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夢回故苑八百春!太液水雲皆典故(3)(3 / 3)

高亮來向劉伯溫報到,聽候差遣。劉伯溫對高亮說:“你出西直門一直往西追,追上推水車的,就把左邊的水包紮破,然後轉身往回跑,要記住千萬不能回頭。”

高亮領令,便提著長槍,騎著高頭大馬,向西追去。不一會兒功夫,高亮就看見前方大道邊上停著一輛小推車,距小車不遠的地方,樹下坐著一個老頭和一個老太婆,這兩個人正是龍王和龍王婆變的。

高亮下馬,提著長槍,悄悄地走到水車跟前,然後用槍使勁地朝水包刺去,然後轉身,騎上馬飛馳而去。可是,由於高亮心慌,紮錯了水包。高亮紮的是右邊的苦水包,所以有苦海幽州北京城之說,北京城水不好喝,皆因高亮紮錯了水包。

再說龍王見高亮紮破了水包,氣急敗壞,趕忙推著水車拚命地往西山跑。龍王推著這甜水包,一直來到玉泉山,使出老勁往山上推,可畢竟年歲大了,怎麼也推不上去。於是,龍王索性解開水包,將這包甜水倒進玉泉山的山穀,從此玉泉山流出的水就特別甘甜。

這同樣是一個傳說。

我們拋開種種傳說,雖找不出遼代何以引玉泉山水的正史記述,但我們從史籍中可以確切知曉玉泉山的泉水,是北京曆史上的流量最大的泉,泉水甘冽清涼,是北京各大名園的“生命之源”,是皇宮的飲用之水。這些記述,足以說明遼時引西山之水的緣由。

遼國盛極而衰。金朝於1153年遷都燕京,改燕京為中都。於是大規模的城市營建開始了。

城市的營建規製,必然帶來行宮禦苑的繁華興盛。

1163-1179年(金世宗大定三年至十九年),金世宗一聲令下,上萬民役開始在現在北海、中海一帶開挖改造營建離宮――太寧宮。同時開挖“海子”,擴充“瑤嶼”,沿湖建造宮殿,植樹種花,並把宋都汴梁“艮嶽”園中的太湖石運到這裏,堆砌假山,建成美麗的風景區,新的主人給瑤嶼行宮冠以新的名稱,將瑤嶼行宮更名為“西華潭”。其實,早在遼代,這裏就已初具規模,在水邊設有臨水殿等建築物。

太寧宮,後改稱壽安宮,金章宗明昌二年又改稱萬寧宮。萬寧宮建在湖泊之東,是一座龐大的宮殿群,專門設有萬寧宮提舉司作為管理機構,它“掌守護宮城殿位”,這也說明萬寧宮是一座宮城,內有殿位多處。萬寧宮的內宮門稱紫宸門,紫宸門內有主殿,稱紫宸殿。萬寧宮作為金帝每年夏季避暑的行宮,金世宗每年三、四月就到萬寧宮,八月返回中都。金帝在萬寧宮期間,在宮中設朝辦事,處理政務。在宮的南部有環秀亭,其西門稱西橫門。在金盛時期,又稱之為“西苑太液池”。

據史料記載,漢武帝聽信方士李少君之言,認為東海蓬萊仙山上有長生不老之藥,派人尋找,結果一無所獲,便下令在長安建章宮北麵挖了一個大水池,取名“太液池”,並在池中堆起了“蓬萊”“瀛洲”“方丈”三座假山。此後,曆代皇帝都喜歡效仿“一池三山”的形式建造皇家宮苑。

獨具草原景致的皇宮

元世祖忽必烈定都北京城,一聲令下,重建都城。太液池中的瓊華島得以修繕,繼而環繞北海、中海修建宮殿城池。這次大興土木,壘土為山,山成而海愈闊,23年後,獨具草原景致的皇宮告竣。

鬥轉星移,曆史到了1260年,蒙古大汗忽必烈騎著蒙古駿馬,手持純鋼彎刀,用鐵騎征服世界,打到多瑙河流域和今天的莫斯科郊外,之後揮師南下,入主中原。

忽必烈進駐北京,改名大都,因城裏宮殿被燒毀,暫住太液池的萬寧宮。可這位“馬上皇帝”似乎不滿足萬寧宮住所,便下令修繕太液池中的瓊華島,繼而環繞北海、中海修建宮殿城池。

瓊華島,岩洞窈窕,磴道迂折,多疊奇石,山讚山元山乍?。“廢苑?花盡,荒台燕來生。韶華如逝水,粉黛憶傾城。野菊金鈿小,秋潭玉鏡清。誰憐舊時月,曾向日邊明。”正是由於瓊華島風景秀美,美麗迷人,在金代時,就成為帝妃遊幸的地方。金章宗完顏王景和他最寵愛的妃子李師兒常在這裏居住。李師兒原是宋代宮女,被金兵擄掠到燕京城,進行“宮教”。為了嚴防男女接觸,“宮教”教師與宮女間用青紗相隔,隻能聞音,不見麵容。教師從帳外教授,宮女在帳內映紗請教。李師兒異常聰穎,所有行當,一學就會。一天,金章宗詢問李師兒的老師張建,誰最聰慧而有教養?張建如實而又婉轉地回答道:“聲音最明亮者最聰慧而又有教養。”

金章宗聽後,忙命內監查問,內監領旨趕快尋查,得知聲音最明亮的是李師兒。

金章宗急忙召見李師兒,因李師兒善於猜度迎合,金章宗心裏非常喜歡李師兒,便封李師兒為淑妃,進而又封為元妃,從此兩人形影不離。一天夜晚,二人坐在瓊島的山坡上,麵對如鏡的明月,以謎字作聯語詠情。金章宗先說一上聯:“二人土上坐”,李師兒隨口吟出下聯:“一月日邊明”。李師兒的下聯是根據《妝台詩》中“誰憐舊時月,曾向日邊明”的詩句脫化而來,以此比喻她和金章宗的關係,這就更加博得了金章宗的寵愛。

忽必烈也正是看中了瓊華島的美景和聽說金章宗與李師兒的纏綿情愛故事,下令修建瓊華島,並以此島為中心建宮城。

大興土木,壘土為山,山成而海愈闊。經過二三十年的建設,一座氣魄宏偉、設計精巧的新都城落成了。

元朝皇宮以太液池為中心,東岸建有以大明殿為主體的宮城,宮城後麵為禦苑。西岸建有以光天殿為主體的興聖宮以及西苑等。太液池中,另有兩組建築群,一是萬歲山上以廣寒殿為主體的一組宮殿,二是建在瀛洲上的儀天殿。

至元十一年(1274),在宮城正殿大明殿剛建完時,又在太液池兩岸動工,興建皇太子宮室。由少府繪製宮殿圖樣,內府出資,工部負責建造。至元三十一年(1294)東宮改稱隆福宮。

隆福宮的正殿叫光天殿,是一個約有550平方米的七間大殿。正門為光天門,左有崇華門,右有膺福門。正殿後有寢殿、暖殿。光天殿周圍有172間,四隅也有角樓,東北角還有一個三間的楠木殿。這組宮殿群長廊環抱,重欄曲折,規模宏大。

隆福宮後麵是興聖宮,始建於至大元年(1308),是武宗為其母昭獻元聖皇後所建。至大元三年(1310),興聖宮建成。其主體為興聖殿,殿後有寢殿。寢殿東有嘉德殿,西有寶慈殿。寢殿後為山字門,門裏又建有延華閣、畏吾兒(即今維吾爾)殿等建築。

興聖殿四周有回廊,東麵回廊建有凝暈樓,西麵回廊建有延顥樓。回廊三麵開門。南通三門,正中為興聖門,東邊為明華門,西邊為肅章門。東麵一門為弘慶門,西麵一門為宜則門。宮殿采用漢蒙相結合的建築方法,內部裝飾則完全因襲蒙古傳統的氈帳風格。宮殿四周、通道兩旁,又遍植茂草,儼然一派綺麗的草原景致。

發源於草原遊牧部落的元帝國,夢魂牽繞的是水。在草原上,有了水便有了生命。水比金貴,故而蒙古人把水稱之為“海”,這也是明明是湖,但卻稱之為“海”的緣由,是“中南海”之名的由來。

兩橋隔一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