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夢回故苑八百春!太液水雲皆典故(4)(2 / 3)

1861年11月1日,慈禧發動政變,開始垂簾聽政,同時她不安於蟄居“紅牆綠瓦黑陰溝”的紫禁城,十分向往昔日的園居生活,於是,便處心積慮地謀求重修西郊圓明園。

1873年11月27日,重修圓明園工程正式興工,但因工程浩大,而又工款無著,材料奇缺,修建工程不得不於1874年9月9日停工。

1874年9月11日(同治十三年八月初一日),同治帝即頒詔停建圓明園工程的第三天,更發布上諭,命總管內務府大臣“查勘三海地方,量加修理,為朕恭奉兩宮皇太後駐蹕之所”。但時間不長,同治皇帝賓天,此議暫罷。

1885年(光緒十一年),年輕的光緒皇帝年滿15歲,即將舉行“大婚”,“親政”,慈禧便授意光緒皇帝,以“頤養兩宮”之名,降旨重修西苑三海。

重修西苑三海,是光緒年間京師最大土木工程之一,自始至終都由皇室最高皇權執行者醇親王奕021,以及慶郡王奕?監督實施。不久,海軍衙門成立,在醇親王奕021為總理海軍衙門事務大臣,以慶郡王奕?和直隸總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李鴻章會同辦理。他們三人以“籌建海軍”為名,把很大一部分精力用於重修西苑三海和西郊頤和園工程。整個工程的大部分費用則由海軍衙門報銷。李鴻章成了籌備工款的總經理。他采用調撥、報銷修園銀等手段,挪用了大筆海軍經費。

在《李文忠公全集?來往函件》中有這樣的記載:

一、“三海工程,急需二十四萬兩,先由海署存款項下借撥”。

二、“三海工程,待款孔亟,先由海署息借洋款八十萬兩。”

三、“報效修園工程銀計有:文钅舌三十萬兩,崇禮三十萬兩,崇厚三十萬兩,文錫二十萬兩,海署一百萬兩,增調一百萬兩,奕021、奕?代表神機營陸軍將佐共七十萬兩,李鴻章代表海軍衙門全體海軍將佐共七十萬兩”。

這三項記載,共籌集團工銀554萬兩,涉及海軍衙門的有374萬兩。

這次重修西苑三海,除維修油飾原有建築外,展拓了中海地麵和南海水域,新建了一些重要建築物和洋務設施。如慈禧寢宮“儀鑾殿”“西苑電燈公所”。增建了180餘間直房和70餘處堆撥。曆時四年,到1888年(光緒十四年)春工程漸次告竣,7月31日,慈禧太後首次駐蹕中海“儀鑾殿”。

在這次拓建三海時,在中海西岸的紫光閣前還修築了一條小鐵路直通北海的鏡清齋。李鴻章進貢了火輪車6輛,都是從法國進口的,屬於窄軌火車。其中有一節高級臥廂車,“陳設華美,製作精工”。李鴻章還特為這些經辦的法國商人請賞,要分別賞給他們以一、二、三等寶星。這條鐵路通過中南海北麵的福華門和北海的陽澤門,由於兩門之間為交通要道,這段鐵軌是不固定的,使用時臨時安裝。據說慈禧太後乘坐火車,不準車頭鳴笛,所以,行駛時不用機車,而是在車上拴絨繩,由太監曳引,前麵還有儀仗開路。

這條小鐵路是我國最早的鐵路之一。修築鐵路表麵上看是供慈禧太後遊樂之用的,實際上李鴻章是另有用意。他鑒於朝野中對修鐵路的爭議很大,有些人堅決反對修鐵路,慈禧太後又猶豫不決。所以,便以火車進宮,修小鐵路的辦法,讓慈禧太後和光緒帝親眼看到火車,從而支持修鐵路的主張。

在這重修西苑三海的第十二年,即1900年,八國聯軍攻占了北京,慈禧太後挾光緒帝落荒而逃,西苑三海變成了帝國主義侵略軍的兵營,聯軍統帥瓦德西的司令部設於慈禧寢宮“儀鑾殿”。西苑三海遭受洗劫,破壞嚴重,儀鑾殿被火焚。

1902年1月7日,慈禧、光緒結束流亡生活,回鑾入京。是年,立即著手整修西苑三海。重點工程是在儀鑾殿基址的東南方位,即春耦齋北麵,建造慈禧太後的女賓招待處,費幣500萬,仿西洋建築模式,建洋樓,命名“海晏堂”,辛亥革命後,更名“居仁堂”,隨後,又在儀鑾殿原址上,按中國傳統宮殿式樣建造慈禧寢宮,命名“佛照樓”,後又更名為“懷仁堂”。

光緒年間重修西苑三海,增設了鐵路、電燈公所、西式洋樓等設施,標誌北京正醞釀由封建古都向現代化都市演進,是北京城市現代化的起點和界碑。

風雲激蕩中南海

辛亥革命風暴席卷全國,清王室處於風雨飄搖之中。袁世凱篡權,登上總統寶座,入主中南海居仁堂。但民國時期,軍閥之爭頻起禍亂,中南海幾易其主。國民黨政府時期,最後的剿總司令,終以和平方式,交出中南海,走出北平城。

武昌起義爆發後,各地革命浪潮風起雲湧。1912年2月12日清帝宣布退位,幾千年的封建專製帝製終於被人民推翻了。民國前期北京仍為中華民國首都。於是北京便以“民國首都”的地位成為北洋軍閥封建獨裁統治的中心。1927年4月18日,蔣介石在南京成立國民政府。第二年6月28日,國民黨南京政府改北京為北平,並劃為特別市。

在這一曆史時期,中南海一直處於風雲激蕩的曆史漩渦之中,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辛亥革命後,袁世凱一麵要挾革命黨議和,一麵又在海晏樓朝見隆裕皇太後,用革命聲勢恫嚇隆裕,以此威迫清帝退位。袁世凱奪權後,把海晏樓改成“居仁堂”會客室。並在中海西岸,建了雙亭,在亭南建石室。石室白石砌成,朱門金釘,南向。室內藏“建儲函冊”金匱。袁世凱竊國後,根據大總統選舉法,由袁世凱寫出三個候選人名單,封於金匱,藏於金室,到期打開金匱,取出函冊,由國會從袁世凱早就指定的三名候選人中選出一名當總統。

1915年袁世凱要做皇帝了,12月13日,在居仁堂接受百官“朝賀”,冊封黎元洪為武義親王。接著,成立帝製“大典籌備處”,對龍濟光、張勳等49人封爵加官,改總統府為“新華宮”,改民國五年為“洪憲”元年。這個大野心家自以為安排得當,事事如意,隻等1916年元旦那一天穿龍袍登龍位了。但同月23日,蔡鍔等在雲南首先出師討袁,貴州、廣西、廣東、浙江等省紛紛響應。1916年3月22日,他被迫宣布取消帝製,6月6日,在全國人民的聲討中,一病“嗚呼”。

袁世凱死後,馮國璋當了總統,他把居仁堂作為自己眷屬住房,堂門改為“寶光門”。馮國璋曾在堂後樓內召開有中外人士參加的關鍵會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