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1 / 3)

林紅:“凱旋而歸了?”

普克:“剛回來。”

林紅:“很累嗎?”

普克:“嗯。”

林紅:“今晚來嗎?”

普克:“我心裏有點亂,想一個人靜一下。”

林紅:“好吧,睡個好覺。”

普克:“林紅,想和你討論一些問題。”

林紅:“嗯,什麼?”

普克:“從一開始認識,我就覺得你很聰明,很獨立。我想知道,你內心裏最困擾你的煩惱是什麼?”

林紅:“每個階段都不同哦。小時候是怕考試成績不好被父母罵,大一點是天天幻想碰到白馬王子卻碰不到,胖的時候發愁減不了肥,大學畢業怕分配不了好單位,下海開酒吧擔心虧本賺不了錢,到了現在,覺得什麼事情都經曆過了,卻又拿不定主意應該繼續跟你在一起,還是見好就收,保留美好記憶。”

普克:“你似乎總是那麼清醒,永遠都知道自己想要什麼。”

林紅:“那也未必。比如和你之間的關係,我就不知道自己究竟隻想要性,還是也想要愛。”

普克:“……”

林紅:“沒關係,你可以和從前一樣,不必理會我這種直接的方式。”

普克:“真的是有問題要和你討論。”

林紅:“好吧,不和你打岔。”

普克:“我最近辦的那個案子你聽說了嗎?”

林紅:“當然,全國的報紙都在登,心理變態殺人狂,二十年內殺人十七起,據說還不包括那些尚未完全查清的,終於在新年到來前夕被我公安部門一舉破獲。恭喜,你可能很快會名聲鵲起。”

普克:“你知道我不是這個意思。”

林紅:“偶爾刺激你一下,作為我發泄沮喪的途徑之一,否則怎麼可能真的一直平衡?”

普克:“你心裏怎麼定義心理變態?”

林紅:“很難。這個社會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心理問題,程度不同而已。普通一些的,也許隻是神經衰弱、憂鬱症或是心理障礙。問題比較尖銳時,別人就會說他變態。給社會帶來嚴重威脅時,就成了變態狂魔。”

普克:“林紅,你平時上網嗎?”

林紅:“偶爾,不過僅局限於網上聊天。”

普克:“網上聊天時,你是以自己的真實麵目出現嗎?”

林紅:“你指的是哪一個真實麵目,是日常生活中慣用的呢,還是內心深處隱藏的?”

普克:“不一樣嗎?既然都是真實的。”

林紅:“當然不一樣。一個是按照社會規範的標準,經過社會的長期訓練、後天形成的,另一個則是與生俱來,沒有經過修飾,完完全全本能的。”

普克:“好吧,上網聊天的時候,你用的哪一個?”

林紅:“我們在生活中,和別人麵對麵聊天時,用的都是社會訓練出來的那一個,而網上聊天時,每一個人都不知道別人的真實生活背景,也不必擔心自己的真實背景會被別人窺視到,這種隻需自己麵對自己的時候,當然是用完全本能的那一個。”

普克:“那一個你,是什麼樣的?”

林紅:“你犯錯誤了吧?已經說了,這一個隻有自己麵對自己的時候,才是這一個。讓你看到的話,就已經是另一個了。”

普克:“包括以直接坦率為原則的你,也是如此?”

林紅:“當然,虛擬世界是公平的,每個人都有著假想的權利,這並不可恥。不過,對你,我可以稍微透露一些。在那種時候,林紅一般都不是這個答案酒吧的女老板林紅,有時她是一個四處獵豔的男人,有時她是一個小鳥依人的女孩子,有時她是一個有同性戀傾向的心理問題者,有時她裝扮出被人拋棄的可憐相,有時她用吊兒郎當的嘴臉去應付恬不知恥的問話……”

普克:“這種時候,心裏的感覺是怎樣的?”

林紅:“充實、過癮,有成就感,滿足感。”

普克:“即便知道隻是一個虛擬的世界?”

林紅:“那要看怎麼去定義虛擬這個概念。一個人從小到大,內心所想的是一回事,但社會要求他的與對他訓練的又是另一回事,你說到底是內心真正所想的是虛擬,還是社會訓練出來的是虛擬?按照社會慣例,當然符合社會規範的、被訓練出來的行為及麵孔是真實的,而內心原本真實的東西則成為虛擬。一個不敏感的人,在社會的長期訓練之下,不僅習慣於這種違背原始真實的虛擬,而且漸漸混淆了真實與虛擬的界限,並且將本能的真實壓抑到最低限度,直至完全適應了規範化的社會為止,這就是一個成功的社會人。而一個敏感的人,則在真實與虛擬的矛盾中不斷衝突,反複掙紮,而且在極度混亂的時候,會想方設法用某種方式來提示自己,究竟哪一部分自己是真實的,哪一部分自己是虛擬的。這些提示的方式可能以各種不同的形式來表現,但不管以何種形式,在外人眼裏,這些行為往往代表痛苦、折磨,令人覺得不可思議,就像吸毒成癮的人被毒品控製住一樣,除非接受治療,否則無法終止,而且即便是治療,效果也很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