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行隊研究確定的具體方案是:
參加校閱的飛機為P-51機9架,編為一、二、三分隊;蚊式機兩架,編為四分隊;C-46機3架,編為五分隊;L-5通訊機1架與PT-19教練機兩架,合編為六分隊。除兩架蚊式機成一字橫隊外,其他各分隊皆為三機成品字隊形。
參加校閱的飛行員編組是:空中總領隊、機群指揮員,由邢海帆擔任並兼第一分隊長機,左右僚機為林虎與孟進;第二分隊長機楊培光,左右僚機為閻磊與王延洲;第三分隊長機趙大海,左右僚機為麻漢洲與毛履武;第四分隊長機鄧仲卿,僚機為王玉珂;第五分隊長機劉善本,左右僚機為謝派芬與徐俊英等人;第六分隊長機方槐,左右僚機為安誌敏與任永榮等人。所有受閱飛機除單座機隻有一名飛行員外,其餘多座機俱有兩名以上飛行員和機組人員參加受閱飛行。
受閱飛行的飛機和飛行人員編組方案確定之後,即進行航行的研究確定。
首先將各參閱飛機的飛行時速做出規定。計P-51機為340英裏,蚊式機為300英裏,C-46機為25英裏,L-5機與PT-19機為70英裏。其次選定校閱航線由東向西飛行,東郊的雙橋無線電鐵塔上空為起航點,距天安門30公裏左右,目標非常明顯。再次,立即根據上列條件,進行細致的航行計算和圖上作業,得出由起航點按速度不同,各分隊之間前後距離與出發時間先後的數據等,務求達到井然有序地出現在天安門上空。
在進行航行計算和圖上作業時,當時沒有航行圖,隻得用北平市的五萬分之一普通地圖代替,好在航線距離不長,誤差也小,可以忽略不計。
在考慮防備敵人的空襲方案時,建議上級特準P-51機中的四機帶彈受閱,一有敵機來襲,即從空中前往攔擊。這是特殊情況的特殊處理,按通常慣例,校閱飛行的飛機是不準帶彈參加的。
為顯示軍威和實力,飛行隊又精心製定了這樣一個計劃:
P-51機9架,最先通過天安門上空後,再直飛並右轉彎,沿北城牆外側飛行,正好接上第六分隊,再次通過天安門上空。使人們看見天空飛機是一個整體編隊,前後都有9架P-51機受閱。
在開國大典正式進行空中校閱那天,在場的外國記者,見狀發出電訊,驚異中共空軍一夜之間,竟有如此實力,真是奇跡。
這消息也威懾著國民黨空軍,從此再也不敢來北平搗亂了。
以上措施都是集群眾智慧,報上級批準,才得以實施的。
圖上作業完成之後,為檢驗飛行方案和各種計算是否準確可行,又進行了總領隊和各分隊長機的多次試飛,證明方案可行,各種航行計算也準確,符合飛行實際。最後還組織了一次全部參加受閱飛機的預演。
在準備開國大典飛行隊參加空中校閱的預演時,發生了一個值得一提的插曲。
這天正值懷仁堂裏新政協開大會,周恩來副主席在會上發言。
忽然,傳來了隆隆的飛機聲。
代表們忽聽隆隆的機群轟鳴聲,由遠而近,以為是國民黨的飛機來轟炸北平城來了,心裏不安起來。
周恩來見狀,麵帶笑容地告訴大家:請不要誤會,這是我們自己的飛機,他們是擔負防空任務,是保護我們的,這是他們在進行飛行演習。
代表們聽後,頓時反憂為喜,止不住心中的喜悅,熱烈鼓掌和歡呼,久久才平靜下來。關於飛機的保障準備工作,則分工由隊政委和機務部門領導組織大家研究,製訂出措施方案和行動計劃,報隊裏批準組織實施。因為要圓滿完成防空和校閱任務,保障飛機不出事故,是關鍵之一。
當時全部飛機都是繳獲後經拚湊修理而成,又加上器材缺乏,給保證飛行帶來異常繁重的檢修任務,機務人員們的辛勞可想而知。
他們常是夜以繼日地工作,飛機不準備好就不吃不睡。他們這種不怕苦不怕累,極端負責的精神也感動和激勵著飛行員們,大家說,隻有盡心盡力飛好,才對得起機務同誌們。機務同誌們還將所有飛機精心擦拭,使破舊飛機像新的一樣。
朱德總司令在聶榮臻代總長陪同下,於9月中旬視察了南苑機場,檢閱了飛行隊的飛機和空、地勤人員,他在訓話中對飛行隊慰勉有加,給了很大的鼓勵與鞭策。
政工和行政人員的工作,都是圍繞著防空與校閱兩項重大任務進行的。他們跟班操作,起到很好的檢查、督促和保證作用,使全隊精神振奮,鬥誌昂揚,團結協作,幹勁十足。
航空處的領導和工作人員,也深入飛行隊、親身指導、檢查、督促各項工作,也是使防空和校閱各項準備工作得以順利進行並獲得成功的重要原因。
飛行隊按上級批準的防空和校閱飛行準備計劃,經過各部門認真細致周到的準備,又經過嚴格的檢查,並經過多次試飛和預演,認為符合上級的要求,於是向上級寫出報告,經開國大典閱兵總指揮部批準實施。
眼看新政協會議即將正式開幕,開國大典空中校閱也日益臨近,飛行隊擔負的防空任務也更加吃緊。這時為了加強警戒值班和增強戰鬥實力,除每天有4架P-51機值班外,又將所有能作戰的P-51機和能作戰的飛行員,都組織動員起來,做好戰鬥準備。一旦敵機大批來襲,就將凡能升空作戰的人機全部出動,打擊來犯之敵。
這一時期上至中央軍委領導,下至飛行隊所有人員,都非常重視防空作戰任務,沒有絲毫的疏漏和怠慢。
1949年9月下旬的一個淩晨,飛行員比機務人員稍後來到了機場,忙著盡快做好戰鬥準備,以防備敵機拂曉來襲。
忽然,值班參謀跑來叫邢海帆接電話。當他問道你是哪位,對方即答:“我是聶榮臻。”邢海帆驟感駭然,怎麼聶代總長直接來電話了?聶代總長繼續說:“剛才下麵向我報告說,他們聽見遠處有轟隆隆的聲音好像是飛機的聲音,怕是敵機來襲,故我問問你們,得到有敵機空襲的情況沒有?”
邢海帆當即回答,這裏沒有收到敵機空襲情報,也沒有聽到轟隆的聲音,我們飛行隊已做好戰鬥準備,以防意外。
過了一會兒,代總長辦公室來電話說,經查原來是一場誤會,是下麵的人聽見了老百姓早起推大磨的聲音,誤以為是遠處敵機的機聲。
一場誤會,一場虛驚。這一事情也足以說明當時剛解放了的北平,上上下下的人們對防空是多麼的重視與關心。
飛行隊的各項準備工作做好後,就憋著一股勁,急盼著校閱時刻早些到來,可這時好像時間有意過得慢似的,大家都感覺度日如年。
好不容易才盼到了1949年10月1日下午3時,開國大典隆重舉行。飛行員們預先對準表,嚴陣以待。
下午4時整,校閱飛行預定的起飛時間到了。
總領隊一聲令下,受閱飛機就按計劃依次起飛,編好隊形,按高度差配置,在北京東郊雙橋無線電鐵塔上空,盤旋待命出航。預定的時間到了,總領隊準時下令,各分隊即按預定方案,依次飛向天安門上空,接受黨和國家領導人,以及廣場上30萬群眾的檢閱。
邢海帆此時的心情萬分激動,也有些緊張,全神貫注在領隊機的操縱動作上。
他這時不敢東張西望,當毛主席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群眾歡聲雷動時,他也幾乎要大聲歡呼,但隻能屏住氣不敢亂動,怕引起飛機的絲毫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