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會盟五喀爾喀(2 / 2)

上引文字說明,努爾哈赤不惜愛女、金銀、官爵、財物、房田和奴仆,以瓦解內喀爾喀部。

盡管後金對喀爾喀諸部的分化瓦解措施初奏效驗,但喀爾喀貝勒介賽仍堅持與後金對抗。在內喀爾喀五部中,介賽騎兵眾,牲畜多,最強盛。

介賽自恃兵強馬壯,曾與明朝“三次立誓”(《滿文老檔·太祖》第25卷),曾奪取後金汗已給聘禮的葉赫貝勒布齋之女,又襲擊建州村屯,囚係後金使臣。萬曆四十七年即天命四年(1619)七月,後金汗在統兵奪取鐵嶺時,介賽、巴克等領兵萬人,埋伏在城外高粱地裏,配合明軍同八旗軍作戰。努爾哈赤命眾貝勒大臣,率兵奮擊介賽,介賽兵敗,八旗軍追至遼河。是役,擒獲介賽及其二個兒子、二個弟弟、三個女婿、諸貝勒、諸將二十餘人,兵二百人。後金獲取大勝。但努爾哈赤沒有殺死介賽,而把他囚在城樓內,作為人質,以爭取同該部結盟。兩年後,喀爾喀部以牲畜萬頭贖介賽,並送其二子一女為質。後金汗與介賽盟誓,設宴賜賞,命諸貝勒送介賽至十裏以外,並以其所質之女與大貝勒代善為妻,結為姻盟。

經過對喀爾喀諸部的籠絡、瓦解、戰爭、結姻等,終於使喀爾喀五部在政策上發生了重大變化:由聯合明朝抗禦後金,轉變為聯合後金對抗明朝。這集中地表現為後金與喀爾喀五部的會盟。天命四年(1619)十一月,努爾哈赤命大臣額克星格、綽護爾、雅希禪、庫爾纏和希福五人,攜帶誓詞,與喀爾喀五部貝勒的使臣,會於岡幹色得裏黑孤樹處,對天刑白馬,對地宰黑牛,設酒一碗、肉一碗、土一碗、血一碗、骨一碗、對天地盟誓曰:

今滿洲十旗執政貝勒,與蒙古國五部執政貝勒,蒙天地眷佑,俾我兩國相與盟好,合謀並力,與明修怨。如其與明釋舊恨,結和好,亦必合謀,然後許之。若滿洲渝盟,不偕五部落貝勒合謀,先與明和,或明欲敗二國之好,密遣離間而不相聞,皇天後土,其降之罰,奪滿洲十旗執政貝勒算,濺血,暴骨以死。若明欲與蒙古五部落貝勒和好,密遣離間,不以其言告我滿洲英明皇帝者,五部落執政貝勒:杜棱洪巴圖魯、奧巴戴青、厄參、巴拜、阿索忒晉、芒古爾代、厄布格德衣台吉、烏巴什杜稜、古爾布什、代達爾漢、莽古爾代戴青、畢登土、葉爾登、綽虎爾、達爾漢巴圖魯、恩格德爾、桑阿拉寨、布他齊杜稜、桑阿喇塞、巴呀喇土、朵勒濟、內齊、衛徵、俄爾寨土、布爾哈土、額滕、厄爾濟格等眾貝勒,皇天後土,亦降之罰,奪其算,濺血,蒙土,暴骨以死。吾二國同踐盟言,天地祐之,其飲是酒,食是肉,二國執政貝勒,尚克永命,子孫百世,及於萬年,二國如一,共享太平。(《清太祖高皇帝實錄》第6卷)

上麵所引後金與喀爾喀五部誓詞,色彩神秘,但它清楚地表明,努爾哈赤的策略是滿蒙聯合,共同抗明。他們戰和同步——“如征明,願合議而征;如講和,願合議而和”(《舊滿洲檔譯注》)。雖然後來這個聯盟有過反複,但所列內喀爾喀五部二十七位貝勒、台吉的長名單,確是努爾哈赤對漠南蒙古政策的一個勝利。然而,漠南蒙古的察哈爾部,卻仍聯合明朝,抗禦後金。因此,後金汗對漠南蒙古的注意力轉向察哈爾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