對整個世界的根本看法,它製約著一個人的思想傾向和整個心理麵貌,是人言行的總動力和總動機。

四、重點難點分析

1.個性的特征

①整體性。

個性是一個統一的整體結構。在這個整體結構中,個性傾向性和個性心理特征間、彼此的各個成分間相互影響、相互依存,形成了動態關聯的整體。

②穩定性與可塑性。

個性具有穩定性。人在行為中偶然表現出來的心理傾向和心理特征不能代表他(她)的個性,隻有在行為中經常表現出來的心理傾向和心理特征才是他(她)個性的體現。

個性具有可塑性。雖然個性是人從早年開始適應環境的產物,一旦形成便具有較大的穩定性,但這種穩定性是相對的,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尤其是個性未定型的兒童,和受社會因素影響較大的個性方麵,可塑性較大。

③獨特性。

如同世界上找不到完全相同的樹葉,世界上也沒有內心完全相同的兩個人。每個人的精神世界都是獨一無二的,個性具有獨特性。

個性的獨特性並不是說人與人在個性上毫無共同之處。個性指人的整個心理麵貌,既包含有人類共同的心理特點,民族共同的心理特點,時代、年齡、性別等共同的心理特點,又包含每個人與他人不同的心理特點。但個性最突出的是人彼此間的差異性。

④社會性與生物性。

人的個性從總體上講,受生物因素和社會因素的雙重製約。一般來說,生物因素為個性發展提供了可能性,社會因素使這種可能轉化為現實。具體來說,個性傾向性和性格較多地受社會因素的影響,氣質較多地受生物因素的影響,能力則受生物因素、社會因素的雙重影響。

2.馬斯洛的需要層次論

(1)理論要點。

①人類天生有五種基本需要:生理、安全、歸屬和愛、尊重、自我實現,後來將自我實現的需要細化為認知需要、審美需要、自我實現需要。

②上述各種需要構成了基本需要、心理需要、自我實現需要三個層次,前兩個層次為求足需要,後一層次為發展需要。

③人的需要由低向高發展,當低一層需要基本滿足之後,高一層需要便發展起來,並最終取代前一需要的優勢地位。

④需要的層次愈高,與社會文明進步的方向愈一致。但並非所有的人都表現出所有的需要,由於社會對人需要滿足情況的不同,使不同人的需要處於不同層次。主張社會應盡力滿足人的低層需要,發展人的高層需要。

(2)評價。

馬斯洛的需要層次論係統地探討了需要的分類、結構、發展規律及需要在人類生活中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但他把人的需要通通說成是天生的,從抽象的人性出發單方麵要求社會滿足個人需要是不妥的,並且關於需要發展遞進關係的解釋也有簡單機械的偏向。

3.動機形成的條件

引起動機的內部條件是需要。

引起動機的外部條件是誘因。誘因分為正誘因和負誘因。凡是個體因趨向或接受它而得到需要滿足的事物稱作正誘因;凡是個體因逃離或躲避它而得到需要滿足的事物稱作負誘因。

在動機的內部條件和外部條件各自所起的作用上,心理學家所強調的側麵有所不同。“拉”的理論強調動機中環境的作用,“推”的理論強調動機中個體的內部力量。但總體講,動機取決於這兩種力量的“合力”。

4.需要和動機的複雜關係

動機以需要為基礎,但其間的關係是非常複雜的。以人的工作動機為例,從理論上講,人的工作動機應是建立在對工作感興趣的工作需要基礎之上。但在工作崗位上,有的員工對工作並沒有特殊的興趣,但在競聘關頭或競賽情況下也能做得不錯。這種工作行為當然也是由工作動機支配的,但不是出自對工作的興趣,而是由避免失敗、維護自尊的需要與考評、競賽等外部條件結合而產生的。這個例子說明了兩點:其一,一般說隻有個體需要和客觀條件同時具備、結合起來時才有動機產生。其二,不僅工作需要,其他凡是能導致工作行為的需要因素,如交往、自尊、成就等需要都可以成為工作動機的構成因素;而滿足需要的條件,既可以是直接滿足人工作需要的有吸引力的工作,也可以是滿足人其他需要的各種誘因。因而工作動機之後隱含的需要可能是極為複雜的,啟發我們一方麵應當培養人從事某一活動所應有的內部需要,另一方麵也可以利用人的多種需要激發他的某一行為,並隨時注意將外部動機轉化為內部動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