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英魂已逝南聯盟!中華奮威不可侮(5)(2 / 3)

如今美國又悍然使用導彈襲擊我駐南使館,其用心昭然若揭。正如國防大學的張召忠教授所指出的那樣,美國此舉是對中國支援南聯盟,以及對國際危機和衝突的反應和所持立場的試探。通過這個事件,美國和北約要摸清中國對國際危機和衝突,特別是突發事件的反應力度、人民呼聲、輿論立場、政治態度,以及所采取的措施。如果說北約空襲南聯盟看作“敲山鎮虎”,把俄羅斯等國拉入危機之中的話,那麼空襲中國使館的行為有可能蘊藏更大的陰謀,比如迫使中國卷入這場危機和衝突,分散中國對“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注意力,使中國陷入動亂或背上沉重的戰爭包袱等。

但是曆史證明,美國在“遏製”中國問題上采取的種種手段,定會以失敗而告終。這是因為,和平與發展是當今社會的主流,凡是逆曆史潮流而行的人,雖然可能強大一時,但終究會被曆史拋棄。

美國希望從戰爭中撈取什麼

美國希望戰爭可以給自己帶來巨大的政治利益,強化自己作為當今世界惟一超級大國地位。與此同時,它也希望通過戰爭獲取長遠的經濟利益。

縱觀本世紀曆史,美國往往是戰爭的最大受益者

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前,美國基本上奉行中立。1791年的《獨立宣言》嚴禁美國人以任何形式參與、幫助或支持交戰雙方的活動。1794年,《獨立宣言》的發布者、美國總統華盛頓又發表了著名的《告別演說》,反對把美國的“命運與歐洲的任何一部分的命運糾纏在一起,以致使我們的和平與繁榮卷入歐洲的野心爭奪、利益、情緒反複無常的羅網中去”;他認為美國的“正確政策是避免與國外世界的任何一部分永遠結盟”。

然而第一、二次世界大戰,美國不但打破了不介入歐洲事務傳統,而且戰後還把勢力範圍擴展到世界的每個角落。這一方麵是因為隨著經濟生活中壟斷組織的迅猛發展,美國迫切需要開辟更廣闊的海外市場,另一方麵也是因為大戰給美國帶來的利益,使其獨霸世界的野心得以極大膨脹。二戰結束時,羅斯福總統的顧問伯?巴魯克就曾說過:“美國由於它軍事力量的強大,經濟方麵的優勢,能夠建立起對世界的領導。”

的確,在二戰中由於美國參戰較晚,又遠離歐洲和太平洋戰場,是本國領土沒有遭到戰爭破壞的惟一大國。戰爭期間美國向英國、法國和蘇聯等盟國提供大量武器、裝備和其他軍需品,極大地刺激了它的生產。據有關資料統計,美國工業生產在資本主義世界工業總產量中所占的比重,從1937年的41.4%增加到1947年的62%;美國出口總額占資本主義世界出口總額的比重,從1937年的14.2%增加到1947年的32.5%。隨著美國工業生產的迅速發展,它的經濟實力大大增強。1939年美國國民生產總值為910億美元,到戰爭結束時的1945年,其國民生產總值增加到2150億美元。1939年歐洲戰爭爆發時,美國軍隊隻有33.5萬人,國防開支10億美元;1945年納粹德國投降時,美國軍隊人數增加到1200萬人(其中海外駐軍380萬人),國防開支猛增到800億美元,占國民生產總值的37.2%。戰爭後期,美國不僅擁有強大的海、陸、空軍,而且是惟一擁有原子彈的國家。美國軍隊越過大西洋和太平洋,在遠離美國本土數千英裏以外的西歐、地中海和遠東地區建立軍事基地。

而二戰給歐洲各主要國家的經濟卻造成了前所未有的破壞。作為戰敗的一方,德國在戰爭中死亡約600萬人,加上被俘和失蹤人數共1360萬。它的工業、農業、交通設施以及一些城鎮受到嚴重破壞,柏林一些城區幾乎化為廢墟。此外,奧得―尼斯河以東約10萬平方公裏的領土劃歸波蘭和蘇聯。戰勝方的經濟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削弱。英國在戰爭中打了個精疲力盡,25%的國民財富被戰爭吞噬,海外投資減少了50%,而且還欠了幾十億英鎊的外債,經營了幾百年的大英帝國從此衰落。法國在戰爭期間兩次成為戰場,又有3/5領土曾被納粹德國占領,經濟遭受戰爭破壞尤為嚴重。直到戰後的1948年,法國工業生產隻占西方資本主義世界工業總產值的4%。

在朝鮮戰爭和越南戰爭中的失利並沒有對美國經濟產生太大影響,但是經過戰火塗炭的朝鮮、越南等國的經濟卻倒退了十幾年以至更長的時間。

1991年的海灣戰爭為美國帶來了巨大的經濟利益。僅以石油為例,眾所周知,海灣地區石油資源豐富,已探明的石油儲量為6600億桶,占全世界已探明全部儲量的60%;油產量占歐佩克的68%;美國、西歐和日本石油進口的23%、39%和63%來自海灣。因此,經濟發達國家都把海灣視為經濟生命線,海灣地區及中東其他產油國一有風吹草動,西方國家就會為之一驚。1973年阿拉伯國家為反對以色列擴張,運用“石油武器”聯合鬥爭,使油價翻了兩番;1979年伊朗發生革命,隨後兩伊戰爭爆發,又使油價達到每桶30多美元。這兩次危機深深刺痛了美國和其他西方國家的政治、經濟神經,使西方經濟遭受嚴重打擊。石油危機的噩夢使西方國家餘悸未消,所以當海灣危機一爆發,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迅速采取行動。

1990年10月,繼伊拉克入侵科威特之後,紐約商業交易所的石油價格猛漲至每桶40美元。而據美國商務部報告,此時美國的工業生產連續下降,較1989年同期相比,美國經濟的增長率僅為1.8%,可通貨膨脹率達4.1%,失業率從同年6月份的5.2%上升至5.9%。如果石油價格持續上漲,勢必使美國經濟雪上加霜,有可能加速經濟危機的到來。海灣戰爭結束後,紐約商業交易所的石油價格迅速降至每桶20美元上下。這對於美國這樣一個石油消費大戶來說無疑是個好消息,受益無限。

美國受益奧妙何在

美國從自己的建國經驗中知道,國家強大的首要基礎是擁有廣大的版圖,而阻止一國崛起的最徹底的辦法,就是肢解它的版圖,讓它在分裂中內耗,在內耗中為西方大國所控製和利用。

因此對那些所謂“威脅”到美國利益的國家,美國在兩次世界大戰後開始采取主動出擊策略,先是利用人權的幌子挑起一個國家的民族矛盾;然後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麵向這個國家施加壓力,並通過資助這個國家的分裂勢力、扶植美國在這個國家的代理人,向這個國家進行全方位的滲透;最終在上述手段失效時就明目張膽地運用軍事幹涉悍然發動戰爭。

從戰後發生的一係列事件中,我們不難看到美國這一戰略的具體體現:戰敗的德國被肢解、朝鮮戰爭“三八線”的劃分、拚命維護“兩個越南”的存在、害怕看到中國的統一、促成強大的蘇聯解體、在伊拉克強行劃出“禁飛區”等。如今美國又把黑手伸向了科索沃。曆史真是驚人的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