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北約在解釋這些血淋淋的事件時,往往隻是輕描淡寫地說是“偏離了軍事目標”或“不可避免的失誤”。
不僅如此,北約的轟炸還有了新的戰術。一個多月來,我們已經習慣了常常在午夜以後響起的爆炸聲,每天晚上就像“等樓上的另一隻靴子掉下來”一樣等待那一聲令人心悸的巨響。一般來說,在貝爾格萊德市區,北約往往在“精確地”炸毀一個目標後,便會完成任務般打道回府了。可自4月29日起情況發生了變化。那天晚上從10點多開始直至次日清晨,飛機的轟鳴聲、導彈的爆炸聲和防空炮火聲徹夜未停。那一天北約不僅轟炸了市中心的國防部和總參謀部大樓等建築,而且還在短時間內對這些目標進行了二次轟炸。一些消防人員和救護人員就在這二次轟炸中受傷或遇難。可以說自空襲以來每次爆炸聲響起,我的心都會被揪緊一次。塞爾維亞電視台被炸以後,十多名死去的新聞界同行陸續被從廢墟中挖出,這在我的心裏成了一道抹不去的沉重陰影。隨著北約轟炸“失誤”次數的增加,每天在布蘭科大橋上以人體盾牌參加護橋的人們的命運不能不令人感到擔憂。在加緊對南聯盟空襲的同時,北約還在施展一種心理戰――鼓動南斯拉夫人民推翻米洛舍維奇政權。它們通常是一張張印刷考究的小傳單。正麵是幾行令人心悸的黑色美術字:沒有汽油,沒有電,沒有自由,也沒有未來;背麵則有一段問話:你還要為米洛舍維奇受苦到何時?長時間生活在沒有規律的驚恐和不安中,大家都感到身心極度疲憊,甚至笑自己得了“科索沃戰爭綜合症”。然而我們畢竟是外國人。作為真正受害的當地人,他們的心情又是如何呢?
南聯盟境內多瑙河和薩瓦河上的主要大橋幾乎都已被北約摧毀,而貝爾格萊德的幾座大橋也危在旦夕。乘出租車時,聽說要從老城到新城去,我已三次被拒載,理由都是那要經過布蘭科大橋;而每次經過這座大橋時,司機往往都會不由自主地加大油門。一位出租車司機曾對我說,我們害怕過橋,但並不意味著我們要向北約說“YES”,北約已經把我們炸成這個樣子,我們還有退路可走嗎!
盡管大國間不緊不慢的外交斡旋一次又一次地把人們的希望變成失望,北約在加大空襲力度的同時也加強了心理戰術,但仍沒有跡象表明塞爾維亞人會在強大的壓力下向北約投降。在經過了沒有燈光的漫長黑夜後,陽光又把人們領進了正常生活中。多瑙河邊風格迥異的小餐廳和咖啡館裏仍然高朋滿座,散步的人們依舊緩行。
在南斯拉夫戰地采訪的其他新華社記者
自北約3月24日開始空襲南聯盟以來,新華社記者楊成明、邵雲環、趙金河、義高潮、吳誌強、黃文、胡海昕等一直在南斯拉夫前線進行采訪,他們不怕犧牲,克服種種常人難以想象的困難,深入科索沃等地的轟炸現場,將戰爭地區的各種報道及時發回總社,為新華社的新聞報道事業作出了突出貢獻,他們的報道使讀者較為全麵地了解了北約野蠻轟炸南聯盟的真實情況,並看到了南聯盟人民奮起抗擊北約侵略的英勇不屈的精神。在邵雲環遇難後,新華社火速派張鐵鋼赴前線進行報道。以下是新華社參加北約空襲南聯盟報道的記者的簡要介紹。
楊成明男,1940年3月生於遼寧省撫順市,中共黨員。1964年8月大學畢業後到新華社國際部工作。楊成明曆任新華社國際部歐亞編輯室副主任、主任等職。他多次被派往貝爾格萊德分社工作任記者、首席記者。
1991年2月至1995年8月,楊成明被派往南斯拉夫任新華社駐貝爾格萊德分社首席記者。作為分社領導人參與並負責組織了分社對長達四年的波黑戰爭的報道工作。1992年因在波黑戰場出生入死並出色完成采訪任務,受到新華社總社的通報表揚,同時榮獲總社首次給駐外記者頒發的300美元獎金。1997年8月再次被派往貝爾格萊德分社擔任首席記者。
1978年在貝爾格萊德采寫的特寫《鐵托陪同華國鋒遊覽亞得裏亞海》、1980年采寫的特寫《鐵托葬禮》、1981年采寫的通訊《獲得世界冠軍的時刻》獲新華社社級好稿獎。1991年至1995年他采寫的一篇通訊獲第三屆中國新聞三等獎、五篇通訊獲社級好稿獎、26篇稿件獲國際部或參編部好稿獎。
義高潮男,1956年1月生於北京市。1982年7月畢業於南開大學英語係。1982年7月至1985年4月在《北京周報》工作。1985年4月至1995年5月在新華社體育部工作。1995年5月起至今在新華社國際部工作。1997年7月被派往新華社布魯塞爾分社工作。北約開始轟炸南聯盟後被派往貝爾格萊德分社,多次深入科索沃等地,采寫了大量戰地報道。
1990年被授予中直機關精神文明個人稱號,1991年被評為全國優秀新聞工作者,1992年獲國務院政府津貼。
趙金河男,1942年5月出生,1970年12月進入新華社後一直在參編部工作,其間曾兩度赴貝爾格萊德分社任記者。
吳誌強男,1966年8月生於江蘇省泰興縣。1990年7月到新華社國際部工作。曾任新華社駐華盛頓記者、新華社國際部英文編輯室副主任。1998年5月被派往新華社莫斯科分社工作。北約開始轟炸南聯盟後被派往貝爾格萊德分社。
黃文女,1966年9月出生於廣東省台山縣,1989年7月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新聞係,1989年8月進新華社攝影部工作。1997年年底被派往新華社波恩分社工作。北約開始轟炸南聯盟後被派往貝爾格萊德分社。
胡海昕男,1973年3月出生,1996年7月畢業於北京大學俄羅斯語言文學係,1996年進入新華社攝影部,1998年2月赴莫斯科分社任攝影記者,1999年3月27日赴南聯盟采訪。
張鐵鋼男,1953年12月15日出生,1975年8月畢業於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曾任莫斯科分社記者,1999年5月9日被臨時派往貝爾格萊德,以加強邵雲環犧牲後分社的報道力量。
第四節 戰地夫婦他鄉殉職
隨著導彈爆炸的巨響,朱穎的期盼永遠地破滅了,變成了一個永恒的遺憾,她和許杏虎都是那麼年輕,那麼優秀,那麼喜歡孩子,然而,他們卻永遠不能留下屬於自己的一個孩子……
4月26日星期一雨
我有一件特殊的事情必須去做,那就是去為在23日北約轟炸塞爾維亞電視台中的死難者送行,這六名死者中雖沒有一名記者、編輯,是工人、門衛,但他們為捍衛新聞而犧牲,其精神驚天地,泣鬼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