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東山再起,聯合國漫卷鄧旋風(1 / 3)

“十大罪狀”,中共中央總書記被打成“第二號走資派”;一手遮天,林彪發布“一號令”妄圖篡黨奪權。

鄧小平的“大罪狀”

在國際舞台上,鄧小平叱吒風雲,屢受毛澤東的讚揚。因為他與毛澤東對國際問題的基本看法一致。

然而,在國內事務中,鄧小平與劉少奇站到了一邊。他支持劉少奇的包產到戶、家庭單幹政策。毛澤東斥之為搞資本主義。1964年起,毛澤東發動了以“四清”為重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教育運動。左傾批判逐步在全國抬頭。

作為總書記的鄧小平力圖加以控製。1965年3月,中央書記處討論糾正北京大學社教運動中的“左”傾錯誤。

“那些革命派想靠批判別人出名,踩著別人的肩膀上台。”鄧小平批評左派分子說。

鄧小平糾“左”,毛澤東極為不滿。在多次的政治局會議上,他不點名地批評了劉少奇與鄧小平。由於在國內事務中,鄧小平與毛澤東觀點相左,這位在國際事務中叱吒風雲的總書記很快大禍臨頭。

1966年8月,毛澤東主持了黨的八屆十一中全會,印發了《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張大字報》把鬥爭的矛頭直接指向了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的劉少奇和鄧小平。

“文化大革命”的烽火由毛主席點燃,燒到了革命戰友身上。1967年,這把火由中央燒到了社會的基層。

這年元旦,《人民日報》、《解放軍報》、《光明日報》都在首版刊登毛澤東在1963年2月5日寫的《滿江紅》:

小小寰球,

有幾個蒼蠅碰壁。

嗡嗡叫,

幾聲淒厲,

幾聲抽泣。

螞蟻緣槐誇大國,

蚍蜉撼樹談何易。

正西風落葉下長安,

飛鳴鏑。

多少事,

從來急,

天地轉,

光陰邊。

一萬年太久,

隻爭朝夕。

四海翻騰雲水怒,

五洲震蕩風雷激。

要掃除一切害人蟲,

全無故。

這首詩鬥誌昂揚,充滿革命精神。此刻在首都幾大報端上刊出,就是要宣揚造反精神。

上午十時左右,天安門廣場人潮湧動。紅衛兵們聯絡的幾十萬群眾在此舉行聲討劉少奇、鄧小平遊行集會。

一個造反派領袖身穿軍綠裝,戴著“紅衛兵”袖標,走上了主席台。他宣讀了《告北京市全市人民書》,枇判劉少奇是“中國頭號走資本主義道路的當權派”,鄧小平是“中國第二號走資本主義道路的當權派。劉少奇有”二十大罪狀“鄧小平有”十大罪狀。

鄧小平的十大罪狀是:

一,作為總書記有擅權行為;

二,批判個人崇拜褒瀆毛澤東的權威;

三,在1961年召開的一次黨的會議上違背了毛澤東思想,在農業政策中提出白貓、黑貓能逮住耗子就是好貓的口號;四,1963年鼓吹要搞科學技術職稱與學位;

五,1961年通過高教60條,削弱黨的領導作用;

六,反對毛澤東關於教育必須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教育方針;七,不同意毛澤東對文化政策的批判;

八,鎮壓北大革命學生運動;

九,“文化大革命”初期派工作組壓製群眾運動;

十,留法以來就是橋牌迷,把喜歡的橋牌夥伴用專機接到北京。

在全國上下揪走資派運動中,第二號走資派備受淩辱。

1967年8月,北京正值盛夏,驕陽似火。毛澤東《炮打司令部》的大字報發表一周年。江青、康生坐陣釣魚台,發號施令,要以批判劉少奇、鄧小平來慶祝一周年。

鄧小平在中南海的家被造反派圍住。

“鄧小平不低頭,我們就叫他滅亡!”

“打倒中國第二號走資派鄧小平!”

口號聲此起彼伏,震耳欲聾。年過花甲的鄧小平站在烈日下,兩個彪漢架著他。

“你和劉少奇怎樣鎮壓學生的?老實交代!”

“我同意派工作組,但是是政治局常委同意的。這件事少奇有責任,我也有責任。當時還意識不到這就是反動的資產階級路線。”鄧小平不慌不忙,不卑不亢,隻是身體受不了,稍稍抬了抬頭。

造反派頭子見狀,用手使勁壓了一下鄧小平的頭。殺氣騰騰地吼道:

“你不老實,還狡辯,敢對抗毛主席的無產階級革命路線。”老人身經百戰,沒有受國民黨反動派的屈辱,反而倒黴在革命後代、這些無知的紅衛兵手中。他覺得又好氣又好笑。

鄧小平歪著頭,用憤怒的眼神掃了造反派一眼。

造反派頭子,心裏發虛,哪裏見過如此光芒四射的眼神。他立即揮起拳頭,高呼口號,掩飾心虛。

“鄧小平站在反動的資產階級立場上,我們要深揭狠批!”他聲色俱厲。接著喊道:“打倒鄧小平。”

造反派們高喊著口號,鄧小平忍受著屈辱。誰叫革命小將,年輕無知呢。

林副主席的“第一號令”

1969年春天,中國一個多災多難的季節。

中共九大召開,企圖篡黨奪權的野心家林彪爬到了黨內第二號人物的位置。對毛澤東長期忠心耿耿、一心為黨的周恩來屈居第三。劉少奇、鄧小平為首的“資產階級司令部”徹底垮台了。

林彪、江青集團的親信,在新選出的政治局中占了半數以上。毛澤東繼續擔任中共中央主席,林彪當選為唯一的副主席。許多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如陳雲、李富春、陳毅、聶榮臻等均被排斥在中央政治局之外。

林彪表麵上躊躇滿誌,成了毛澤東的接班人。可他的日子並不好過。這個怕光、怕風、怕水的副統帥時刻感到恐怖與威脅。

“文化大革命”的衝擊,使全國千瘡百孔,生產處於癱瘓狀態;

3月,珍寶島事件,蘇聯在東北邊境大兵壓境;

5月至6月,蘇軍陸空立體戰,在新疆裕民縣打死打傷我邊防部隊幾十人;

在整個中蘇邊境線上,漫漫幾千裏,蘇聯部署了55個步兵師、10個坦克師、4個空軍軍團、12個戰役火箭師。

蘇聯陳乓百萬,虎視眈眈。中國的安全麵臨威脅。

林彪主持中央工作,心裏無不感到恐懼。但是,他更擔心的還是黨內那些仍然影響軍隊的人。鄧小平、陳毅、聶榮臻、徐向前等元老們雖然靠邊站,但他們在北京就是對林彪的威脅。

他在準備著一場陰謀,篡黨奪權。即利用反蘇備戰的名義,把主要的中央領導趕出北京。

1969年10月18日,一個名叫“林副主席第一號令”的中央軍委指示下達全軍。它以蘇聯軍隊迅速南下,突襲北京為借口,擅自發布警報,調動全軍進入緊急戰備狀態。

這個中央軍委第一號令,實質上是林彪預演的一場政變陰謀。在軍隊裏,老同誌由於長期領導部隊,有自己的權威。即使他們不在任上,老部下們仍然擁護他們。這是林彪篡奪軍權的心病。他想通過一號令,以戰備疏散為名,把軍中元老趕出北京,掃除篡黨奪權道路上的障礙。

朱德、李富春到了廣東;

葉劍英到了長沙;

陳毅到了石家莊。

國家主席劉少奇的命運最慘!他病重在身,插著鼻飼管被押到開封。後來逝世在那裏。

第二號走資派鄧小平被疏散到江西去勞動。

1969年10月26日,鄧小平、卓琳夫婦帶著繼母夏伯根來到北京車站。三位老人淒涼地離開了北京。

身處逆境,決不自暴自棄,偉人自有複出時;

“九·一三事件”後,上書毛澤東,主席收信百感交集。

“林彪不亡,天理難容”

鄧小平身處逆境,意誌堅強。周恩來打電話給江西省革命委員會,要求他們關照鄧小平。

他在困苦時沒有彷徨,在冤屈中沒有沉淪。鄧小平相信,毛澤東遲早會理解他,給他為黨和國家工作的機會。

林彪的暴亡,給鄧小平送來了東山再起的機會。

1971年11月,林彪摔死在外蒙古溫都爾罕已過去快兩個月。全國人民還不太了解這一事件的真相。中央決定通過各基層黨組織下達關於林彪反革命集團叛亂的罪行,以便全國人民能夠逐漸消化和接受“副統帥”叛逃蘇聯暴亡的事實。一天上午,鄧小平夫婦所在的新建縣委布置縣拖拉機修配廠黨支部,傳達中央關於林彪事件的經過和陳伯達的曆史罪證。

林彪搞“571工程”,陰謀加害毛主席。工人們震驚不已。林副主席原來是個最大的陰謀家和野心家。萬歲不離口,語錄不離手,就是為了騙取毛主席的信任。這家夥該死!

與群情激憤的工人不同,鄧小平端坐在會場後麵,表情沉重。他早知道,林彪會有今天的下場。

回到簡陋的家中,鄧小平把借來的中共中央文件打開,逐字逐句閱讀起來。林彪這個反黨分子,為了達到篡黨奪權的目的,不惜把國家搞亂,把軍隊搞垮,把老同誌往死裏整。手段陰險,用心卑劣,亙古未有。讀到氣憤之處,他對家人說了一句:

“林彪不死,天理難容。”

上書毛澤東自薦複出

林彪的暴死,打破了鄧小平心海的寧靜。建國後,林彪一直在軍隊工作,鄧小平則一直在國務院工作。兩人不太熟悉。在黨的八大時候,鄧小平被選為黨中央總書記,在政治局常委中。那時林彪還在鄧小平之後。林彪搞陰謀、耍權術,踩著老同誌往上爬,鄧小平看在眼裏,心裏明白。隻可惜毛澤東在“文化大革命”中已不喜歡這個小個子了。鄧小平認為毛澤東發動“文化大革命”是錯誤的,現在林彪死了,“文化大革命”該結束了。

鄧小平徹夜不眠,心中波浪翻滾。想到跟隨毛澤東萬裏長征,想到中蘇大論戰中,毛澤東對他的信任,他再也待不住了。“毛澤東一定會理解我。”他心裏在想。於是拿出筆紙,給毛澤東寫了一封長信。信中有言:

我同林彪不很熟悉,但盡管如此,隨時準備參加批判他的運動。以前我也執行過修正主義路線,犯過錯誤。現在我想真誠地接受群眾的批評,決不翻案。現在我身體徤康,希望黨給我一個普通職位,以便我在有生之年能為黨和人民服務。

鄧小平

信在聽完傳達後第3天就寄出去了。鄧小平等候毛澤東與中央的指示。

林彪是毛澤東親自培養和提拔起來的黨的接班人,結果叛逃蘇聯。林彪事件給毛澤東沉重的打擊。他麵對文革的殘局,想到了被林彪迫害、排擠的一大批老同誌。

周恩來重新出來主持中央日常工作。

葉劍英回到北京恢複軍權,擔任軍委秘書長。

“三老四帥”重新出現在中國政治舞台。

鄧小平是毛澤東親自同意打下的“第二號走資派”,如何啟用他呢?周恩來想著法子,讓鄧小平出山,而又讓毛澤車不失領袖的麵子與權威。

機會終於到來!

1972年1月6日,受到林彪迫害的陳毅元帥逝世。在當時的氣氛下,追悼會的安排是低調的,主席與中央主要領導人均不出席。

然而,毛澤東看到有關追悼會的文件後,劃掉了“有功有過”四個字。陳毅畢竟是追隨毛澤東一輩子的老戰友,他敢於頂撞林彪;身邊象陳毅這樣的忠誠戰友也不多了,想到這裏,主席想起了周恩來、鄧小平、葉劍英,以及其它老革命家。特別是“第二號走資派”鄧小平在困境中仍然寫信給中央要求複出,為黨工作。怎樣讓鄧小平出來呢?他畢竟是人才難得啊!

1月10日下午,陳毅追悼會即將舉行。毛澤東突然決定要參加追悼會。周恩來得知這一消息,立即意識到毛澤東這一舉動的意義重大,馬上以最快速度通知了在京的主要中央領導參加陳毅追悼會。

主席參加追悼會,大大提高了追悼會的規格。毛澤東對陳毅夫人張茜說:“陳毅是個好同誌。”他還看似無意,實際上是有心地對張茜說,鄧小平的性質屬於人民內部矛盾。

毛澤東是想通過追悼會,重新肯定陳毅及一大批老幹部,希望他們重新出來工作。

周恩來心領神會,暗示陳毅子女們把毛主席的話傳出去,為解決鄧小平的問題造風聲。

1972年“五·一節”前後,先期由江西回到北京的王震將軍向中央彙報工作,介紹了鄧小平在江西的情況,極力建議毛澤東盡早讓鄧小平出來工作。王震見了鄧小平的女兒毛毛,說:“劉少奇與鄧小平是有區別的,我要向中央上書讓你爸爸出來為黨工作。”

鄧小平得知大家都希望自己複出,經過深思熟慮,於8月3日再次寫信給毛澤東,又檢討了自己的“錯誤”,表示願意為黨再做些工作。

中共中央辦公廳主任汪東興把信轉交給毛澤東。8月14日,毛澤東對鄧小平的來信作了重要批示:

請總理閱後,交汪主任印發各同誌。鄧小平同誌所犯錯誤是嚴重的。但應與劉少奇加以區別。(一)他在中央蘇區是挨整的,即鄧、毛、謝、古四個罪人之一,是所謂毛派的頭子。整他的材料見《兩條路線》,《六大以來》兩書。出麵整他的人是張聞天。(二)他沒有曆史問題,即沒有投降過敵人。(三)他協助劉伯承同誌打仗是得力的,有戰功。除此以外,進城以後,也不是一件好事沒有做的,例如率領代表團到莫斯科談判,他沒有屈服於蘇修。這些事我過去講過多次,現在再說一遍。

毛澤東七二年八月十四日

毛澤東無論打倒誰,重用誰,都是從放風聲造輿論開始,先下點毛毛雨,讓大家有心理準備,時機成熟了,正式作出決定。

主席的批示,實際上等於給鄧小平的複出開了綠燈。周恩來見後心花怒放,立即指示中央辦公廳將主席批示與鄧小平的信複製若幹份,分送中央政治局委員傳閱。8月15日,他主持中央政治局會議傳達了毛澤東的批示。

與此同時,周恩來以中央的名義通知江西省委,宣布對鄧小平解除監督勞動,恢複黨組織生活;做些參觀訪問和研究活動,了解社會,熟悉情況。

他已經有4年離開了中央,脫離了社會,一直在江西監督勞動。4年了!他需要時間重新開始工作。

1972年12月18日,周恩來根據毛澤東的建議,致信紀登奎、汪東興,請他們討論鄧小平重新工作的問題。他們建議恢複鄧小平副總理職務,毛澤東予以批準。

1973年2月,中央正式通知鄧小平返京。3月10日,中共中央正式作出《關於恢複鄧小平同誌的黨的組織生活和國務院副總理的職務的決定》。決定指出:

中央政治局認真討論了毛主席的批示,和鄧小平同誌的問題。毛主席的批示,充分體現了我們黨對待犯錯誤的同誌,總是嚴格區分兩類不同性質的矛盾,認真實行懲前毖後、治病救人的方針。遵照毛主席指示精神,中央決定:恢複鄧小平同誌的黨的組織生活,恢複他的國務院副總理職務,由國務院分配他擔任適當的工作。

各級黨組織要認真學習毛主席有關正確對待犯錯誤幹部的一係列指示,對犯錯誤的同誌實事求是地做出結論,進一步落實黨的千部政策。

重返北京後,鄧小平沒有再搬進中南海居住。中南海,中國權力的樞紐。他傷心地離開了五年。現在,他回來了,重新回到了中國權力的核心。

周恩來奉旨巧安排,“二號走資派”複職副總理;鄧小平國宴露麵,毛澤東再請軍師出山。

1973年3月28日,中南海裏。

周恩來、李先念等中央領導坐在會客室裏,等候鄧小平的到來。

周恩來已患有癌症,身體枯瘦。可是“文化大革命”造成的千瘡百孔需要他來治理。國家離不開他,毛澤東更離不開他。周恩來也在琢磨著為自己找接班的人。

鄧小平是接替總理任職的最合適人選,可是他已離開中南海5年了;中央的情況已有了很大變化。得讓大家信任地,擁護他。不一會兒,鄧小平走進會客室。

周恩來起身與老戰友握手。鄧小平握著周恩來瘦而有力的手,感慨地說:

“總理,你太瘦了,要保重身體啊!”

“別談這些。中央決定恢複你的職務,大家都是滿意的。”周恩來說。

“感謝主席和總理的信任,我要在有生之年竭力為黨工作。”鄧小平語氣平緩。

“明天主席要約見你,跟你談談。要準備好啊!”周恩來對鄧小平叮囑道。

第二天,中央政治局主要成員和鄧小平在毛澤東住處召開會議。政治局決定:鄧小平恢複副總理職務,參加國務院業務組工作,遇有重要政策問題,列席政治局會議參加討論。

毛澤東費了兩年的時間思考著鄧小平的問題。林彪垮台,毛澤東受到很大刺激,欽定的接班人原來是奸臣。慘痛的教訓使他認識到周恩來與鄧小平才是治國安邦之才。

鄧小平官複原職,隻有中央內部了解,全國人民還不知道。周恩來心裏在想,要讓鄧小平在全國人民麵前亮相。

1973年4月12日,為宴請柬埔寨國家元首西哈努克親王,人民大會堂舉行了盛大的招待會。