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取開原之後,努爾哈赤更為重視對降服漢官的政策。說:“彼知天意佑我,又聞吾國愛養人民,故相繼來歸耳。”(《清太祖高皇帝實錄》第6卷)明原任開原城千總王一屏、戴集賓、金玉和、白奇策等六人,因妻子被擄,投降後金。他們被賜各五十人,各馬五十匹、牛五十頭、養五十隻、駱駝二頭,各銀五十兩,各緞布若幹匹。其隨從人員也被賜給妻仆、耕牛、乘馬、衣物、糧食、田廬、器用等。這個厚待投降後金漢官的政策表明,努爾哈赤要分化明朝官員,收買漢族地主,進占更多的遼東城鎮。
七月二十五日,努爾哈赤繼奪取開原之後,又率領貝勒大臣統兵五六萬人,出三岔兒堡,圍攻鐵嶺。鐵嶺之城,“諸夷環繞,三麵受敵,最為衝要”(《薊遼奏議》)。鐵嶺是明朝沈陽北部的重要城堡。堡壘是最容易從內部攻破的。努爾哈赤為了從明軍內部攻破堡壘,不惜重金收買明軍中的叛徒,使鐵嶺守軍陷於腹背受擊的地位。先是,同年四月,明廷派李如楨為遼東總兵官。李如楨為李成梁第三子,由父蔭為指揮使,官至右都督,並在錦衣衛,曾掌南、北鎮撫司。“如楨雖將家子,然未曆行陣,不知兵”(《明史·李成梁傳附子如楨傳》第238卷),他受命之後,借父兄權勢,又以錦衣近臣自詡,未出山海關,就遣使與總督汪可受講鈞禮,鬧得朝議嘩然。既抵遼東,經略楊鎬以其為鐵嶺人,派他守鐵嶺;不久,又令李如楨屯駐沈陽。鐵嶺僅以參將丁碧等領兵防守,兵力更加單弱。因此,努爾哈赤把丁碧作為餌下遊魚。
後金汗是在探知明軍將領之間的矛盾及鐵嶺城守空虛後,才帶兵圍城的,他坐在鐵嶺城東南的小山上,指揮八旗軍的步騎攻城。城上遊擊喻成名、吳貢卿、史鳳嗚、李克泰等率軍堅守,放火炮,發矢石,八旗兵死傷很多。努爾哈赤派兵豎起楯梯,登城毀陴;同時,被收買的明“參將丁碧開門迎敵”(王在晉:《三朝遼事實錄》第1卷),引導八旗軍進城,明遊擊喻成名等因外無援兵,內有叛徒,城陷後陣亡。鐵嶺陷後,“士卒盡殺之”,“屯兵三日,論功行賞,將人畜盡散三軍”(《清太祖武皇帝實錄》第3卷)。努爾哈赤通過明軍中的叛徒,從內部攻破堡壘,智取了鐵嶺。
然而,總兵官李如楨未能聞警馳援,是明失去鐵嶺的重要原因。據遼東巡按陳王庭參劾李如楨言:
據七月二十四日酉時,署鐵嶺遊擊李克泰以虜入三岔兒堡,緊急夷情飛報李如楨矣。聞虜距邊隻十四五裏,設使親提一旅,銜枚疾趨,一夜可度鐵嶺,虜聞援至,自不得不解鐵嶺之圍,何乃縮朒(nǜ)觀望,延至二十五日申時方抵新興鋪,俟賀鎮守兵至方才合營,而鐵嶺於是日辰時陷矣。(《明神宗實錄》內閣文庫本,第47卷)
鐵嶺陷後城內軍丁死亡四千餘人,城鄉男婦被殺擄萬餘人。但李如楨縱兵割後金死兵一百七十九顆首級報功而還。李如楨以擁兵不救,後被下獄論死,崇禎時又被免死充軍。
開原和鐵嶺,是明朝遼東禦守後金軍西進的屏蔽,二城被陷,其失甚大。明人評曰:“鐵嶺、開原,為遼重蔽,既並陷賊,則河東已在賊握中。”(苕上愚公:《東夷考略·女直》)此為中綮(qìng)之言。
正當努爾哈赤智取開原、鐵嶺,連連得誌的時候,明兵部右待郎兼右僉都禦史、遼東經略熊廷弼,馳騎兼程,來到遼陽。熊的到來,使遼東形勢發生急劇變化,後金汗進取遼沈計劃遇到了困難。努爾哈赤召集諸貝勒大臣及李永芳等,會議進取方略。據熊廷弼獲明生員降順後金並為其諜工的賈朝輔,同年八月的供詞稱:
本月初十日,降主會集諸部各頭目及李永芳等,問此番攻取何先?或曰當先遼陽,傾其根本;或曰當先沈陽,潰其藩籬;或曰熊經略已到,彼必有備,當先北關,去其內患。降主曰:“遼已敗壞至此,熊一人雖好,如何急忙整頓兵馬得來!”李永芳曰:“凡事隻在一人,如憨一人好,事事都好。”降主曰:“說得是。我意亦欲先取北關,免我內顧;將來好用全力去攻遼、沈。”(《熊襄湣公集》第3卷)
上述供詞中的降主,即努爾哈赤。熊廷弼經略遼東,打亂了努爾哈赤擬定的進軍日程表。努爾哈赤根據遼東局勢的變化,重新作了部署:北取葉赫,西撫蒙古,等待時機,攻取遼、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