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夢回故苑八百春!太液水雲皆典故(4)(3 / 3)

曹錕當總統時,則把他的姬妾安頓在居仁堂,他自己在居仁堂北麵民國初年新建的延慶樓辦公。1923年馮玉祥率領國民軍入京,即將曹錕幽禁在延慶樓。

1928年北伐戰爭後,中南海改為公園,任人遊覽,居仁堂改為國立圖書館。“瀛台各地,俱以賃諸市商,為品茗消閑之所。”但由於民國時期,軍閥之爭頻起禍亂,市政建設停滯,中南海建築缺少維護修理,顯得破舊,整個中南海呈現出一片荒涼景象。

1934年公園關閉,作為北平行轅所在地。行轅辦公地址設在中南海的居仁堂。李宗仁被蔣介石委任為行轅主任。但身為行轅主任的李宗仁隻不過是一個虛職而已,他沒有任何實權,正如李宗仁自己所說:“我任北平行轅主任三年,實在是吊在空中,上不沾天,下不著地呢!”為此,李宗仁權衡再三,決定參加競選副總統。1948年4月29日,他以1438票壓倒孫科的1295票,當選副總統,並於5月20日就職。李宗仁就職後,便向蔣介石堅辭北平行轅主任一職,蔣介石在同意李宗仁的辭呈之時,將北平行轅也裁撤了。

1948年12月3日,國民黨南京政府命令:特任傅作義為華北剿總司令。12月26日,傅作義便將剿總司令部由張家口遷到北平這座文化古城,進駐中南海懷仁堂。

而此時,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大軍已團團圍住了北平城。中國共產黨人采取策反和打與談判等靈活的策略,爭取北平和平解放。傅作義見大勢已去,最終下定了接受和平解放北平的決心,率眾走出中南海,走出北平城。

從清王朝結束到新中國建立,就中南海而言,新的建設沒有,對原有的建築也未曾修繕,偌大的中南海荒涼而蕭條。

京城神秘地

北平和平解放,國都定都北京,中南海的疏浚工作全麵展開,幾個月的艱苦奮戰,中南海恢複了昔日的容貌,再現了它的天生麗質。中共中央搬進中南海,成為國家的最高權力機關。

1949年1月31日,北平宣告和平解放。2月12日,北平市各界群眾在天安門廣場舉行盛大集會,慶祝北平和平解放。

3月25日,中共中央、人民解放軍總部由河北省西柏坡遷到北平。毛主席、朱總司令和中共中央其他領導人周恩來、劉少奇、任弼時、林伯渠等到達北平,在9月21日至30日召開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會上,一致通過決議――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首都定在北平,北平改稱北京。

10月1日,在天安門廣場舉行了隆重的開國大典。毛主席向全世界莊嚴宣告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誕生和中央人民政府的成立,並親手升起了新中國的第一麵五星紅旗;54尊禮炮同時鳴放28響,它向全世界宣布:新中國進入了一個新的曆史時期,北京也揭開了新的曆史篇章。

在北平和平解放、新中國誕生的這段日子裏,人民政府為了改造舊北平,建設新北京,在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等各個方麵,都進行了大量的工作,為建設好人民的首都――北京,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949年5月,北平成立了“都市計劃委員會”,這座城市開始走上了社會主義城市建設的軌道。

北京剛解放時,垃圾糞便觸目皆是,大街小巷堆積的垃圾達60多萬噸,於是亙古未有的大掃除率先開始。

其實,在北平歡慶解放,舉行隆重的解放軍入城式上,周恩來就給葉劍英發來了電報,叫他迅速清理中南海。

作為負責清理中南海的負責人周子建,要來一支卡車隊和幾百名身強力壯的士兵,連續幹了3個月,將中南海打掃得幹幹淨淨,使中南海恢複了昔日的容貌。

1949年7月,毛澤東在多次建議的情況下,離開香山雙清別墅,搬進中南海,隨之中央機關便進入中南海辦公。

從建國之初到現在,中南海一直是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所在地,隸屬於中共中央領導又具有其特殊地位的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也設在裏麵。那幢幢以平房為主的古代宮廷建築和大片大片的綠化帶,從衛星上或許可以一覽無餘,但普通人卻隻能看見高高的紅牆和綠樹,而不能涉足其中,為此著實感到神秘。

新中國改革開放後,中南海豐澤園等處曾一度向遊人開放,供全國人民表達對中南海的神往和對共和國領導人的仰慕之情,這是前所未有的。

1989年6月以後,為了安全起見,這個遊覽項目被取消。

如今,中國第三代領導集體,在中南海辛勤地操勞著,精心籌劃中國建設的藍圖,為中國的富強騰飛,為全中國人民的富裕安康,嘔心瀝血。

寶月樓?新華門

新華門,清乾隆二十三年,乾隆為他寵愛的香妃所建,當時命名為寶月樓,也稱望鄉樓。民國初年,袁世凱竊據中南海為總統府,為了欺世惑眾,在府門懸掛起“新華門”字樣的門匾。

新華門,南俯長安街,北倚南海,與瀛台相望。明朝時,太液池的開拓和瀛台的營造已具現有規模,隻是太液池南岸逼臨皇城,卻未建宮室。當年乾隆皇帝每臨瀛台南眺,總是嫌其平直,沒有屏障,為此,乾隆二十三年(1758),乾隆決定依太液池的水闊的瀛台勝景建樓閣。

樓閣初定為三層,後改為兩層,寬廣七間,春日破土動工,秋季告竣。登樓北望,池不覺窄,岸不嫌長,雲閣瓊台,奇峰古槐,宛似仙境;南望則長安大道,三市五都,玉堂金馬,人流熙攘,熱鬧繁華;西邊遠山起伏連綿,隱約可見,朝霞夕靄,氣象萬千。“一泓水鏡呈當麵,滿魄冰輪映舉頭”,春池秋月,都在樓前。為此,樓閣便以其“池與月適當其前,抑亦有肖乎庶寒之庭”命名曰寶月樓。乾隆手書“仰視俯察”匾額。乾隆在“禦製寶月樓詩注”中提到建造寶月樓的原因說:“瀛台皆前明所建,惟南岸向無殿宇,故以樓以配之。”又說:“樓臨皇城,俯視可見長安門朝騎。”其實,他的真正用意是在討得香妃的歡心。

香妃,回族和卓氏女,為乾隆寵愛,時常陪伴乾隆跑馬射箭。但身處異地,遠離故土,深居宮禁的香妃,常常因思念故鄉而潸然淚下。乾隆得知,憐香惜玉,便下令將新疆回民遷來一部,在長安街以西建房而居,房屋的形狀和格局完全按照回族的傳統,並建禮拜寺與寶月樓南北相對,俗稱“回子營”。每當香妃思念故土,乾隆就和她登寶月樓南望,見“回子營”如見故鄉。所以這寶月樓不是眺望樓而是“望鄉樓”。乾隆還專門作過兩首《寶月樓詩》,其中一首為:“冬冰俯北沼,春閣出南城;寶月昔時記,韶年今日迎。屏文新?祿,鏡影大光明;鱗次居回部,安西係遠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