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節 奴酋女婿作鎮守,未知遼東落誰手(2 / 2)

指揮失算。經略楊鎬指揮失算,是明軍薩爾滸之敗的直接原因。楊鎬既不察敵情,不聽諫言,也不熟諳地理,不親臨戰陣。他雖議兵分四路,分進合擊,卻分散兵力,擊而未合。主力冒進,擊而未合,便使明軍由戰略上的優勢,變為戰術上劣勢,從而導致四路出師,兩雙敗北。

後金軍在薩爾滸之戰中所以獲勝,固然有明朝政治腐敗、軍事廢弛、帥將不和、指揮失算等外部因素,也有後金上下一致、將領智勇、兵馬精強、部民支持等內部因素。但是,更為重要的是努爾哈赤指揮得當。滿族傑出的軍事家努爾哈赤,在薩爾滸之役中的卓越功績,在於他謹慎地利用了上述外部和內部的因素,巧妙地抓住了楊鎬產生悲劇的各個特殊環節,充分地發揮了自己的聰明才智。試析述如下:

第一,偵察敵情,判斷正確。同楊鎬不料彼己相反,努爾哈赤重視查探敵情。他通過哨探、諜工、商人等多種途徑,對明軍的統帥、主將、兵力、分路、師期等都有所了解。尤其在各路哨騎報警時,他能夠把握關節,製定主攻方向,確定首先以杜鬆軍為迎擊的重點。

第二,集中兵力,各個擊破。明軍向赫圖阿拉進攻,總兵數十萬餘人,號稱四十七萬。後金軍投入作戰的兵力,據《滿文老檔》記載,僅有八個旗,約六萬人。如將築界凡城的夫役一萬五千人計入,也不過八萬人左右。後金軍在數量上少於明軍。但努爾哈赤在諸路告警時,東路派兵五百人禦敵,南路派二百兵防守,北路文獻缺載,也不會太多。確定“憑爾幾路來,我隻一路去”的原則,集中兵力,迎擊明軍。努爾哈赤每戰以三倍或四倍於敵的兵力,將明軍逐路擊破。這就使後金軍在戰略上的相對劣勢,變為在戰術上的絕對優勢。

第三,鐵騎馳突,速戰速決。這是努爾哈赤在薩爾滸之戰中,克敵製勝的重要法寶。他統率騎兵,速戰速決,即在明軍合圍前的四天之中,第一天敗杜鬆軍,第二天破馬林軍,第三天設伏準備,第四天滅劉軍。如果後金軍行動遲滯一天或兩天,那麼戰局或會逆轉。

第四,誘敵入伏,以靜製動。努爾哈赤軍事指揮的一個特點是,用地形,誘敵入伏,以靜製動,奪取勝利。如他計誘劉入伏,以逸待勞,以長製短,以假亂真,以靜擊動,將其在行動中加以消滅。

第五,以飽待饑,善於用計。後金以士飽馬騰之軍,對明朝士饑馬疲之眾。先以自己局部的優勢和主動,對抗明朝局部的劣勢和被動,初戰取勝,再及其餘。並巧於行詐,善於用間,將收降漢人裝扮成杜鬆軍兵,賺騙劉,使之上當。於是,逐漸使局部的優勢和主動,轉化為全局的優勢和主動,從而取得全勝。

第六,親臨戰陣,全民行動。後金兵民,融為一體,共同反擊明軍的進攻。即在邊遠山區屯寨,也能埋藏糧穀,堅壁清野,遍設路障,抗禦明軍。同時,努爾哈赤在薩爾滸之戰中,親臨戰陣,策馬馳突,衝鋒陷陣,調度指揮。

努爾哈赤在薩爾滸之役的整個過程中,自始至終掌握著戰爭的主動權。尤其是他在明軍合圍之前,集中優勢兵力,逐路擊破明軍,從而表現了卓絕的軍事才能。薩爾滸之戰是努爾哈赤軍事指揮藝術一次精湛的表演。

薩爾滸之戰是後金和明朝興衰史上的轉折點。薩爾滸之戰使明朝和後金互換了位置:明朝由進攻轉為防禦,後金由防禦轉為進攻。後來乾隆帝說:“薩爾滸一戰,使”明之國勢益削,我之武烈益揚,遂乃克遼東,取沈陽,王基開,帝業定(《禦製己未歲我太祖大破明師於薩爾滸山之戰書事》)。八旗軍接著進兵沈遼地區。

§§第十二章 無局之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