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夢回故苑八百春!太液水雲皆典故(10)(3 / 3)

永利杠房於袁世凱入殮時,即把“太平杠”連同杠夫32名送到懷仁堂(杠夫需經警察廳詳細調查許可後,由喪禮處發“工人”標誌和黃色紙花各一枚)。32名杠夫分日夜兩班輪流看守。

一般人家辦喪事,請和尚、道士念經每棚最多13位,也有9位或11位的。袁家每棚用15位,服飾也特別講究。

和尚從廣濟寺、拈花寺和戒台寺三處請來,各為15位。他們均穿繡有磚紋的紅色袈裟,是和尚受戒時的“戒衣”。念的是“禪門”經典。

喇嘛由雍和宮請來,身穿黃緞繡龍紋的大袍,頭戴大絨邊禮帽,大鼓、大鑼、大喇叭,外加別的吹奏樂器,就像每年正月雍和宮“打鬼”時的格局。

道士由白雲觀請來,身穿繡團花緞子道袍。每天早、午、晚更換道袍。道袍分黃、紅、綠三色。除了中間3位法師外,其餘12位道士穿的道袍,上麵的繡花圖案分為六種,每兩人一種,十分華麗。

在停靈的21天裏,五棚僧道每天輪流有一棚念經,到做七的日子,則五棚僧道全到,鼓號齊鳴,笙管齊奏,聲音喧鬧,在懷仁堂裏根本就聽不見人的說話聲。

喪禮處向冥衣鋪定製了許多紙糊的冥器,有高大的牌樓、享殿、輪船、汽車、馬車、紙人以及各種日用器皿,應有盡有,擺在懷仁堂內外。又向豐台花廠定製了鬆鶴、鬆鹿、鬆亭、鬆人、鬆匾等,都用鬆樹枝葉製作,十分精致。這些冥器價值幾千元,於出殯後付之一炬。

一般漢官人家辦喪事,有長約丈許的紅綢製成的銘旌,上寫死者“某某之靈柩”字樣,掛在靈堂內,下葬時即覆蓋於靈柩上。袁的銘旌異常高大,長約二三丈,用整幅紅緞縫製,上麵鑲金字,寫著“大總統”的官銜。

此外,袁生前向清室“鑾儀衛”取來的一些皇帝儀仗用品也陳列在懷仁堂內,到出殯時進入了喪儀行列。

6月28日出殯。前一天,永利杠房把“皇杠”以及各種儀仗用品擺在新華門內外,稱為“晾杠”。出殯路線是:從懷仁堂南出新華門,往東,過天安門,向南,過中華門,出正陽門(前門)到京漢路車站(即西車站,後稱前門車站),有二裏多路。沿街密布軍警,由警察總監吳炳汀負責警衛,路上事前鋪上黃土,並潑清水淨街。居民在街道兩旁站立觀看,人山人海。

袁柩先上32人小杠。棺上仍罩黃緞生龍紋棺罩,金頂。32個杠夫穿緙絲鑾駕衣,黃套褲,青布靴,頭戴雞翎帽。棺前有“響尺”二人,棺後也有“響尺”二人(一般人家用“響尺”一人或二人)。響尺身穿孝服,一手持一根長約一尺的細長黑漆的檀香木棍,另一手用一根小木棍敲打作聲,用以指揮杠夫的腳步。根據靈柩經過的路上的情況,“響尺”的聲音或急或緩,杠夫隨著“響尺”的聲音走大步、碎步或跑步。棺罩上的金頂用四根黃色絲繩拉在杠的四角上,以免金頂搖晃,名為“拉幌”。另有四人,手持丈許木杆,上有小旗,稱為“撥旗”,隨著袁柩四角行走,路上空間遇有障礙物即由四人撥除。另有四人各背一個二三尺高的凳子,如遇靈柩在途中停留,即用此木凳把靈柩墊起來。這樣,小杠也有四十多人。

在起靈前,袁的兒女、太太、姨太太、丫鬟以及各地親屬,均在靈前行三跪九叩大禮。大總統黎元洪的代表以及文武官吏、清室代表也都行禮。

袁世凱的大兒子袁克定身穿麻衣,頭戴麻冠,左手持魂帛(魂幡),由兩個侍從扶持在靈柩前行走。三兒子以下的男性家屬每人左手持哭喪棒一根,也由侍從兩人扶持,在柩後步送。

起靈時,杠夫頭目唱道:“請駕!”又唱道:“太太們上轎啦!”樂隊奏哀樂。

袁世凱的大太太也穿了麻衣,用麻布包頭,帶有白棉球五個,姨太太包頭上隻有三個白棉球。媳婦、女兒等也有三個白棉球,內有一個是紅的。女傭、丫鬟有一大群,身穿白布孝服。大太太手捧“寶瓶”,待靈柩上“小杠”後,率領女眷,登上轎子,出西宛門,經府右街,到新華門前,抬在“大杠”之後。

北京民間風俗,在出殯前夕,喪家買一隻瓷瓶由孝子跪在靈前捧著,親友及家屬每人依次用新筷子從靈前供的祭品中夾取少許,放入“寶瓶”,最後用青綢一方、紅綢一方及五色絲線紮緊瓶口。出殯時,由長媳捧著,送到墓地墳內棺木之前,埋入墓中。迷信傳說是供死者在陰間享用的。袁家這次用的是一個青玉雕刻的大寶瓶,但不由大媳婦捧持,而由袁世凱的大太太捧著。據說也是依照皇室的規矩。

32小杠啟行,前有樂隊引導,還有銘旌,冥器、旗、傘、幡等,出了熏風門,經寶光門,沿中海西岸,經仁曜門,豐澤園前,再沿海岸,出新華門。這時,黎元洪等候在新華門內,向袁柩行一鞠躬禮,即退。

最前為向導旗10麵,警官廳總監吳炳汀率領武裝警察、保安隊開道。次為陸軍儀仗隊一個團、海軍儀仗隊一個連。這些加起來已有2000人左右,士兵倒背槍支,俯首而行,長官手持指揮刀督隊,刀、槍柄上都係黑紗,在這些隊伍之後,才是儀仗。

北京民間風俗,喪儀隊伍前有撒紙錢的一人,把白紙錢沿途撒向空中。清末民初撒紙錢的一個能手,外號叫“一撮毛”,此人係旗籍,頰上有一綹黑須。他能把一把紙錢擰成一團,撒到四五丈高的空中,才散落下來,有一些紙錢恰好落到在靈柩前行走的孝子身上。“一撮毛”身穿孝服,把幾百斤紙錢裝在大車上,叫他的夥計從車中取來,交與他撒。他又組織一群窮孩子,跟在儀仗隊兩旁,收拾空中散落下來的紙錢,轉賣給辦喪事的人家,他從中取利。這次袁家出喪,撒的紙錢是金黃色的,與一般白紙錢不同,用好幾輛轎車載運。“一撮毛”用了三四個夥計做他的助手,從新華門口一直撒到西車站。

各方致送的花圈50對,由執事穿孝衣持行。

大車一乘,內放皇帝應用的各式器皿。“從獨馬”12對,執事穿青絨紅邊衣,頭戴大絨帽,手持長槍,身背弓箭,騎在馬上。這些都是清朝皇帝外出的排場。

各色繡花大纛旗12對,又繡花片幡24把,均分黃、紅、綠、白四色,上繡日、月、星、辰、龍等花樣,每色6把。又黃色大座傘3頂。這些都在中間由執事抬走。兩旁有各色紮彩配亭4對,內供袁世凱生前的衣冠、勳章等物。

幡傘60柄,分為黃、紅、綠、白、紫五色,緞繡,每色各12柄,由執事穿綠色鑾駕衣抬走。

和尚、喇嘛、道士各15名,手持引幡或經幡及各種吹奏法器。

13人組成的大“清音”隊,雙管、雙笙、雙笛,外加九音鑼等。

總統府軍樂隊,約六七十人,穿青呢製服係孝帶,奏哀樂。

總統府“華樂隊”七八十名,用民族樂器奏哀樂,也穿青呢製服,係孝帶子。

藍白色紮彩綢的大影亭一座,八抬、杠夫穿孝衣,內設袁世凱的大照片。

大黃色繡緞座傘兩柄,黃絲絨穗子。每柄由一人手持,兩人“拉幌”。座傘之後,有袁世凱生前坐騎一匹,由侍衛牽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